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孙政才案:谁都不能藐视法纪
2589 2017-07-25
小小对联,折射出社会文明新风尚。“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一家餐厅,墙上贴着的一副对联立刻映入眼帘。
2020年12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首次提请会议审议。这意味着,反食品浪费将从道德约束上升至法律层面。
建章立制,遏制餐饮浪费
“师傅,18层楼送3份饭,谢谢!”中午饭点,小钟在公司的点餐群里发了一条信息。不一会儿,食堂师傅就推着餐车,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
小钟告诉记者,疫情发生以来,为避免员工在食堂集中就餐,公司采用直接送餐到各部门的方式。起初,食堂根据各部门人数,每天按照固定数量送餐。但固定送餐量总是多于实际需求,每天都有不少饭菜被白白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倡议发出后,食堂颁布新规,要求各部门每天提前告知实际用餐人数,按照实际需求送餐。
送餐方式及时调整,菜量选择上也有了更多自主权。“以前,午饭的‘标配’通常是一盒菜配一份米饭,很多同事吃不完。”小钟说,“现在,食堂送来的饭菜既有大份也有小份,可以根据自己的饭量‘私人订制’。我发现,厨余垃圾的数量明显减少了!”
餐饮企业推出“小份菜”“半份菜”;服务员适时提醒顾客适量点餐、理性消费;消费者量力而行、主动打包……近段时间,餐饮浪费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在全社会范围内,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日趋浓厚,“节约粮食,文明用餐”的理念深入人心,制止“舌尖上的浪费”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不过,仅靠社会倡议和道德约束,就能完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吗?
2020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指出,制止餐饮浪费工作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粮食浪费问题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仍不同程度存在。
前段时间,江苏无锡的朱先生赴约参加生意伙伴的宴请。12个人的餐桌上,有10道凉菜、15道主菜,每个人还有一碗汤面,最后又上了一大份水果拼盘。
“菜上得多,浪费得也多!吃了一半后,大家几乎就没怎么再动筷子。”朱先生由于工作原因,常常参加各种商务聚餐、工作宴请。他认为,在这种场合,点菜量往往远超人们实际饭量。朱先生告诉记者,很多菜品都是撑场面的摆设,饭后大家碍于面子也不会将剩菜打包。讲排场、比阔气、爱面子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依然不小。
“不科学的消费心理和方式、精细化管理程度不够、缺乏节俭意识是造成餐饮浪费的主要原因。”调研报告指出,当前全社会节约意识仍较为薄弱,制止浪费相关约束机制还不健全。
针对食品浪费中的突出问题,亟待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法律引领和规范作用。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修改的基础上起草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就是要从法律层面遏制餐饮浪费行为。
“小切口”立法,解决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兴起,“大胃王”式吃播在社交媒体上走红。
堆成小山的炸鸡,用水桶盛满的奶茶,一个人吃下十几碗面条……美食博主小张向记者介绍,某些制作大胃王短视频的博主在网络上小有名气后,可能会接到餐饮店或零食品牌的广告。在利益驱使下,这类“大胃王”视频一度越来越多。
“很多视频其实是剪辑出来的,有些博主甚至吃完之后会催吐,既造成了食物浪费,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小张说。
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明确规定,禁止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违反规定的,责令整改,给予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向餐饮浪费行为亮剑,反食品浪费法草案的相关规定不止这一处。要给肆意浪费行为念“紧箍咒”,必须对各个环节的不同主体明确相应的惩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