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强、社会参与度低……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Admin 2019-08-07

  央广网北京7月30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如何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是摆在老年人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对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中国社会来说,面临的挑战要更严峻。《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而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中又专门提出了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长期没有被得到足够重视的老年人心理问题逐渐浮出公众视野。

  “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总体来说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29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支书记李志新的一席话,点出了我国老年人心理问题现状。

  谈及老年人心理问题多发的原因。李志新认为首要的便是老年人的生活处境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如离婚、丧偶、子女外出打工、亲友离世等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或因家庭关系、社会联系、婚姻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老年人极其容易产生孤独感,而这种孤独感是老年人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生命的中后期,不少老年人要长期忍受患病与身体上的慢性疼痛,这种情况会严重降低患者的幸福感,甚至引发绝望情绪。同时由于患病长期卧床造成活动受限,导致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降低,也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而除了上述因素外,李志新认为当前中国老年人普遍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度不高,讳疾忌医多,科学就诊少,容易错过最佳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期。

  此外,他还提到,由于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起步比较晚,发展也不均衡,人才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和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亦导致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今年3月份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关于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通知》,提出2019年和2020年在全国共选取1600个城市的社区和320个农村的行政村,实施老年人的心理关爱项目。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告诉记者,这一项目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市区,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目前我们国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需求和现状;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也就是社区人员心理健康服务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对常见心理失常行为和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能力。以此增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意识,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目前已逐一在试点地区进行摸排,在1800个城市社区和320个行政村进行了必要的干预和转诊服务。

  据他介绍,在具体的干预过程中,对评估结果显示为正常的老年人,我们会鼓励他继续保持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积极带动身边的老年人共同参与社会活动。对于评估结果显示是轻度焦虑或者抑郁的老年人,要实施一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干预措施,帮助其改善心理健康的状况,并且进行定期的随访。对于评估的结果显示疑似存在严重的或者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的老年人,则建议到综合医院的心理健康门诊或老年专业科室就诊,来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而在具体的摸底过程中,王海东特别提到贫困地区的老年人群体。认为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需要关注。“在贫困地区往往都是一些留守老人和一些七八岁以下的孩童,青壮年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在这种状态之下,老年人特别容易有孤独感,加上地里的活也干不动了,收入微薄,容易造成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对此,他表示,针对这一群体,相关部门也在探讨具体的干预措施,希望可以通过一些简便的、可操作的方式,如通过社区人员的服务、志愿者的服务,深入贫困地区,改善贫困地区老年人的心理状况。

上一篇:玩转新零售,新潮传媒助力医药健康产业撬动万亿级市场
下一篇:杨睿:推动资本市场文旅产业赋予大健康的新生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