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助力科技初创企业
1501 2017-12-17
文/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1
我第一次听到区块链这个名词,是在2016年的7月。
企投会一期学员、安存公司董事长徐敏对我说,他的公司新组建了区块链研究组。“这个技术可能改变世界。”徐敏用很亢奋的口吻对我说。
安存是一家致力于提供证据留存、获取和管理等法律服务的互联网运营商,简单地说,你在互联网上发一份邮件给生意伙伴,如果用安存的服务,它会即时地保存下来,在日后可以作为法庭的呈堂依据。如果用上了区块链,就能够在技术上彻底保证所有信息的不可更改性。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至少有两次,区块链如此地逼近我的工作。
一次是在2017年的7月。一位蓝狮子的前同事发了我一份项目白皮书,说要做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交产品,请我当顾问。他把这个产品放到ICO平台去做众筹,据说很快筹到了上千万的金额,但也迅速地引发了激烈的网络攻击。我的这位前同事,被迫在正式ICO前终止了项目。
我第一次十分惊奇地目睹了一个隐蔽而疯狂的市场。
还有一次是8月,一位很有天份的90后创业者找到我,说要做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自由内容娱乐体系”,问我有没有做天使投资的兴趣,他很认真而且斩钉截铁地对告诉我,未来的世界一定属于区块链。彼时,各种ICO神话正喧嚣尘上。我想了两天,还是婉言谢绝了。
十年以后——也许用不了那么久,我会在这里再写一篇专栏,后悔错过了投资下一个马云或马化腾的机会。
不过,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并没有错过什么。
2
区块链,总是与比特币相提并论。
2008年10月31日,一名叫“中本聪”的人在一个密码学邮件群组中发出电子邮件,宣称,“我一直在研究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这完全是点对点的,无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他推出了一个以比特币为交易货币的新体系。
而区块链,就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
信息专家们把区块链称为是创造信任的机器。他们描述了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的景象:所有的电子合同嵌入数字代码,并存储在透明的共享数据库里,在那里,他们被保护,永远不被删除、篡改和修订。在这个场景中,我们每一个人在互联网世界里进行的每一份协议过程,任务和付款都将可以被识别、验证、存储和共享。
在区块链的系统中,参与者无需了解其他人的背景资料,也不需要借助任何第三方机构的担保,或者保证。也就是说,现有的互联网模式将被替代,一切的中心化平台都可能消失,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机器和算法将自由的彼此进行。
再极端地说,当区块链时代全面到来的时候,也许将没有Facebook,没有微信和QQ,没有淘宝,当然,也没有“绿坝”——这当然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甚至,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将被改写,“国家”——在信息学的意义上也可能要重新定义。
正因此,区块链被看成是继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技术大革命。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大革命与你我有什么关系?
再或者说,它是谁的投资机会?
3
在年终秀上,我向大家介绍了期望值曲线。
它由技术咨询机构Gartner公司提出,根据技术发展周期理论,描绘了一条新技术的发展周期曲线,因此也被叫做Gartner曲线。
根据加德纳公司的研究,任何一项新技术,将经历从概念、胚胎发展到成熟的五个区间。它们分别是技术启动期、期望值高峰期、幻灭低谷期、领悟爬坡期和效率饱和期。
在我看来,有一些前几年被炒得炙手可热的新技术已进入幻灭低谷期,比如VR、AR,而有几个更新的概念则正进入期望值高峰期,它们分别是人工智能、区块链、无人驾驶和人类永生。
在期望值高峰期,一定会出现的景象是:人人谈论,泡沫巨大,骗子横行,兑现无期。
按康德的说法,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美德,是欲望。在人类科技史上,进步是永恒的主题,它总是伴随着狂妄的想象和无比激进的冒险。而越是深刻和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它的实现周期就越长,期间的风险和泡沫就越大。
在过往的历史中,技术革命的风险承担者和最终的获益者,始终属于少数天才、专业公司和机构资本。我认为,这一规律并不会改变。
不过,在移动互联网最为发达的中国,科技泡沫的风险,出现了散户化的趋势。
4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关于比特币创富的神话令人津津乐道。很多人懊悔又失去了一个实现“小目标”的机会。
有两个数据要告诉大家。其一,当今全球的比特币炒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比例占到了85%,其二,八成的比特币资源掌握在5%的大炒家手上。
也就是说,比特币是又一个充满了投机气质的中国故事。
到此刻,这股投机风似乎又刮到了区块链。
1月初,被遗忘了很久的人人网宣布推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虚拟货币平台,当日股价涨了44%,接着被监管部门约谈,其后被打回原形。
在A股市场上,一些宣布了区块链计划的公司纷纷股价大涨,甚至被封在涨停板上。这样的题材炒作迄今未见衰退。
上周,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宣布将“All in区块链”,更是掀起了讨论的热潮。
就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渴望在比特币和区块链热潮中,攫取一笔“新时代的红利”。
他们包括,年轻的创业者、一年打三次玻尿酸的家庭妇女、经常听知识付费的都市白领,以及刚刚从邮币市场撤出来的老克勒们。
投资机会的金融衍生化,似乎在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分享到科技变革的红利,但在事实上,它更多的属于投机做局者的圈套。
徐小平的“All in 区块链”,是专业投资领域的一种战略性判断,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如果将之简单地放大为普通人的投资行动,那么,散户化的区块链热将造成本年度最大的投资笑话。
昨天,一位在东北辽宁做冷链物流的学生给我发微信,说周末在上海有一场关于区块链的小型论坛,他很想来听课,问我有没有意思。
我回复说,如果那天有空,飞来听听当然是很不错的,不过说到要投资,冷链肯定比区块链靠谱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