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70亿居民在菲律宾降生
2774 2016-12-12
国际新闻专业:美丽的危险? (2013-06-27 13:16:21)
标签: 教育 国际新闻
文/孟祥夫
在校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国际新闻,从朝鲜半岛的核危机到中东的阿拉伯之春,都是国际新闻。通俗地理解,国际新闻即是国与国之间的新闻。然而,对国际新闻这个硕士专业,不少大学生不甚了了,单凭想象,存在很多误区。国际新闻专业开设不久,已经是考研的大热门,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解读和去魅国际新闻专业。
后起之秀
若是讨论国际新闻传播的定义,恐怕是索然无味、令读者生厌的,且没有多少实际价值。但谈一谈国际新闻专业形成的原因,对大家了解该专业则有建设性意义。
国际新闻作为研究生可以报考的独立学科始自
成立该学科的初衷,用官方的话说,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国际新闻传播能力提升,不断提高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水平和质量”。一言以蔽之,是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改善国家形象。
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肩负的家国使命为其投上了一抹璀璨而悲壮的色彩,容易令人联想起清末那一批又一批带着沉淀使命而远赴异域的年轻人。二者虽联系不大,背景也各异,但使命感却有几分相似。
至于学习内容,笔者以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专业为例进行介绍。
较之于其他方向(新闻学、新媒体研究、影视传播研究、媒介经营管理方向等),国际新闻专业的学分要求更高,作业也相应的更多。开学不久,大家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学会的时候,却学会了熬夜。每天都生活在各科老师deadline的阴影下,一边熬夜一遍“咒骂”着不近人情的中外老师们。
按照惯例,研究生们会在第一学年“挣足”所有学分,以留出足够的时间实践。学分要求就好比旧社会时地主向农民收租子般,可以多,但绝不可以少。如笔者研一第一学期“挣”了
在上述课程中,部分是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硕士项目”(
其他的主题课程为:“财经新闻数据挖掘与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介社会学”“公共关系研究”“英语特稿写作”“国际新闻采写与报道”“汉英新闻编译”“自然辩证法”。另外,还有一门课程是即国情研究,这门课是中宣部赠送给项目内
国际新闻专业作为后起之秀,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其涉及专业至少包括英语、新闻学及传播学。报考国际新闻确实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但是仅有英语基础则是万万不够的。
国际新闻报道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要求报道者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宽领域的涉猎,比如报道美国的金融事件,就要求了解一些经济学、金融学方面的知识……是故,仅仅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或者说新闻基础都是不够的。
国际新闻工作者是采、写、编、评、播都能应对自如的人,缺一不可。想要报考国际新闻专业的同学,除了看书之外,务必花时间练练笔。关键时候,好的文笔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一篇新闻写得好不好,会直接影响该新闻会不会有人看,而无人问津的的新闻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以上,是笔者以清华国际新闻为例,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或有差别。课程设置或许没有太多的孰优孰劣,修行的关键在于具体的个人。
就业去魅
一提到国际新闻专业就业,局外人或许会想当然地觉得该专业“高端”“大气”“上档次”,仿佛任何东西一旦跟国际沾边,就显得洋气十足、光鲜亮丽。所以,诸如“国际化”“与国际接轨”之类的口号就充斥了街头巷尾。在这部分,笔者将负责类似于“微博辟谣”的工作,重点梳理一些大家可能对国际新闻专业产生的“误区”,也为国际新闻“去魅”。
1.工作后可以驻外,去欧美国家。
这个误解恐怕是拔高国际新闻、给人以假象的罪魁祸首了。不知有多少学生当初在报考国际新闻时都是冲着能出国而去的。但事实上,就算读了国际新闻专业,也不一定能驻外;就算能驻外,也不一定是富裕发达的欧美国家。
以A君为例,他是清华大学2011年毕业的国际新闻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去了是新华社。他很想驻外,一是饱览异域的风土人情、大开眼界,二是想驻外工作多年后,带着丰富的驻外经验,再向外交部进军。去新华社不久,他确实被派出了,但去的不是海外,而是新华社湖北分社。领导认为,只有先熟悉国内,日后驻外时才能更好地为国内用户服务,加之当时湖北分社缺人,于是他成了不二选择。至于他的驻外梦,恐怕还得再搁置数年了。
就算能如愿驻外,驻地也未必是欧美国家。越是冲突战乱的国家,越是能博得世人眼球,也越是能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非常规事物的向往。所以,对于初出“茅庐”的业界新手来说,驻地很可能是欧美(或发达国家)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甚至是受到战争、内乱困扰、肆掠的国家。如果记者在这样的国家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日后无论是身处事故现场还是灾害最前线,大约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处变不惊。这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更是对一个人内心的磨练。这大概也是媒体领导们的意图。
2.读了国际新闻专业,就能够进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工作。
就像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毕业生不一定都是去管理政府一样,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都去媒体。据学院相关统计,国际新闻方向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人去了相关媒体工作,主要是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日报社为主的“央媒”;其他毕业生则分散在各个领域,如政府部门、央企、外企、银行等;甚至有的最终加入了“国家安全局”,从此便改姓换名,献身于祖国安全事业了。
进媒体不易,进国家级媒体更难。进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要历经层层选拔,而且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还要面临其他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因为有些岗位需要有多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关于英美文化的版面,学英美文化的语言学方面的毕业生要比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更有优势,如果这类学生还有媒体方面的工作经验,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3.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就可以出现在电视画面上。
确实,在诸如《新闻联播》等节目中,有记者上镜的机会。但是,觉得只要当上国际新闻记者便能走进电视画面的想法就部分失当了。
首先,相当大一部分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并不为电视台工作,毕竟,电视台只是诸多媒介形式中的一种。为通讯社和报纸工作的国际新闻报道者的工作主要是采写驻地的新闻,然后再发给国内。电视台在日常新闻报道中也会或多或少地采用通讯社的消息。
其次,就算为电视台工作,也并非每位国际新闻报道者都可以出现在电视。通常电视台,尤其是国家级电视台对于出镜记者的要求是很高的。仅有扎实的业务素质还不够,良好的形象及流畅的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同时达到这些高要求,需要一定的积累和历练,非一般刚走出校门的新手所能胜任。
4.从事国际新闻报道者赚得多。
不能说这一判断完全错误。知名如水均益者,获得丰厚的待遇不足为奇。但是,对于刚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人来说,高起薪并不是普遍。无论是在国内“央媒”还是驻外,新闻行业的待遇水平不低,但也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高。以新华社为例,其国内记者一开始的税后工资约为6000多元。若是驻外记者,工资可能比国内稍高,具体收入则以派驻国家为准。驻外的一大好处是,用于住行的合理支出是可以报销的,也就是说,每月所发的大部分收入都可以存储起来。
可见,国际新闻工作者的年收入一般能达到小康水平。但行业内有句玩笑话的共识:广大女同胞更适合从事这一行业。因为一般而言,该工作压力不大,比较稳定,又相对体面,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也多是国内外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时常饱览异域风光,品味他国情调,因此对于许多女生来说,这是一份理想的工作。当然,还有一些非常有新闻理想和新闻抱负的同学,他们更看重的是从事新闻事业所带来的成就感,而非物质的回报。
需要提醒的是,国际新闻报道是高风险工作之一。这种风险在战乱地区体现得最尤为真切。这些地区包括巴基斯坦、中东及非洲的一些国家。近些年来,因冲突或战乱而殉职的记者数量有逐年递增之势。套用股市一句话:国际新闻有风险,加入需谨慎。
院校推荐
清华大学
作为国内最高学府之一的清华大学一直以强势的工科专业著称,近年,清华为了把自己打造成一所多学科齐头并进的综合性大学,便加强了文科建设,新闻与传播学院便应运而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
新闻与传播学院于
清华国际新闻目标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以及务实创新精神,知晓中国历史文化和洞察中国国情,了解世界局势和动向,通晓并实践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伦理及有关政策法规,熟练掌握中文、英语新闻传播技能,可在主流媒体从事新闻传播以及在其他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兼顾培养少量具有学术潜力和研究志趣、能够进一步深造的研究型人才。
清华国际新闻凭借清华大学浓郁的学习氛围及阵容、实力强大的师资,有志报考国际新闻者,不妨一试。
中国人民大学
有志于报考新闻类专业的同学都应该都听说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其实力位居国内相关学院前列。中国人民大学也是教育部首批“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试点高校之一。
人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设计的培养方案为:一方面帮助学生建构从事国际传播所需具备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突出运用精讲多练、案例分析、实地采访调研、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队伍除了新闻学院的师资外,另外大量特聘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媒体人士及相关领域人士承担课程或开设讲座。
同清华一样,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新华社、中国国际新闻社这
中国传媒大学
在中国,传媒特色最突出的大学要数中国传媒大学。用我们老师的话说,人家是集全校之力来研究媒体。
自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需要提醒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对入读“国际新闻班”的同学有更多的要求,如下:
生源条件:
(
(
(3)本科专业背景为外语者优先考虑;
(4)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或中共预备党员者优先考虑。
外语水平达到以下任何一项条件:
(
(
(
(
(
(6)本科阶段为英语专业者,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7)本科阶段为其它语种专业者,通过相应语种的专业八级考试(日语国际一级);
(8)在国外或境外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攻读正规课程所获本科以上(含)学位(须经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综合素质:
具备良好的沟通意愿与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
北外和复旦均为2009年中宣部、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的试点学校。因种种原因,现在二校均不在该项目之内。但国际新闻传播专业尚在。北外依托其强大的外语实力,其国际新闻培养也带有相应的特色。而复旦大学则凭借其雄厚的师资队伍及其在新闻界的声誉,国际新闻专业也办得有声有色。
其他开设“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汕头大学等。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金融大道”并非坦途
后一篇:我只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金融大道”并非坦途
后一篇 >我只是为了更好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