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迎来重大利好
2488 2016-05-18
今年52岁的马爱民是德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国家级评审员、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获得者。
在马爱民眼里,无论是邮票、电话卡,还是红色宣传画,自己所珍爱的收藏都具有浓厚的历史风情。历史的辗转变迁或是精彩瞬间,都在这些花花绿绿的纸卡上留下印记,收藏它们,就是在收藏生动鲜活的历史记忆。
结缘收藏,醉心集邮、集卡
1963年,马爱民出生在平原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对糖纸、烟标、年画等带有图案的纸品非常着迷。那时,他家住在离县城5公里的苇子园村,每逢假日,他便骑车去县城的书店里看书,选购连环画、小人书,常常被书里精美的配图所吸引,翻来覆去地欣赏。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马爱民一家从平原迁到了德城区,住在艺术馆旁父亲单位的家属院。马爱民经常去艺术馆里玩,久而久之,就和艺术馆的王永成先生成了忘年交,王永成是全国烟标收藏界的名家,有着烟标界“四大烟王”之称。在王永成的影响下,还在上高中的马爱民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那时候,他收藏最多的是邮票。
1983年,马爱民考入秦皇岛玻璃学校。周末,他经常去北戴河、山海关、海港区等地的邮票市场“淘宝”,碰到喜欢的便买下。在秦皇岛,他参加了当地许多集邮活动,加入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
毕业之后,马爱民回到德州工作,集邮的同时,,也广泛搜集电话卡。“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喜爱邮票、电话卡上漂亮的图案。后来,渐渐意识到其中承载着丰富的知识。一本本的集邮册和卡集,像百科全书一般,天文地理、名胜古迹、自然人文等知识应有尽有。 ”马爱民说,随着收藏阅历的增加,他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追求藏品数量,而是把邮票和电话卡分门别类,按内容、发行年代等整理成不同系列,搞起了专题收藏。
马爱民最得意的作品是一部8框128贴片的专题电话卡集——《中国戏剧》,它是我市首部入选全国邮展(国内优秀卡集应邀参展)的作品,也是在首届全国电话卡展上获金奖的作品。
为了把卡集编排好,马爱民阅读了大量诸如《中国戏剧史》等专业书籍,对戏剧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做了详细的了解与研究。虽然前期功课做得很足,但安排各个分支结构和题材拓展,还是让马爱民煞费苦心,为了融画面感和知识性于一体,马爱民花费了5年时间反复推敲、精心取材,三易其稿才整理完成。
“每一件藏品,都包含着我的一份痴心”
2002年,马爱民的兴趣转向了当时尚属冷门的红色宣传画收藏上。“红色宣传画”指的是我国在1949年至1979年这段时期所发行的宣传画,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缩影。
红色宣传画资源稀缺、存量少,马爱民在收集的过程中备尝艰辛。有时专门搭乘去往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地的火车,仅仅是为了买一张画。一有时间,他便到大大小小的古董旧货市场找寻,“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失意,也有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欣喜。 ”他说,当苦心寻找,终于得到的时候,那种如获至宝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
至今,马爱民收藏的红色宣传画共计1200余幅,题材涉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
马爱民笑言,每一件藏品,都包含着自己的一份痴心,都有一段收藏故事。“在收藏的时候,每一幅画的来龙去脉我都多方查找、详细研究,透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喜好和价值观念,感知到丰富的历史信息。 ”
每天下班回到家里,不管多忙多累,马爱民都要翻开几幅画看看。“看着这些画,想到它们是在何背景下产生,又是怎样留存至今的,就像是打通了时光隧道,每每让我心生感动和感慨,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马爱民说。
希望红色宣传画成为德州的收藏文化品牌
2013年7月,马爱民任职于董子文化街副总经理兼文产办主任,分管董子文化街的文化产业运营。
进入新的平台之后,马爱民组织各类展览、研讨会、交流会、拍卖会等上百场次,积极宣传收藏文化。他还利用在中国收藏家协会任职的平台资源,积极促成全国第一个“中国收藏文化示范基地”落户董子文化街。“收藏是一个很见艺术功底的事情,它要求收藏者不仅具有深厚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有艺术家的品味和素养,深入挖掘藏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马爱民说,他希望德州有越来越多的红色收藏爱好者,大家一起努力,让红色宣传画这些反映过去时代风貌的收藏品永久地留在德州,并打造成当地的文化品牌。
□本报记者 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