不忘初心,习近平接连部署这些工作
3231 2019-05-31
茫茫戈壁滩,伴随着新疆歌手安明亮的《这里是新疆》,驱车从乌鲁木齐出发,4个多小时后,美丽的克拉玛依就出现在眼前。
1979年,应新疆石油管理局的请求,南通市派出启东等5县建筑民兵援疆,启东数千建筑工人奔赴克拉玛依,创造了“当年施工、当年竣工、当年交付”的神话。
开往乌鲁木齐绿皮车走了10天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全世界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发现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195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克拉玛依市。
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地,我们见到了罗永兴,今年65岁的他是第一批踏上克拉玛依的启东建筑工人。现在是南通二建新疆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尽管年过六旬,但罗永兴还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
对于40年前的经历,罗永兴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79年春天,他是启东县通兴建筑站的一名泥水匠,在南京浦口上的专列,第一批通兴站去了80多人。开往乌鲁木齐的绿皮车,路上整整走了10天,最后大家实在坐不动了,能躺的地方全部躺了人。
到了克拉玛依,除了磕头机(梁式抽油机),四周白茫茫一片全是沙漠,大风一刮几步路外不见人。大伙傻眼了,可是后悔也没用,当时实行民兵建制进行管理,通兴建筑站被命名为通兴连,启东设立团部,下面有40多个连队。
通兴、民主、寅阳3个站被分到油田供应处,负责建造住宅楼。由于大批建筑工人到来,根本没有住房,所有人全部住进地窖,没有床就打地铺。
地窖当地人俗称“地窝子”,参观完克拉玛依城市博物馆后,讲解员高崇特意把我们领到了馆外,见到了复原的“地窝子”。这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
住得艰苦不说,吃得也很差,粮食每个人5公斤大米一个月,其他全部是玉米,菜呢天天都是豆芽、豆腐和大白菜。整天干重体力活,营养跟不上,加上水土不服,很多人都累病了,罗永兴说:“我们队里先后有40多人患病回了老家。”
吃苦耐劳的江苏“毛驴子”
克拉玛依友谊路98号,现在是新疆油田公司行政事务中心的办公楼,楼前的两颗大榆树依然青翠。经过近40年的岁月洗礼,让人惊喜的是,这栋6层大楼还保留着一块铭牌:“江苏建筑安装公司通兴工程队 1985年10月建”。
克拉玛依天池北小区,今年56岁的启东人黄继雄设家宴款待了我们。1983年,黄继雄从老家启东来到克拉玛依,他不仅参与了这栋楼的建设,还在2002年、2015年参与了该栋楼的装修工程。他告诉记者:这栋楼当时是新疆石油管理局总调楼,因为战备需要,还建有地下室作为作战会议室,当时的石油管理局局长就在这里办公。
“那时候,克拉玛依到处都是火热的施工现场,都在盖楼房。”黄继雄说。当地建筑队伍造一栋楼最少要二三年时间,我们提出了“当年施工、当年竣工、当年交付”的目标,当地人都不相信。
深达两米多的地基,全凭黄继雄和工友们手握铁锹铁镐,一锹一镐地挖……有时砌地基时,石头太大,搬不动,瓦工们就抡起大锤砸,用一块块石头砌成了条形基础。一天下来,手上的水泡磨出了一串,回到驻地,找根缝衣针刺破包扎后第二天继续干……
同现在建筑工地塔吊林立不同,当时工地没有任何机械起重设备,重达两三百公斤的楼板,由黄继雄与工友们用肩膀扛上楼面;而预制板则更得用自制的平板车拉运到工地,还有严格规定,即规定3.6米以内两块楼板一车,超过3.6米的一块楼板一车,每天上午下午必须拉运4车。
黄继雄说,扛楼板,拉预制板的艰苦,没有干过的人绝对难以体会。“尤其是拉运上千斤的预制板,碰到上坡时,上气不接下气使尽浑身力气,有时都能感觉到嘴里有明显的血腥味。”江苏人能吃苦的特性,在克拉玛依留下了“毛驴子”的绰号,当地小孩见了工友们扛楼板就会齐声高喊“毛驴子、毛驴子”。
1985年11月,新疆石油管理局总调楼落成,作为当时克拉玛依最高、面积最大的建筑单体,基础施工时混凝土量特别大,整个大楼所用的混凝土全靠通兴工程队工友们手工搅拌和用小车运送完成,仅用9个月就完成了大楼的施工,创造了当年的建筑史奇迹。
不会忘记江苏建筑工人的贡献
1982年,19岁的施振东从老家启东来到克拉玛依当电焊工。一年又一年,一栋又一栋楼房拔地而起,37个春秋,施振东在一个个工地和工友们一起度过。去年,施振东干脆把户口迁到了克拉玛依,正式成为克拉玛依的新市民。
家人远在启东,最早的时候一年才能回家一次,一次能待10天半月。如今条件好,一年也能回去好几次,但每次回去待的时间都不长,“已经习惯克拉玛依的生活,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这些年,施振东一直在干自己的建筑老本行。他新建造的楼盘在克拉玛依火车站北侧,一共3栋高层,3万多平方米。施振东特意取名“苏苑大厦”,意思是江苏人建的房子。施振东说: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是江苏人。
施振东现在担任了克拉玛依江苏商会的副会长,作为克拉玛依城市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他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参观市区时,他领着我们来到一栋栋标志性建筑面前:这是文化大厦,1998年克拉玛依3栋标志性建筑之一,启东建筑人建的。那是永升百货商圈,2009年建设的克拉玛依新地标工程,6栋高层我们启东人建了4栋……
刚刚退休的唐立俊,过去一直担任新疆油田公司供应处基建科科长,跟江苏建筑队伍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没有出石油前,克拉玛依就是一片沙漠。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克拉玛依城市不断发展,职工人数猛增,但是城市环境很差,职工住宿条件更差,最早的地窝子,后来住的都是小平房,上个厕所都要到外面……
唐立俊说:我们单位有启东的通兴连、惠萍连,启东人不怕苦,对克拉玛依建设任劳任怨,我们盖了很多3层至4层住宅,架子搭好之后工人们喊着号子,一块一块楼板全部靠人工扛上去。
如今,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一张张更加靓丽的名片,展示出在60多年发展中克拉玛依绽放出的无限魅力。对此,过去长期分管城市建设的克拉玛依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邵常坦十分感慨:政府办公楼、科技馆、展览馆、规划馆、雪莲宾馆……一系列标志性建筑,基本上都是江苏施工队伍承建的,他们为克拉玛依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留下了历史的丰碑,克拉玛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