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高玉岭:激光电视摆脱了屏的束缚
263 2019-11-25
■ 本报记者 郭畅 通讯员 陈欢欢
“过去,村民习惯将粮食单独存放在谷仓里,而谷仓通常是用茅草、木头、竹片搭建起来的。”近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党史县志办退休干部谢晋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着一张标注着“琼中红毛镇什寒村旧谷仓”的老照片讲起了故事。
从图中不难看出,破旧的谷仓四周杂草丛生,旁边光着膀子的小男孩,准备穿过高高的草丛向谷仓走去。
“什寒村曾是琼中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庄之一。”谢晋颀说,近年来,经过富美乡村打造,什寒村如今已焕发美丽容颜,名扬千里,成为原生态休闲旅游村庄,过去的破旧谷仓早已被“淘汰”了。
3月23日下午,记者在什寒村,看到粉白的墙头上,苗绣花纹图案十分亮眼,像苗服上精致的滚边,干完农活的村民坐在凉亭边闲聊着。“阿叔,村里还有用茅草盖成的谷仓吗?”我问道。
什寒村村民李文进摆摆手笑着说:“早就没有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非常落后,大伙只能靠种些稻谷来填饱肚子,为了方便存放粮食,村民们就在住房旁边搭建谷仓,那时候,村里人住的都是茅草房,所以谷仓盖得也很简陋,老鼠虫子经常光顾,还经常被风吹日晒雨淋,用两三年就得翻修重盖,很不方便。”
交谈间,李文进将记者带到家里做客,指着“什寒饭店”的牌子介绍道:“这是我和儿子一起经营的农家乐,这几年,在政府扶持下,什寒村经过了旅游化改造,迎来了大批游客到访,村民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从前的茅草房变成了崭新楼房,茅草谷仓也被电冰箱、储物柜替代,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从昔日的贫困小村庄变为“最美十大中国乡村”之一,什寒村已成为琼中生态旅游脱贫的成功范例。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琼中县委、县政府先后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投入什寒村的景观景点、文化广场、游客咨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中,为这个天生丽质的村庄梳妆挽面。
同时,遵循“什寒模式”,琼中乡村旅游建设全面铺开,“五片八区十线”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一条条如璀璨宝石般的“乡村旅游”项链,贯穿于琼中“奔格内”乡村旅游的山水之间。(本报营根3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