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盈”可持续未来!盈康生命荣获评“ESG新标杆企业奖
1178 2024-07-24
2015年上半年,随着A股市场的大热,权益类资产成为银行理财关注的焦点,权益类产品的暴增极大地减缓了银行理财收益率下滑的幅度,使得该类产品会逐步取代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成为银行理财的主流投向的言论甚嚣尘上。
进入2016年后,国内经济数据持续下行等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银行理财产品面临投资渠道受限、产品种类较少、收益率持续下滑等问题的困扰,较难真正满足客户资产管理的需求。在此前提下,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重新将理财资金引向资本市场是否会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新突破口成为了业内探讨的新热点。
趋势性机会难现
从宏观方面来看,在2016年,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预计有两次加息,叠加人民币被纳入SDR货币篮子和国内经济形势等因素,导致资本外流和风险偏好下降,虽然深港通即将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外资的引入,但市场新增资金不足的局面较难改善。
在此前提下,2016年权益类市场同样很难出现趋势性机会,大概率维持振荡表现。银行理财如果希望通过进入资本市场打破资产荒困境并不容易。但同时,部分利好消息也不可忽视。业内知名专家魏骥遥认为:“注册制这一短期利空、长期利好的政策暂缓推出无疑能让市场拥有更多缓冲时间,且之前市场已作出了一定的响应,因此延时推出后,短期内A股出现一定幅度回暖是可期待的。”
根据普益标准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8月权益类产品出现了0.34个百分点的下滑后,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和权益类产品的收益率差值就维持在了0.2%左右。在进入2016年后,两者差距有一定幅度的放大,但权益类产品领先幅度仍不甚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权益类产品仍然采用的是两融资产业务、股票质押融资、股票结构化优先级、定向增发优先级等固定收益类的投资方式,这种方式风险相对较小,但也较难提供足够有吸引力的收益回报。
银行对权益类产品“热情”欠缺
需要关注的一点是,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29日,统计的涉及权益类投向的产品数量仅有4077款,而只投向债券与货币市场类的产品数量就高达99129款。
魏骥遥认为,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较小的发行量能从侧面反映银行对该市场的风险评价。在目前,权益类资产的整体风险偏大,短期内,银行大幅增加权益类市场投资的可能性较低。同时可以预测的是,如果未来整体行情变化不大,且银行理财参与该市场的方式不进行创新,那么即使银行理财资金涌向该市场,权益类优质资产也会相对减少。
这使得现阶段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大幅增大的可能性变得很低。另一方面,过少的产品数量也反映出银行业相关人才的匮乏。与券商、基金相比,银行投资资本市场的方式较少,且通常调整速度也明显偏慢,整体表现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制约银行迅速拓展该类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如果说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因隐性“刚兑”使得其配置风险相对较高的权益类资产的动力不足的话,不需要“刚兑”且收益波动较大的净值型产品的表现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据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2月新发行的88款净值型产品中,仅3款产品(光大银行2款,中信银行1款)配置了权益类资产,其占比仅为3.41%。
权益类产品或迎发展契机
虽然从历史数据来看,权益类产品的“性价比”较低,但伴随着3月A股市场的逐渐回暖以及“资产荒”依旧较为严重的情况,事实上,银行也没有过多的选择,权益类资产在严格的风控与较低的整体规模下,仍然不失为一个适合当前环境的选择。
“我们注意到近期场外配资的杠杆又有抬头的迹象,这显示了银行对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仍然很高,当然这可能并非是银行对股市前景看好,而只是相较于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可能风险相对更小。”魏骥遥认为。
在2016年,要对冲资产端持续下滑的收益,即使是权益类产品仅采用传统的固定收益模式仍会收效甚微。银行理财应该更加重视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参与方式。如果客户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可提供风险暴露处于固定收益类和完全暴露之间的产品,如定向投资类、夹层类、量化对冲类的产品等,,使产品配置更加灵活,收益也有所保障。同时,面对高净值客户也可以采用MOM、FOF等委外模式直接投向二级市场或者风险相对较高的资产。
整体来看,2016年债券与货币市场整体表现较为平稳,同时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这虽然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率一降再降,但整体规模并没有受到过大影响,仍然是避险投资的首选。
魏骥遥认为,权益类市场经过半年的缓冲,已经逐渐缓过劲来,有一定的获利空间。因此,通过控制该类产品的整体规模,设立全面的风险监测体系,推进该类产品向净值化发展,并与优秀的投资管理人、第三方机构形成内外联动的话,仍然可以获得相对理想的收益并实现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