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牦牛博物馆:雪域高原的文化地标
3432 2016-05-25
来自北京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展览。
媒体记者对展览进行采访报道。
通辽市图书馆馆长王蒙接受北京媒体记者采访。
科尔沁地方文献亮相京城。
如一缕春风吹来,科尔沁文化以地方文献、书法、版画、摄影作品为载体,不远千里赶赴京城,精彩亮相,向全国人民问好。
来自远天远地的史诗般民族历史文化纪事、雄浑豪迈的草原墨香、蒙古风情,科尔沁文化裹挟着一股高阔浩渺的塞外风,给首都及全国人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从5月7日到6月7日,通辽市325件民族地方文献作品展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展出一个月。开展至今一个多星期,参观人数已近万人次。
通辽地方文献首次进京展出 科尔沁文化搅热京城
“中国蒙古族第一舞安代, 以其‘癫狂之舞’的鲜明特色而备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天籁之音科尔沁民歌, 优美的长、短曲调体现了科尔沁独特的地域性和热爱自由、追求和谐、崇尚英雄的民族个性品格……”开展当天,通辽市图书馆业务辅导部的女孩彭佳,身着美丽的蒙古盛装,,化身讲解员,为参观者娓娓道来。
当天北京晴空万里,天空是一片如洗的蓝。20余米长的牌子上书写着“孝庄故里·魅力通辽——通辽市民族地方文献、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也早早立在了长安街上。经过两天的紧急布置,325件远道而来的代表着科尔沁文化的书籍与艺术作品在民族文化宫新鲜亮相,展示着蒙古民族与科尔沁草原的过往与今朝。
通辽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盛勤,调研员、作家马壮志,通辽市图书馆馆长王蒙,通辽市各旗县局负责人、图书馆馆长们以东道主的身份参加开幕式。
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吴贵飙来了,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那木吉拉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色音来了,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蒙古文翻译室主任、译审阿拉坦巴根来了,民族画报社蒙古文编辑部主任巴义尔来了,在京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出版单位的专家学者们也来了。
展出的这一批地方文献,有反映通辽历史变迁的资料性书籍,如《通辽简史》《科尔沁风云》等,有科尔沁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传记,有传奇故事,有享誉世界的科尔沁文艺瑰宝、科尔沁叙事民歌、民间故事、美食、服饰、民俗专著,有通辽市及各旗县市区的地方史志,也有通辽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等。
“很惊讶,也很有收获。在我们一些外地人眼里,总以为内蒙古地区很边远,经济很落后,但没想到科尔沁草原现在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尤其是有几幅版画作品,太美了!以后有机会我会带着孩子去科尔沁大草原看看!”一位名叫刘威的北京市民在参看了展览后,连连点头。
在北京做建材生意的姜波老家就在通辽,这次他带着孩子来到民族文化宫来玩,正赶上了通辽地方文献在此展出。姜波很激动。“在北京见到家乡的面孔,特别亲切!我在北京十几年了,也经常和朋友们讲咱们通辽地区的风土人情,他们都特别羡慕。”姜波表示,他看了展览后最大的感受是勾起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他决定在京城再打拼几年,把孩子送上大学后,就回到家乡,落叶归根。
当天,通辽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盛勤、通辽市图书馆馆长王蒙接受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文化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民族、民族画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
难得的是,5月10日上午,国家民委主任巴特尔一行特意来到民族文化宫,观看通辽市地方文献展,并给予高度评价。
科尔沁文化再度搅热京城。
借助图书馆友好关系 为宣传科尔沁文化助力
这次通辽地方文献得以进京展出,与通辽市图书馆和中国民族图书馆之间多年的深厚友谊是分不开的。
通辽市图书馆馆长王蒙介绍,两家图书馆是多年的友好馆,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就曾在通辽市召开。基于当时哲里木盟图书馆的贡献,哲里木盟图书馆与云南大理图书馆被任命为中国图书馆协会民族委员会理事馆。此后每年哲里木盟图书馆(后改为通辽市图书馆)都应邀参加由中国民族图书馆主办的各种学术会议。中国民族图书馆还将他们的珍贵馆藏,一万余册古籍影印本以及部分珍贵的合订本、建国前的老报纸、文革时期的报纸等捐赠给通辽市图书馆,成为通辽市图书馆的珍贵馆藏。
中国民族图书馆对通辽市图书馆非常重视。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工作会议,他们都特邀王蒙馆长参加,要么作为会议主持人,要么代表小组发言。
去年起,中国民族图书馆开始举办地方文献展,内蒙古的呼伦贝尔、鄂尔多斯乌审旗都曾进京办展,此次通辽市地方文献进京展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家。但这次展览,规格更高,时间更长,影响力更大,远超前两届。
为了这次进京展览圆满成功,通辽市图书馆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们充分发动了各旗县市区图书馆,将其中最能够代表通辽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文献挑选出来,每家图书馆都提供了四五十种文献。另外,书法作品中还特别挑选了蒙文书法,代表着科尔沁地区蒙古民族的文化之美,版画、摄影作品也都选择反映科尔沁草原特有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如怪柳、山地草原、霍林河露天煤矿等。
除了书籍与艺术作品,这次展览还制作了很多展板,介绍通辽著名历史人物,如孝庄皇后、爱国将领僧格林沁、革命音乐家麦新、蒙古说唱艺术家琶杰、毛依罕等。在另外一侧的展板上,则介绍了各种蒙古民族习俗,以及正在兴建的地标式建筑通辽市图书馆新馆。
这次展览内容特别丰富,在有限的空间内高度地概括了科尔沁文化的面貌,既有历史又含现代,既有史实又有艺术,是一种全方位的时空展现。
收藏民间记忆 为科尔沁历史添注脚
散落在民间的记忆,往往更能展现历史的真实面目。通辽市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为止已入藏一万余件,包括图书、字画、音像制品等,较为集中全面对反映了近几十年来通辽市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通辽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主任王菲菲表示,仅去年一年,图书馆就面向社会征集到了3800余册地方文献,并入库珍藏,永久保存,为留住通辽地区过往的历史面貌,做出了贡献。
这批来自民间的地方文献,绝大多数是捐赠者自发捐献的,包括各种著作、信函、回忆录、手稿等。其中一本清末年间的手写版《范式族谱世系图》曾引起轰动,并引发了一段佳话。
原来,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著名人物范仲淹的第二十九代世孙范钦忠就居住在通辽,并将珍藏多年的《范式族谱世系图》捐赠给了市图书馆。恰巧,王菲菲在与一位名叫李智鑫的读者一次偶然交谈中,得知李智鑫的母亲姓范,并且多年来一直在寻找同族的哥哥。王菲菲与李智鑫一起查阅范式族谱,经过详细对照,李智鑫与母亲范秀英确定范钦忠就是全家多年来要找的族人。2014年9月,在市图书馆的精心安排下,范秀英带着大姐、二姐与范钦忠相认。已经八十高龄的范钦忠老人与三位同族妹妹激动相拥,通辽范氏后人喜团圆。
这些收藏的地方文献有些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令人悲喜交加。科左后旗一位名叫苏雅拉图的蒙古族农民就利用这里的地方文献,为爷爷正了名。苏雅拉图的爷爷早年离家参加革命,一走之后再无音信,那时苏雅拉图的父亲才六七岁。有人说他爷爷当了叛徒,一家人说什么也不信。直到去年,一位远房亲戚来到苏雅拉图家,说他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记载,说他爷爷是一位烈士,可是他没有记清这是一本什么书。苏雅拉图抱着一线希望,找到市图书馆。在查阅了六册与通辽地区战争年代有关的书籍后,终于找到了有关他爷爷的记载。据书中记载,他的爷爷在战争年代曾被组织派往蒙古国,但被人诬陷叛国,后经查清,组织上为其翻了案。爷爷牺牲后,被埋在蒙古国,面向中国方向立了墓碑。终于弄清爷爷被冤枉的真相,苏雅拉图激动不已。
一位退休回京的老知青,在看到通辽日报刊发的市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的公告后,将自己当年在库伦微波站工作的笔记、材料进行详细整理,寄到了市图书馆。一位年近八旬的音乐老师将自己用毕生心得写成的书亲自送来,珍而重之地交到工作人员手上,并站在书柜前与书合影。
“他们送书时候的那种眼神,让我特别感动。好像他们交出来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他们的一颗心。作为文献永久性保存,对子孙后代反映出咱们地区的历史人文,说起来是功利千秋万代的事。”王菲菲非常热爱她的工作。通辽市是科尔沁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厚重,作为公共文化部门,市图书馆一直致力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今对这些文献进行征集、收藏、保存、整理、开发利用,不仅是为留住通辽历史,也为繁荣科尔沁文化增添了动力。
专家学者建言科尔沁文化 致力守望传承保护
5月7日展览开幕当天下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交流中心还举行了通辽市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由通辽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民族文化宫主办,中国民族图书馆、民族文化宫文化交流中心、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通辽市图书馆、科尔沁区图书馆、开鲁县图书馆、科左中旗图书馆、科左后旗图书馆、库伦旗图书馆、奈曼旗图书馆、扎鲁特旗图书馆、霍林郭勒市图书馆共同承办。
中国民族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吴贵飙、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那木吉拉、通辽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盛勤以及多位在京高校、科研院所、文化出版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学术报告。通辽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调研员、作家马壮志,通辽市图书馆馆长王蒙以及通辽市各旗县局负责人、图书馆馆长等作交流发言。与会专家发言踊跃,积极为加强对通辽市民族文化、科尔沁草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为助推通辽市民族地方文化建设建言献策。民族画报社蒙古文编辑部主任巴义尔对科尔沁文化圈的历史,科尔沁文化的宗教文化、农业文化进行概述,对科尔沁文化研究的文献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科尔沁文化史是中国文化大家庭的一部分,通辽地区也出了许多研究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期望,要抓住机遇,跟上时代发展,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巴义尔认为文献的记录、传播功能经过长时间后其历史价值更大,希望通过《民族画报》杂志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色音说,科尔沁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走出的文化学者很多,文化软实力很强。但是对文化艺术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不均衡。希望文化学者与地方政府相互合作,为民族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建议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时机,系统的建立民族文化研究工程,将通辽文化的历史、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的七十年的历程整理成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展。
通辽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盛勤表示,传承和保护好祖先赐予的优秀文化和灿烂文明是文化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基本前提。科尔沁文化是享誉世界的蒙古族地域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文明之光。科尔沁文化的完整性、多样性、连续性和独特性可以说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几年来,通辽市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对科尔沁民歌、安代、乌力格尔、蒙古四胡等科尔沁优秀文化进行了很好的挖掘、整理、抢救工作。不断增强保护意识、抢救意识,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对民间艺人和重要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逐步完善了科尔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积极筹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充分利用好基地传承、项目传承、科研传承、传承人传承、生产性传承和文献保护性传承等形式,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和传承体系。
文化绵延在一个地区的血脉里。通辽的文化工作者们一直以守望者的虔诚,传承着独具特色的科尔沁文化,努力让生生不息的文化经典在生活的每个层面显现出个性和气质。怎样让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在这一代通辽人的手中传递,让富有生命和活力的科尔沁文化历久弥新,通辽文化工作者们正努力践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