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军人许卓亮回村建“家史馆”寄情怀
2900 2019-04-20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初冬的河湟大地,一派银装素裹的美丽景象。碾伯地界,雪花飞舞,大地冰封,但因为一部书的诞生,又使此地凭空多出一幅温暖动人的人文气象——灿若云霞的河湟历史文化将以文本的形式,娓娓讲述千余年来河湟大地的绰约文明。
11月14日上午,首部全方位记载青海河湟地区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内容的地方史籍——《河湟历史文化通览》在海东市乐都区面世。
“一个人可以遗忘很多东西,但绝不能忘记民族的历史、民族的精神以及为我们提供了自由生存空间的土地和与之如影相随的文化”。在《河湟历史文化通览》序言中,担任主编的原海东行署专员金长华如此深情地起头。
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河湟历史文化通览》分上、下两册,是一部150万字的巨献,全书包含自然地理人口、河湟地区考古文化、古代民族、河湟制度文化、民族民间文艺、历代著述等十八个章节。其立时六载编纂,于今年秋季付梓。此书着眼于河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系统挖掘、整理河湟文化史料,收集民俗文化,是迄今为止对河湟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新的、最大规模的整合,也是对河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一次总体阐释和评价。《河湟历史文化通览》是一部集历史性、知识性、文化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地方史籍,对于研究、传承、弘扬河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河湟”,泛指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之间的广阔区域,史称“三河间”,包括当今的青海省东北部及甘肃省的部分地区。河湟地区是我省境内黄河上游与黄河主要支流湟水河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草原文化走廊与农耕文化走廊荟萃之地的瑰宝,是中国西部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
对一方水土有担当的青海多位本土学者承担了《河湟历史文化通览》的编撰工作。
前往乐都途中,主编金长华先生告诉记者,《河湟历史文化通览》既是一部河湟历史文化的地方史籍,也是一部有关河湟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金长华说,河湟地区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既是羌、鲜卑、吐蕃等古代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当今汉、回、土、撒拉、蒙古等世居民族相互依存的美好家园,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交流、传播的沃土,从而在此地形成了多文明交汇的多元文化。
作为河湟文化的核心腹地和最重要板块,海东大地自然地理奇绝独特,人文历史遗存丰富,民族宗教多姿多彩。目前,海东致力于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正全力推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也正在加紧形成。在此背景下,海东正在谋划河湟文化百里展示区,使海东的城市、乡村更有效地承载、展示河湟文化。其中,以河湟新区为代表的城市建设、以河湟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观建设已经拉开了开发建设的序幕。对今后的发展,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东市委书记的鸟成云是胸有成竹的。他热情洋溢地说,海东将在城市崛起、乡村振兴中更加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河湟新区的文化定位、民俗博物馆的展陈方案等方面,把河湟风貌打造好、把河湟内涵体现好,使河湟文化的根系扎得更牢固、花叶开得更繁茂。
省政协原副主席鲍义志应邀参加座谈会。座谈会还邀请了谢佐、张德祖、喇秉德等部分省内文化界专家学者和该书编委会成员参加。
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河湟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弘扬开展了座谈发言,他们积极建言献策,为海东文化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大家认为,海东是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河湟历史文化在这里积淀了数千年,文化类型异彩纷呈,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农耕文明的深刻影响,还有历史文化的一脉相承。只有深入了解、充分挖掘河湟历史文化内涵,才能在城市建设、乡村旅游、河湟新区发展等方面突出河湟文化元素、体现河湟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河湟历史文化。(兰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