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讯】辽宁:医保生育险合并?辽宁将涉2400万人
3150 2016-04-27
5月22日上午,昆明市召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六次新闻发布会。昆明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大健康办相关负责人围绕“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主题进行发布。
昆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黄杰表示,近年来,昆明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不断开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城市的知名度、辐射力和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
昆明市城市管理局
以花枝常开擦亮世界春城花都名片
“近年来,昆明市新建了景润公园、洗马河公园等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努力实现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绿化覆盖率达42.07%,绿地率达38.68%。”昆明市城市管理局局长陈剑平介绍,2020年昆明将继续统筹推进绿地建设,均衡绿地布局,完善服务功能,确保全市新增绿地200公顷以上,展现四季常绿、全城有景、植物多样、环境优良的春城风貌。
2020年,昆明市城市管理局继续对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等空间进行梳理,开展“美丽街道”“美丽公园”“美丽河道”等建设,打造点、线、面结合,花影叠叠、四时花舞的花都城市空间,体现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风貌。
陈剑平表示,2020年将继续推进立体绿化示范点建设工作,新建滇缅大道与虹山南路交叉口天桥、西福路下穿隧道等立体绿化示范点16个,营造“出门见绿、上街见花”的景观。
昆明市文旅局
提升文旅品质 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戴彬介绍,“十三五”以来,昆明共实施了各级文物保护工程87项,实施了太和宫金殿等6个文物专项保护规划编制,截至目前,昆明市全国重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养率达到100%,市级达92%,县级达81%以上。
昆明市积极做好非遗项目的申报公布,2016年以来,新增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19项、市级项目25项。争取中央、省级资金扶持彝族摔跤、宜良花街节、花灯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及数据库建设。
在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建设方面,昆明市文旅局将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昆明城市形象IP。不断提升国际体育品牌赛事品质,举办好昆明高原半程马拉松赛、中国(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等重点品牌赛事,助推中国健康之城建设。
昆明市科技局
整合集聚优势资源 为科创中心建设凝聚核心力量
据昆明市科技局局长王键介绍,围绕昆明生态、资源、产业定位和区位优势,昆明市科技局通过整合集聚全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要素与资源,支持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汇集一批业内顶尖专家人才,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打造一批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拓展科技交流合作渠道,为科创中心建设汇集核心力量。
2019年,昆明市争取各类国外人才项目17个,创历史新高。联合在昆企业共同与国外顶尖团队深入交流,就引进人才和项目进行深入对接,目前在细胞技术等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取得了实质合作成效,为昆明国际化道路提供智力支持。
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光伏发电技术、畜牧技术、种植养殖技术、信息技术等一批先进科技成果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去年来自全球超过100个国际项目在昆明进行路演,超过200家企业进行了项目对接,其中来自俄罗斯的AI智能招聘技术和国际技术展示交易平台技术等20个项目现场签约达成合作。
下一步,昆明市科技局将围绕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6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全市新建20个科技研发平台,建设10个市级对外科技合作基地,逐步加快形成具有区域性国际影响力的科技研发平台集群。试点开展“科技揭榜”制度,为昆明产业发展精准发力。
昆明市大健康办
提升“中国健康之城”品牌影响力
昆明市狠抓招商引资,服务大健康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围绕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细胞产业、疫苗工程、中药材种植加工、养生养老、康体健身、健康旅游等大健康产业,通过采取领导带队招商、龙头企业以商招商、行业关键项目对口招商等多种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项目储备,建立大健康重点项目库,截至2019年末,全市大健康产业在库重点建设项目共84个,2019年实际完成投资200.3亿元,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
据昆明市大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晨介绍,2020年,昆明将围绕三年来开展的具体工作继续奋发有为,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合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尽快争取优质医疗资源在昆落地。依托昆明独特的区位优势,探索打造对接南亚东南亚健康市场的高端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医疗合作。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以疾病控制为中心,强化基层医疗和疾病控制体系相结合,优化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充分用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技术手段,重点发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新业态。积极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及体育健身工程点,进一步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刘莹 杨曼娇 欧霁娴)
(责编:木胜玉、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