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坐镇《达人秀》评委 一线大牌多变造型绝不含糊
3076 2017-10-04
文|潇含
“在桌子下面的是两条海堤,透过了那网袜,我看见了白汁桂鱼似的泥土……在那两条海堤的中间的,照地势推测起来,应该是一个三角形的冲积平原,近海的地方一定是个重要的港口,一个大商埠。要不然,为什么造了两条那么精致的海堤呢?大都市的夜景是可爱的——想一想那堤上的晚霞,码头上的波声,大汽船入港时的雄姿,船头上的浪花,夹岸的高建筑物吧!”
这是民国上海三十年代先锋小说代表穆时英的四部小说集之一《公墓》中描写由偷窥穿着网袜的摩登女所联想到的一段经典文字。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中以“女性身体肖像”为题叙说了作者在文本中如何构造上海摩登女、身体、欲望、城市等关系的视觉景观。暗含色情幻想的文字描述使女性充当为被纯粹观赏的“物”,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女性身体“地貌”显影为一幅上海繁华外滩景观的过程。女性身体的禁忌在文本中被“开放”,掩映在民国大上海繁华忙碌的都市光影中。
茅盾193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在开篇借吴老太爷之眼描写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淡蓝色的薄纱紧裹着她的壮健的身体,一对丰满的乳房很显明地突出来,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摩登女郎的“裸露”作为开篇的视觉刺激点与大上海纵情享乐风气交相呼应。
可以说,结合美术、摄影、大众媒体等视野中的女性裸体,女性裸体的文本幻想与图像交错呈现,民国女性裸体成为风靡一时的景观。
论及图像中的民国女性裸体,美术史绕不开的话题是刘海粟笔战十年之久的“裸体模特儿事件”,这一论争表面上是一个艺术问题,其深层则是“五四”以来新道德所代表的“人的解放”与旧道德的正面冲击,女性恢复天足、自由婚姻等新观念深入人心,人体解放攻破了旧道德的最后一层防线。“裸露”与“保守”争锋相对,身体的解放寓意着思想的解放,与新兴大都市的摩登前卫相结合,成为民国世界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在绘画中,除画室写生的裸体绘画习作外(如1932年《良友画报》第65期刊载了上海艺术专门学校毕业生组织的“二0春画会”作品,其中就有杨秋人、阳太阳的人体写生绘画,带有明显的画室写生痕迹),女性裸体在绘画中也扮演着一个供艺术想象和情感寄寓的符号,她们的身份是模糊、抽象或缺位的。
最典型的是林风眠1928年提倡艺术运动期间创作的《人道》、《痛苦》、《死》等作品,女性裸体在画面中以一种近乎痉挛的痛苦形象出现,虚弱、晕厥、毫无反抗之力,女性的受难成为宣泄、寄寓人道主义同情的象征符号。
在摄影中,民国人体摄影的拓荒人之一郎静山认为“裸体以优美的曲线和线条,能表现出纯真、纯善、纯美的意境”,摒除任何“色情”联想,追求表现女性身体的自然美。如其1928年拍摄的《静默有忧思》中将女性身体的柔美曲线与丝纱轻薄如翼的质感完美地结合起来,重在传达优美的意境。
民国上海摄影名家秦泰来将镜头对准十里洋场的浮华和名媛淑女,1936-1937年的《黑白影集》刊载了其拍摄的一幅《裸女》,尽显都市女性的热情奔放。陈传霖1934年拍摄的一幅命名《横陈》的人体摄影,有“肉感丰富玉体横陈”之情趣,参加伦敦的沙龙展览。
今天谈论民国裸体摄影,不可忽略的是德国摄影师佩克哈默1920年代在澳门妓院以妓女为模特拍摄的一册裸体摄影集《百美影》,被认为是第一部中国人体摄影集。《百美影》收录有32幅中国女性身体写真,最初连载于一本法国杂志,1928年在德国集结出版,但它对当时中国反对旧道德禁锢的人体解放思潮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相反,联系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盛行一时的回归自然的裸体运动,佩克哈默拍摄的东方女性裸体摄影倒是形成一种中西文化的视觉互动。
《百美影》中的人体摄影极具东方神秘色彩,离不开佩克哈默在人体摄影背景中巧妙运用花瓶、莲花、香炉、佛龛、礼佛壁画等佛教道具。为何在拍摄东方裸体女性中融入佛教的元素,与佩克哈默1914-1918年因日德战争失利被关押在北京万寿寺的经历有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那里我几乎拍了所有我能拍摄的东西。一睁开眼睛就是图片。”可以说,万寿寺所代表的佛教景观成为佩克哈默对中国文化最深刻的印象。
对照佩克哈默的《北京景观》,内有大量北京佛教寺院的建筑景观及近景拍摄的礼佛照片,《百美影》中的部分镜头就作了类似的摆拍戏拟,只是东方女性的身体与佛教元素的奇异组合,构成了佩克哈默对东方文化最前卫的想象与重构。
总的来说,民国美术与摄影涉足人体模特儿,是在一种学院教学、社团实践的半公开情境中进行。女性身体“地貌”的色情趣味被贬斥与剥离,转换成观察研究人体构造、精神体相及人体美的艺术目的。如果离开艺术的视角,当时的畅销画报如《良友画报》、《北洋画报》、用于商业策略的“月份牌”中的女性裸体图像,很容易被蒙上“色情”“淫画”的偏见,成为供大众享乐消费的视觉场。
参考文献:
(1)(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茅盾《子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孔令伟《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4)陈申,徐希景《中国摄影艺术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5)《良友画报》1928年第23期、1929年第38期、1932年第65期
(6)翁莹芳《汉茨·冯·佩克哈默其人其作》,《文津流觞》2012年第1期
(7)(德)汉茨·冯·佩克哈默《百美影》(1928年)、《北京景观》(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