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科技前沿,撬动创新支点 01
3959 2015-10-27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今天来参加这个创新驱动与资本引领的高峰论坛,我就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给大家交流一下观点、信息,供大家参考。
最近习主席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论述已经出版了,大家可以学习一下,对于当前怎么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对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我举其中一条,大家知道昨天习主席召开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他讲到了要发展五方面的技术,有基础技术、应用技术、非对称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有些技术人家有我们不是完全按它的样子去发展,我们有另外的思路发展,非对称技术可能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可能更好,可能基本差不多,但是不是一个思路。我试图从这方面给大家举一些例子,不一定确切,这是新的思想,还要学习。
非对称技术,当前中国处于追赶发达国家,有些事情不能人家做什么,我们按照同样的思路做,我们追赶人家,不是超赶人家。举个例子,有一个进口公司做的APP自动工厂,用IT技术,任何营销的人可以做出自己的平台。电商、微信平台需要一大堆人做很多年,这个不需要,几天做出来,不要钱,做出一个很好的工具。这是非常重要的,几天时间可以建设一个费用为零,可能几百块钱就可以对全世界进行互联网服务,这个很了不起。一旦完成这样的技术,不需要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做同样的事情,国外没有这个技术。他们提出电商1.0到2.0,电商现在1.0,大家知道德国提工业4.0,中国提中国制造2025,电商是一个新的事物,流行起来发展起来已经十多年,现在提出电商2.0,把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2.0、1.0几点区别,一个把每个实体经济可以随时为自己专有的电商服务平台,需不需要?就像有了公共汽车有了出租车,还有私家车,这个私家车是不要钱的私家车,可能没有坏处。如果实体经济每家都可以用于自己的电商平台,应该是有好处的。
第二,便于监管假冒伪劣可以更好杜绝。全国2800个县,每个县如果有一个电商平台,政府可以监管,知道谁造假,现在很难。这个很简单,在我眼皮底下知道哪家是真的,哪家是假的。
第三,价格战、同质化可以相当程度加以减缓或者避免。
电商2.0这个提法不错,希望电商1.0、2.0、3.0、4.0这么发展,对此很多实体经济感兴趣。
有些东西不用打广告就知道了,茅台是酒的,五常大米,可以想像如果每家有自己相当于全功能的电商平台,功能绝对不会输于任何主流平台,我想没有坏处,不要钱。把自己的信息放进去,这个平台就是你的,服务租用人家,假如有钱可以向运营商租一个云数据中心来支持就可以,软件是有的。
目前1.0,阿里、京东是主流的平台,商品定价100元,成本70元,近1亿的销量,报利2700万,要做很大的广告,广告费可能使你的利润没了。假如自己有平台,大家一看就知道你做什么的,可能广告费基本是很少,售价可以更加便宜,销量没那么多,你的产量就是这么,多了就是假了,但是有利润,服务费又很少。我能够有自己的平台,应该说可以更好地定制化、个性化,就像工业4.0很重要一条,不是完全同样的东西生产多少,而是更好的满足需求,按照用户的特点,有个性化、定制化的发展,这是工业4.0。电商2.0从某种意义上应该有一些值得去研究的。
国外没这个技术,每个电商平台、微信平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做,我们不要钱,几天可以做出平台,不需要信息工程师,只需要一些营销人员就可以做了。把互联网服务变成一个和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融合起来,习书记说的实体经济和互联网之间的深度融合。广告费、建设费都不要了,省下来的钱就可以满足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更好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这是值得我们研究,这是1.0到2.0是不是可以用这个说法,大家可以研究,但是直说我们看到有这种技术跟一个选择。任何想有自己平台,几天之内就有了,不用出钱,我没有想到不好的地方。
第二点,云存储非常重要,现在这个时代需要很大的存储。过去的存储要建一个存储网络,所有的技术专家你去问问,不管哪儿毕业教出来的,用以太网技术,TCPIP的技术去做。中关村的创新公司现在走到国际上提出不用这个技术,我用简单的SAS交换电路交换技术,现在变成互联网技术,TCPIP的以太网技术。如果我有几个PV的容量,再一个扩大的范围内,直接用SAS设备总线的交换技术,非常简单。存储盘包括机械盘或者固态盘,通过很多传统的技术,通过很多的媒介交换机介入,一个以太网,两个以太网交换,难的控制结点,计算机和模拟存储器打交道,一大堆开销。而现在用了它的技术,控制结点、存储服务器和底下的模拟盘之间,基本没有什么中间的环节,直接从设备总线交换,性价比方面书生的技术有十倍以上的提高,很明显有很大的好处,成本低得多。
不一定用人家已经成熟的方式去干人家的技术,而是可以用一些所谓非对称技术,使用完全不同的途径达到同样的目的,有时候可能还好一点。习主席昨天座谈会上提出五种技术,大家理解基础技术、一般技术,非对称技术我举的例子不一定合适,但是我们试图来理解,还有前沿技术大家理解,颠覆性技术大家也理解。非对称技术我再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手机世界上像华为、小米为代表的手机在世界市场上来讲份额最大,华为和苹果竞争。这种情况之下,目前最好的代表像华为手机基本从芯片到重要的部件一直到云服务,这些都是自己做,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我们在手机的操作系统目前基本上中国的手机还是在安卓操作系统上进行改造。从安全的角度来讲,能不能有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用别人的操作系统有问题,数据信息别人掌握了,我们几亿部手机,所有的信息实际上最后可能都被外国公司控制了。从大数据角度来讲,经济社会人家了如指掌,这个是不是很有利?对隐私信息安全来讲也是一个风险。我们希望中国有自主可控的安全移动操作系统,但是这个也有难的地方,如果我们模仿一下成功的例子现在有两家,苹果和安卓是很成功的。GOOGLE号称有150万APP,当然不是都用,跟随它的微软操作系统在手机上可以用,在电脑上也可以用,但是微软现在进入比较晚,苹果和安卓先入为主,软件领域先入为主非常重要,形成垄断以后,很难颠覆垄断,很难把这个垄断打破。微软试图用Winservice进入手机,现在还是不太成功,微软的应用商店有70万个,但是在座的手机谁用微软的手机?太少了。如果中国也学微软这种做法,搞一个操作系统,正面和苹果、GOOGLE竞争还是有很多困难。国内很多家操作系统,我个人的看法,也可以由第三方证明,目前国产操作系统基本还是离不开安卓,无论从各方面来说,从继承版权很多角度来看,很难说它可以达到自主可控的要求。我们要真正达到要求,如果用微软的做法正面模仿苹果、安卓,正面竞争比较困难。我们目前希望做一个移动的把安全生态系统分成两块,一块叫一般的,另外安全的。我们有两类应用,一类应用是普通的聊天、上网、看视频之类,另外一类比较重要,付钱,而且是重要的一些会议、重要的信息需要加以安全保护。
假如我们有一个双系统,一个是安全的,一个是一般的,可能有需要。我们讲三种场景,第一种场景,假如在公司工作的时候有工作手机,回家生活手机,一旦进入办公区会自动把你的工作部分激活,一般的部分关掉。这是第一种场景。第二,假如某些操作,比如支付的时候转到安全模式。第三,按验证码的时候转到安全系统,验证码不用被别人窃取,或者验证指纹或者验证视网膜的时候生物特征认证的时候,这些特征如果被人拿到很危险,照片之类问题不大,但是强的生物特征包括指纹、虹膜之类的特征,这些不能给的,假如这些特征被人掌握了,是相当可怕的,你个人的隐私会有很大的风险,这类操作可以用安全系统做。
现在硬件很好,手机可以支持双系统,等于两部手机,随时切换。这并不是什么新的发明,我们单位在做,有两个一样强大的系统,但是这个系统一半生活用,另外一半是工作用或者安全的场所用,这两个系统一起做。习主席提到关于科技创新的指示,按照这个指示,中国一定要做自己不受制于人的操作系统,这是我们的目标。毫无疑问,想都不要想,有人说我拿一个外部操作系统包装一下中国用,一般老百姓没关系,作为安全来讲,想都不用想,我们必须有这个决心要做。刚才讲到,我们看到微软的Winservice占有现有的垄断市场,我们希望采用双系统的办法来解决推广,历来中国都是这么做的,两弹一星、北斗一直到现在的中国OS双操作系统,一定集中力量集中优势来做一件事,做两个没有意义,操作系统这类做一个就够了,做十个不成功的不如做一个成功的,就像北斗一个就可以和GPS竞争,如果做十个八个北斗,一个做不成。
目前来讲,我们按照四个思路不受制于人,希望将来发展以后成为中国主流的移动操作系统,当然开始从安全领域做起,除了支付、重要的信息、需要保密、通话的信息用,它可以成为主流的。我们希望在知识产权、技术能力以及供应链满足自主要求,目前得到了安全认证世界标准。
最近有些争议,到底是用引进还是自主创新?引进有人说快,有人说自主创新好,到底谁好?实践说了算。有些仿制不可能达到习主席说的不受制于人,谁快谁好?已经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很成功的,高铁很成功,但是信息比较难做,有网络安全大国利益的问题控制的问题,有垄断的问题,信息领域很难分,你都分不出来,要么全盘消化吸收,挺难,,不要想得那么容易。
到底引进仿制好还是自主创新好?实践证明,联想和华为两家公司,联想集团比华为大五倍,联想靠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华为没有什么资源,但是后二十年现在看华为上来了,华为研发在世界上应该说跨国公司达不到它的水平,很多都不如它,联想通过并购,在引进仿制的道路上走得很好。去年的业绩来讲华为的利润大大超过联想,从发展趋势来看,开始联想跑得快靠技术,后来联想靠并购引进,华为靠自主创新,现在从势头来讲至少差十倍可能还不止,华为没上市。在座的都是专家,华为比思科讲全世界都承认,思科1500亿美元,华为还有芯片、计算机,华为可能和苹果可以一比。坚持自主创新的道路对企业是最好的方法,不要相信引进可以做得很快,实际信息领域没有成功的例子。
谢谢大家!
(倪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