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青年美术家的历史记忆与时代心象
3364 2016-05-27
齐鲁网教育频道6月9日讯(记者 林月梅 张丽丽)记者从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获悉,2013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发布,具体如下:
2013年普通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3年高考山东卷历史试题,稳健中有创新,基础性与选拔性兼顾,外在形式的平实与内容考查的丰富相得益彰。从整体上看,主要特点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固本、创新、引领。
一、固本
2013年历史试题保持了相对稳定,在继承的基础上,突出了高考历史试题的两大本质特征:选拔性和学科性。
1、选拔性。2013年历史试题突出“能力立意”,要求考生有较高的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以选择题为例,第11题“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考查,第14题隐含了对15-16世纪的中国和西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都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第14、16题将“人民公社”和“李贽思想”置于与世界历史的比较研究视野中,考查了考生比较分析,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再如第28题,以“1902~1904年的译书活动”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为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为背景,探讨了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试题呈现形式平实,而考查内涵却非常丰富。
从知识考查上来说,试题考查了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它不是教材的陈述性知识,它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属于课程知识。考生死记硬背教材知识,无法作答本题。考生只有在完整、准确的理解“西学东渐”、“中体西用”、“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等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同时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20世纪初的历史阶段特征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从能力考查上来说,第(1)题“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完整、合理的解读历史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其思维特征是从材料到结论,“论从史出”,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第(2)题“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其思维特征则是从结论到材料,“史论结合”,考查了考生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信息,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以译书活动和京师大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为中心,第(1)题是思维的上溯,要求考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2)题是思维的下延,要求考生说明其造成的影响,从不同的侧面,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概括、归纳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3)题由分到合,要求考生探讨“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查了考生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2、学科性。试题注重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方法的考查,具有鲜明的学科性。
(1)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例如,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三大主题,三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三位一体的关系,第11题就将其柔和在一起,对秦汉至宋元的政治制度变化趋势进行了综合考查。再如上面所述第28题,它以“1902~1904年的译书活动”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它打破了教材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割裂的状况,将西学东渐、中体西用思想、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等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融合在一起,考查了考生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掌握程度。
(2)历史学科是一门讲究史料的学科。试题大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来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和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特别注重第一手史料的引用,第35题还直接就话本史料的价值进行设问,不但达到了能力考查的目的,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方法的引领。
二、创新
1、新情境新材料
(1)重视原始史料的引用。与往年的试题相比,今年试题大量使用原始性材料,减少了观点性、史论类材料的使用。如第9题《周礼·考工记》、第10题《汉书·食货志》、第11题清宫档案史料、28题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36题孙宝琦致清内阁电报等。这些原始性材料更为客观,给考生以历史真实感,体现了历史求真求实的特点。同时,它更有利于历史情境的创设,更便于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考查。
(2)史料类型的多样性。今年试题史料的来源类型多种多样,非常丰富。有严肃的正史史料,如《周礼·考工记》、《汉书·食货志》,也有富裕生活气息、形式活泼的史料,如纽约某报纸的《船讯》、杜邦公司发展史料等。有政府档案史料,如《奏定大学堂章程》《孙宝琦致清内阁电》等,也有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史料,如话本《拗相公》。整份试卷可谓严谨而不失活泼,很好地体现了历史资料的丰富性。
(3)史料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例如第29题杜邦公司的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考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产品,很多和杜邦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拉近了试题与考生生活的距离。第35题的宋代话本材料,非常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这些材料在试题中的使用,凸显了历史新课程的生活化理念。
2、新史观新视角
试题不拘泥于教材对历史知识的表述,重视引导考生用多元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历史事实。
(1)从多元视角去考察历史。如第28题第(2)题京师大学堂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考生运用革命史观可得出“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的结论,运用现代化史观则得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注册公司流程,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结论。思维的发散性,答案的非唯一性有助于考生的个性发挥,有利于对考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理解历史。如第15题以一则报纸的新闻通讯考查了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第35题则以宋代话本为材料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史实。
(3)从微观史学的角度审视历史。试题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知微见著,如中国传统文化模式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它渗透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9题以《周礼·考工记》对周王城形制的规定,考查了考生对“礼”这一思想的掌握情况。第10题以《汉书·食货志》中一则西汉政府的禁令入手,考查了重农抑商这一在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宏观经济政策。最为典型的是第29题,它以美国杜邦公司的发展为线索,系统考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至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
(4)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如第16题将李贽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放在15-16世纪中西方都出现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第37题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面临的国际形势的预测切入,考查了二战前苏美英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形势。
三、引领
1、试题客观上对中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试题涉及儒家“礼”的思想、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特点、五四运动的影响、人民公社、美国1787年宪法 、西学东渐、中体西用思想、甲午战争、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主干知识,考查内容在选材上不偏、不怪,都是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知识,突出了考查的基础性。同时,试题所考查的知识以教材为依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避免了考生靠死记硬背去答题。
试题以主干知识为主要内容,突出了考查的基础性,试题立意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但呈现形式平实,这些有助于引导中学正确的解读和使用课程标准,抓住教学重点,回归历史教学的本质。
试题引用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史料,创设新情境,搭建了一个考查考生创新能力的新平台。同时,试题引进新的史观,让考生从多元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历史,这有助于引导中学教学超越教材的束缚,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试题注重思想性,关注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和考查。
试题注重思想性,关注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第28题以20世纪初的译书活动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历史转折时期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社会进步的时代主题。第29题以杜邦公司的发展为主线,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题。试题引导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考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
再如第35题,第(2)题承接第(1)题“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查考生对话本史料价值的认识: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通过这一认识,引导考生尊重历史,追求历史真实,学会如何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实。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扩张,是二战爆发并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而世界各国结成反法西斯联盟,联合起来共同对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第37题密切联系当前国际关系的热点问题,以1938年中国抗战面临的国际形势为切入点,引导考生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