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除了站名还能做点啥

Admin 2017-08-17

今年5月,宁高城际二期披露的站名方案引发热议:铜山站·金肯学院、石湫站·江苏二师院、石臼湖明觉站、石臼湖团结圩站……站名之长、之乱在南京地铁线路中前所未有。上周,市交通局和地名办联合发布公告,这些累赘的站名终于瘦身成功。

地铁站可以适度开发商业价值,但命名等重要环节应慎重考虑,在简明清晰的基础上,彰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这既是省市地名管理条例中的明确规定,学界和民间对此也有普遍共识。现实中,之所以还有“穿衣戴帽”的站名出现,一是利益作祟,二是少数群体的诉求。不过种种纷争,最终仍要服从于城市文化传承的大局。

站名之争尘埃落定,由此引发的思考却尚未止息。更多使用老地名,是为了唤起市民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然而仅靠一个地名能否唤醒沉睡的记忆?如何增加地名的信息承载量?老地名怎样融入周边建筑环境之中?毕竟,老地名只是载体,从命名到发挥其最大效能,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最简单的办法,可以在站牌上添两行小字,简单介绍下站名的起源沿革、历史典故;在列车报站时做简短介绍,让乘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再复杂些,可以在广告牌、海报、月票设计和地铁周边文创产品上有所体现,通过诗文、绘画等形式咏史怀古。这些办法花费不大,却易于操作,胜在灵活。

最妥帖的方式,则是将地名文化融于地铁站的整体规划,将地域特色融于建筑艺术。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比,南京开通地铁的时间相对较晚,在地下空间的艺术化、人文化上起点较高,具体到地名文化的营造上,也不乏亮点之作。例如花神庙站以花为题,绘制“喜上梅梢”艺术墙;竹山路站采用江南园林借景设计,营造出优雅的意境氛围;莫愁湖站以端午龙舟为主题,板凳变成粽子;元通站以元宵节为主题,换乘出口化身汤圆……

这些精彩设计突出了六朝古都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风情,让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但从全市范围看,还有很多地铁站的设计存在改进提升空间。如一些站点展现的文化内容过泛,虽然说的是古都金陵,却没有与站点地名紧密结合;又如,有些站点艺术表现手法单一,能否在艺术主题墙外找到更多的载体,做到多样化、多元化?站点的造型设计能否从地下延伸到地上,做到立体化、整体化?

老地名不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座累积了千百年往事沧桑的宝库。未来5年,南京有7条地铁线路在建,如何挖掘利用好这些老地名,设计出更出色、更具文化品位的佳作?如何唤醒和激活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值得所有规划师、设计师和城市建设者深思。

上一篇:手游不该“游戏”历史
下一篇:潘耀明:年轻人要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