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教育信息网
2540 2018-08-17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一直是我们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一切工作都毫无意义,民生问题无小事,要切实增强民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回应人民的期盼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取向,更是体现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的信心和决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我们看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诸多民生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进一步得到满足,中公教育专家就民生领域的相关话题做出整理,以助大家考试顺利。
二、命题方向
(一)取得的成绩
1、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
3、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4、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1、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意识薄弱;
2、社会贫富存在差距,收入不公;
3、管理责任权责不清,关系不顺;
4、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差距较大;
5、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就业难;
6、看病难看病贵凸显,影响健康;
7、养老防老问题突出,保障不全;
8、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精神荒芜。
(三)提出对策
1、教育是民生之基,实现教育公平;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保障安居乐业;
3、稳定是民生之盾,增强群众安全;
4、医疗是民生之要,保障群众健康;
5、养老是民生之核,实现老有所依;
6、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缩小贫富差距;
7、完善保障是民生之网,完善保障体系;
(四)积极意义
1、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2、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3、解决民生问题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客观需要;
4、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5、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6、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良好干部作风的重要体现;
7、解决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五)范文
补民生短板 增民生福祉
民生关系群众福祉,民生关乎社会稳定,民生关涉执政兴国的基石,从异地证件办理到城乡养老金制度逐渐并轨,从教育公平的深入推进再到行政服务大厅的建立,无不彰显了政府对民生的重视、国家对民生福祉的厚爱,这也是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需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群众的幸福感作为根本的追求目标。
打好“扶贫”牌,让民生更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有保障,生活才能安稳。而坚定不移推进扶贫工作是必由之路。“白发干部”李忠凯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听民声、惠民意、解民忧,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到扶贫攻坚事业当中,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满意指数”,用自己的“付出的泪水”换来群众“感动的泪水”,带领众多贫困户脱贫奔小康;“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从安逸的大学校园走向贫瘠的土地,泥巴沾满了脚、风吹乱的头发,深入田间地头的身影跟与朴实的农民没有差别,生态治理、引进果树,传播技术,最终让万亩荒山披绿,让10万农民脱贫。这是实实在在的践行民声民意,也正是扶贫让群众更有幸福感。
打好“保障”牌,让民生更温情。完善保障就是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陆续推出的各项保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有了起色,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的养老补贴,全国推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政策等等,各项保障制度的落实让民众生活更有底气,当然,不可否认,我们依然也存在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就业难、房价难等问题,这也是民生领域所没有周全照顾的,这也在一定程度山制约着民生的幸福指数和来自政府的温度。为此,政府应发挥顶层设计作用,统筹协调,周全考虑,推进各个领域的保障工作,使民生大众能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度。
打好“放权”牌,让民生更高效。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是全国在提倡的办事风格,“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是过往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真实写照,繁琐的办事流程直接制约民生福祉的增加,而如今国税、地税合并,综合服务大厅建立、网络问政、“滴漏限时办事”、取消奇葩证明等等让人深有感触,这些都是与简政放权的鲜活体现,大大提高了群众办事的效率。为此,中央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工作,应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将权力下放,提高机关办事效率,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民有所呼,政府必有所应。“开门谋民生”,变政府“配餐”为群众“点菜”,阳光培育、幸福养老、扶弱助困、美丽家园……努力抓好一件件民生实事,真正把民生工作办成顺应民意、贴近民情、排解民忧的“民心工程,让民生福祉实实在在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