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加速全球组网 中国导航芯片又有突破

Admin 2018-05-26

  原标题:头条 | 北斗加速全球组网 中国导航芯片又有突破!

  在国际上,有一个只有四个会员的“高大上”的俱乐部,却汇集了众多顶级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个俱乐部就是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包括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中国北斗(COMPASS)和欧洲伽利略(GALILEO)。在这四个很牛的会员中,中国北斗算得上是新会员,但却是发展速度最快的那个,因此也备受关注。

  北斗系统进入全球组网快车道

  据香港《文汇报》5月23日报道,5月23日,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哈尔滨开幕。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介绍说,北斗系统是国家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2012年底正式提供服务以来连续稳定运行。目前,北斗系统进入全球组网新时代,应用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名片”。其中,北斗二号性能稳中有升,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定位精度由10米提升至6米,并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形成全国“一张网”,可提供实时厘米级高精度服务;北斗三号则进入全球组网阶段,通过增加星间链路、全球搜索救援等新功能,播发性能更优的导航信号。北斗三号现已成功发射8颗全球组网卫星,建成最简系统。

  据参考消息网记者了解,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还在会上介绍,年底前还将发射11颗卫星,建成基本系统,从而具备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综合PNT体系建设。冉承其介绍说,争取到2035年构建起空天地海无缝覆盖、高精度安全可靠、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而这则是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

  据了解,根据该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00年,我国建成北斗一号系统;第二步,建成由14颗组网卫星和32个地面站天地协同组网运行的北斗二号系统,并于2012年底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第三步,到2020年前后,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相比其他三个分别从上世纪中期、末期开始打造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全球系统组网建设可以说进入了快车道。我国的北斗系统历经三代,卫星越来越多,精度越来越高,技术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大。目前,北斗系统是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更是在2014年就获得国际海事组织的认可,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资料图片:2018年2月1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五、六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新华社)

▲资料图片:2018年2月12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发射第五、六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新华社)

  “北斗+”催生应用新模式

  卫星上天,重点在于应用。从2012年,北斗由“高大上”转为“接地气”,日益走近百姓生活。目前,北斗已在公安、交通、渔业、电力、林业、减灾等行业得到广泛使用。世界主流手机芯片大都支持北斗,国内销售的智能手机中,北斗正成为标配。共享单车配装北斗实现精细管理。支持北斗的手表、手环、学生卡,更加方便和保护人们日常生活。以北京为例,33500辆出租车、21000辆公交车安装北斗,实现北斗定位全覆盖;1500辆物流货车及19000名配送员,使用北斗终端和手环接入物流云平台,实现实时调度。

  不仅提供便利,北斗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全面开花”。公安出警时间缩短近20%,突发重大灾情上报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应急救援响应效率提升2倍。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已有4万多条渔船装上了北斗终端,累计救助渔民超过1万人。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自主建设的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稳步推进,应用也已走出国门。五年多来,北斗在老挝、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相继落地应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施工测量、机械作业、安全保卫等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北斗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融合,建成高精度时空信息云服务平台,推出全球首个支持北斗的加速辅助定位系统,服务覆盖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用户突破1亿,日服务达2亿次。

  北斗在大众消费领域规模化应用,正在催生“北斗+”融合应用新模式,也带动了整个卫星导航产业的快速发展。据悉,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18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已达到2550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等产业核心产值占比为35.4%,达到902亿元,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的贡献率已达到80%。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推广应用已累计超过4000万台/套,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用户总保有量接近5亿台/套。

  北斗行业应用逐步进入服务化发展阶段,各种类型的位置服务公共平台大量出现和智能终端的应用普及,有力推动产业链下游运营服务收入的增长。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20年,北斗应用在交通运输、精准农业、城市综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设等主要细分市场的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

  国内卫星导航及北斗应用相关上市企业快速发展,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18年1月,卫星导航及北斗应用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已达到58家。产业融合趋势越加明朗,未来值得期待的是穿戴式设备、新零售、无人驾驶、综合安防和智能城市建设等应用领域,市场潜力巨大。预计至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北斗将拉动2400亿元-3200亿元规模的市场份额。

▲资料图片:2017年12月3日,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在乌镇举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华社)

▲资料图片:2017年12月3日,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在乌镇举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华社) 

  “创芯平台”应对北斗产业发展瓶颈

  芯片等基础产品国产化是实现民用领域规模应用的关键。在大会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透露,国产北斗芯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工艺由0.35微米提升到28纳米,最低单片价格仅6元人民币,总体性能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同类产品。

  但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北斗导航定位芯片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封闭,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研发投入和人才水平等因素制约,很难凭借一己之力推动芯片核心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仍面临过度依赖美国GPS系统及产品,产业规模较小,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芯片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能力薄弱,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核心芯片迫在眉睫。在国内导航定位芯片市场研发企业多而散的情况下,无法与国外芯片形成竞争,芯片行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也决定了很难依靠一两家企业做大做强。

  因此,我们需要新思路、新方法来推动国产北斗导航芯片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2017年9月,由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所研发的全球首个支持新一代北斗三号信号体制的多系统多频高精度SoC导航定位芯片正式发布。这款产品将通过北斗芯片开放平台面向核心算法研发,开放芯片原始测量数据,为分散的算法研发团队提供芯片硬件支持,共同打造“国产核心硬件”+“国产核心算法”的国产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双核心”研发和产品架构。同时开放芯片内核接口资源,使产业链企业有条件根据自身需求针对芯片资源进行应用功能的二次开发,使芯片的综合能力得到再一次提升。据《文汇报》报道,5月23日,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又正式发布了我国首个“北斗芯片开放平台”,将联合产业链多方研发资源,加快攻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芯片关键技术的瓶颈,促进国产北斗芯片的应用推广与产业化规模。这为发展国产导航定位芯片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华大北斗总经理孙中亮表示,华大北斗此次发布的“北斗芯片开放平台”既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探索,也是应对产业发展瓶颈的认真思考。国产芯片要实现弯道超车,不能各自为战,要聚合产业链力量。下一步,除了企业自身加大资源投入外,华大北斗还将进一步扩大和丰富北斗芯片开放平台的规模与内容,引入更多合作伙伴,使其真正成为北斗卫星导航产业的“创芯平台”。

▲5月23日,企业展出的芯片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当天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成果展,全方位展示了天线、芯片、模块、终端等最新北斗应用基础产品。(新华社)

▲5月23日,企业展出的芯片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当天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成果展,全方位展示了天线、芯片、模块、终端等最新北斗应用基础产品。(新华社)

  而在这次年会上,由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导航中心独立自主研发的抗干扰天线基带处理专用芯片也备受关注,该芯片创造了“当年立项、当年完成”的芯片研发传奇,实现北斗抗干扰天线核心器件国产化,对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中海达公司也在大会期间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高精度导航芯片、Hi-RTP全球实时精密定位服务系统和GNSS碟状天线。其中,北斗射频芯片“恒星一号”是国内第一款投入实际应用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射频芯片,打破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Hi-RTP全球实时精密定位服务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2018年在亚太区域试运行,2020年将拓展至全球;GNSS碟状天线已应用于菜鸟物流最新研发的无人驾驶车。

上一篇:发型到底有多重要,看看明星的这些对比照
下一篇:7常委送别的这位“亲密朋友”曾“发明”提前供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