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资讯市场方兴未艾下个突破口在哪里

Admin 2016-09-02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传播成本的不断降低,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从PC门户网站向着移动客户端转变,手机作为人们生活的“标配”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碎片化时间,“信息资讯”作为移动流量入口,迅速成为新的价值高地。

  为了迎合大众信息获取的刚需,各大移动资讯客户端从不同维度、不同出发点相继吹响了抢滩登陆的“冲锋号”,并迅速向着“移动资讯入口”这个流量阵地的制高点包围过来。随着一波波跑马圈地大战的洗礼,人们的手机被各种资讯类APP攻陷,这其中不乏BAT类拥有巨头背景的产品以及头条类异军突起的产品,海量的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带给人们一场划时代的饕餮盛宴。

  然而,由于异常激烈的行业竞争,导致人们有限的阅读场景和碎片化时间被不断压榨和掠夺,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除了刚需信息外,太多的同质化、低俗、标题党类的信息也鱼贯而入,让人们的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于是,瓶颈问题凸显,用户天花板开始形成,新的挑战和机会同时摆在了从业者面前。

  风云际会,移动资讯市场初见端倪

  从最初的由网易、搜狐、腾讯为代表的几大门户网疯狂投资移动资讯客户端开始,就正式掀起了第一波资讯大战。这个时期的产品一直在满足用户对新闻“量”的需求,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将传统媒体或者门户网的新闻通过互联网技术平移到了手机上,而这个时期的用户,由于还处在比较盲目的汲取阶段,对“量”的渴求还是刚需,所以对各家推送的信息一律“照单全收”。当然,由于腾讯在移动社交入口的决定性地位,导致腾讯新闻在这一阶段强势崛起。

  随着新鲜度的降低,用户很快就不再满足现状,用户的刚需逐渐由“量”向“质”改变,而这个“质”包括了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也体现在高效信息获取这个维度。基于此,以“个性化订阅”为核心卖点的产品开始领跑市场,也同时掀起了第二次移动资讯大战,这个时期的代表产品是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以及腾讯旗下的天天快报等。两极分化的趋势在这一阶段十分明显,一边是继续以主打“事实派”的门户转型客户端产品,其优势是“专业”、“权威”的新闻产出,另一边则是主打“个性派”的产品,以基于个人的兴趣订阅和技术算法见长。从目前的形式来看,虽然未来的趋势逐渐向着个性化产品倾倒, 但“个性化订阅”的路还很长,依旧有很多诟病函待解决。

  移动资讯行业格局屡次被打破,至今已被割据成四大阵营,其分别是,“门户类”、“个性化订阅类”、“浏览器类”和“传统媒体”类。笔者这次将着重阐述以大数据为支撑,以推荐算法见长,并主张依据用户兴趣而订阅的相关产品,也就是“个性化订阅”类客户端的未来趋势。

  过犹不及,快速膨胀导致消化不良

  说到“个性化订阅”类产品,像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等主张的“兴趣订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资讯服务的模式,但依旧有着它们的不足,比如推荐不够精准,领域信息过载,算法过于绝对等等。这是个普遍现象,这个期间的很多产品都有类似的问题,就不再一一熬述。

  总的来说,这些产品都是以“协同推荐”达到用户的个性化,其通过技术方式分析用户喜好,从中挑选出用户可能更喜欢的内容进行资讯推送。但通过实际的使用,我们发现仍然会有大量同质化、不精准的资讯被推荐出来,甚至有很多打着擦边球的“标题党”文章,用户如果想看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就需要再次乃至不停的刷新,于是你宝贵的碎片时间将被产品无情的收割。

  造成这一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同类产品的出现导致个性化订阅市场竞争异常惨烈,各家都忙着跑马圈地式的大战,而无暇顾及产品细节的雕琢,一味的膨胀和抢占市场造成了产品的臃肿和同质化。二是由于以今日头条为代表性的一类产品,在想当长的时期内习惯于用大量“媚俗”的内容来培养用户,导致这个阶段的用户有相当一部分人群还无法跳出“无目的阅读”的状态,而所谓的“无目的阅读”往往体现的是人们的本能、感性,其代表大多是八卦、爆料等相对空洞、低俗的内容。

  然而,一个用户或者说一个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场景都是不断在变化的,有人说目前就是“娱乐致死”的年代,用户就是乐衷于消费那些娱乐八卦内容,但随着部分用户对深度信息需求的增长和内容消费理念的成熟,当同样的信息出现在多个产品的“热点”、“推荐”频道的时候,这部分用户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更精准的价值资讯,“有目的阅读”的行为就会逐渐成为一部分人们的主流阅读方式。也许二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同生共存,但相对已经饱和的“无目的阅读“市场,“有目的阅读”显然是一片蓝海。

  另辟蹊径,长尾价值逐步凸显

  既然说到了“同质化信息“的弊端和“有目的阅读”的市场潜力,接下来笔者就和大家谈谈“个性化订阅“产品未来的解决之道。

  在移动资讯类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各家都纷纷部署其“个性化订阅”布局,然而从近两年的实际效果来看,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馈是用户依旧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海量信息筛选上,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人们希望获取到更有营养的信息以及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

  好比说一个用户,他可能既是一个共性的“户外爱好者”,又同时是小众个性的“极限挑战者”,那么如何从技术上将用户兴趣与内容进行匹配,让用户及时获取共性资讯的同时又可以随时关注个性内容。这样就颠覆了以往的大分类、大频道、大列表的粗犷堆砌,真正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推送。

  每个人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体,只满足用户的共性需求显然是不够的,真正基于兴趣的内容自然不是那些为了迎合用户口味而推送的低俗、标题党、甚至广告等“伪个性内容”,而应该是以“去中心化”为原则,依据系统细颗粒化的精准洞察和不断学习去匹配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应该打破传统分类的枷锁,以“兴趣矩阵”的形式将信息重组再分配,它必然衍生出大量定位精准的长尾信息,而这些长尾信息就是个性化订阅产品应该去锁定的目标。

  多级分化,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如何以更便捷、更快速的方法获取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价值资讯,在未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于消费成熟的商品,人们对于内容的消费往往是盲目及潜意识的,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信息,而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各种“伪个性化“的信息大行其道的原因。

  所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订阅“产品,应该可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引导用户将信息“分级化”处理,将不同维度以及不同场景的信息区分开来,让用户最大化的利用碎片时间来消化当前最需要的信息,而其他内容的重要程度视不同级别而依次递减。八卦娱乐必然要有,但价值资讯更要优先获取,这也是未来移动资讯客户端“多极分化、和谐共生”的大趋势所在。

  举例来说,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每天都在上班路上、办公室、家庭、聚会等不同场景之间切换,不同场景之间对信息的获取需要都是不尽相同的,而每个人的时间宝贵程度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信息获取就应该有一个“理性”和“感性”的潜意识的区分。比如在工作场景,用户需要的可能是行业资讯、业内动态等,而在旅游时,他一定会选择当地风情、美食等信息去订阅,用户可以针对不同需求去订阅优先级最高的信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要。当然,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前提是需要对资讯平台上的所有信息添加“细颗粒化”的属性,需要用细颗粒化的标签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只有这样,系统才能不断深入学习用户的行为习惯,从中提炼出最精准的价值资讯并实现高效分发。

  内容深耕,争夺用户粘性

  如果说在“细颗粒化”技术下被激发的大量长尾内容能够唤醒一片新的蓝海,最终引导人们形成健康、有序、有目的的阅读习惯,掀起移动资讯领域的下一个“风口”,那么,产品的用户粘性则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在移动资讯市场的持久竞争力。

  要解决用户粘性问题,首先是要提供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这个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图片,视频和直播已经逐渐变为各大资讯平台的标配。其次就是要有针对性的社交互动,这里说的针对性是指基于用户兴趣内容而自发形成的“话题组织”。内容消费是刚需,兴趣分享是本能,当一群人选择订阅同一个话题时,他们就形成了一个大的社群,引发深度话题,从而激发那些有潜力的用户进行内容创造及分享,而其他人则围绕内容自发产生互动和共鸣,对原创者给予莫大的鼓励,激励他们源源不断的贡献UGC,乃至最终打造一个闭环式移动资讯生态的良性循环,在很好的解决了优质内容源的同时也解决了粘性问题。但比较遗憾的是,在笔者所见到的“个性化订阅”产品中,目前除了中搜搜悦正式推出了类似社区模式的“兴趣圈”功能外,还没有其他资讯产品介入社交这个领域,很显然这是一块被忽略并值得深耕的领域。

  面对方兴未艾的移动资讯市场,面对动荡不定的移动资讯格局,谁能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下一个“颠覆者”我们不置可否,但只要谁能首先打破天花板,用心彰显部分群体的用户价值,谁就一定能开创一片新的蓝海,稳踞移动资讯领域的一席之地。

上一篇:泉州新闻一周回顾第90期(8月14日
下一篇:2016柳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下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拟聘用人选公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