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记忆 展现开封文化
3566 2016-05-04
已有百年历史的《增补三字经》。
古画教子读书图。
台湾诗人王少涛在厦摄影时手不释卷。
读书郎。
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
厦门老图书馆。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文/图 卢志明 苏娟 李梦丹)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厦门人自古喜爱读书成风,不仅留下许多与读书有关的影像和史迹,还留下许多美谈。在“世界阅读日”前夕,本报记者走访老厦门,深入民间闾巷,追溯历史上厦门人读书的记忆和踪迹。
厦门人爱读书自古成风
谈起读书,文史专家郭坤聪告诉我们,厦门人爱读书自古成风。清代道光年间刊行的《厦门志》风俗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厦门)唐为陈、薛衣冠之地,宋为文公过化之区。市井乡都,诗书振响。”意思是说,厦门在唐代就是“南陈北薛”、衣冠士族的聚居地,宋代的时候是朱熹教化过的地方,因此读书风气在城市和乡村都十分浓郁。
我们在进入一些老街巷采访中,就发现有的老房子的壁画上绘有读书郎,门扇上写有“读书、养气”,房内的木雕上还刻有“东壁图书、西园翰墨”等雅迹。采访中,热心读者李小姐还给我们提供了一张台湾诗人王少涛在厦门拍摄的老照片,画面里的王少涛捧着书本照相,真是手不释卷。专家告诉我们,在古代照相是一项很隆重的事,捧书照相是历史上厦门许多爱读书者的癖好。
书让厦门人增长见识
在采访中,对读书非常爱好的何丙仲先生说,历史上厦门人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写书和刻书。厦门人读书并不局限于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他们很早就接触了西方的书籍。厦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厦门人既有海洋性格,也有放眼看海洋的眼界,他们从书本上得到了许多外面世界的知识,就拿道光十五年的《厦门志》来说,当时就收录了英吉利、法兰西、日本、荷兰等十六个国家的信息。而就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至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就有许多人读过法国名著《茶花女》、美国小说《黑奴吁天录》、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意大利但丁的《神曲》等。特别是厦门有许多爱读书而没钱读书的人,清代末年还出现了一种白话文,就是用拉丁字母来表述闽南话,形成了一种很特殊的白话书,,大部分读者都是穷苦人。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892年同安人卢戆章鉴于汉字艰深、普通民众识字读书不易,发明了汉字拼音,当时称为切音字,在厦门刊刻了《一目了然初阶》,并亲自在鼓浪屿和厦门教穷苦人读书识字,对中国的汉字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还在享用他的成果。
百年古画、老书有故事
在深入民间采访中,我们在塘边社发现了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老楼房——亦爱吾庐,老房子内有一幅巨大的屏风画——《教子读书图》,画面是一群小孩在长辈的教导下读书,画面上书的内容也体现得十分清楚,要人人珍惜时光吸纳知识。古画虽然历经百年,但看来依然十分有韵味。老屋的主人告诉我们:这栋老房子是他的先辈清朝末年到南洋打拼赚钱回来建的,当时特地请了一位画师在家里做了这幅巨画,目的就是希望儿孙们都能好好读书,传承文化。家住塘边村的林先生还给我们出示了一本已有百年历史的《增补三字经》,据说这本《三字经》是一百多年前在厦门廿四崎脚一家书坊刊刻的,打开书页看到的是“人之初,性本善”。当时这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林先生说,这本书是他们爷爷读的,如今他也是做爷爷的人了,可见历史悠久,尽管有些书已经被虫蛀了,但字迹还很清晰。特别是书中还有一幅插图,上面题了一首诗:“七岁孩童子,当今入学初,要通古今事,须读五车书。”可见在当时的启蒙教育中就告诉小孩子,要增长知识是要读很多书的。
【链 接】
1919年
厦门诞生图书馆
文/图滕梦瑶林艺婷
厦门人自古就有读书的爱好,涌现了许多文化名人。但古代书籍昂贵,许多热爱读书的民众,因为种种原因,想广阅书籍成为难事。民国8年(1919年),在厦门道尹陈培锟和地方绅士周殿薰等人的倡议下,以玉屏别墅(文渊井21号)为馆址,建立了厦门图书馆,成为厦门历史上首家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
当时建成的厦门图书馆受到了社会许多方面的支持,玉屏书院和紫阳书院为增加图书馆的藏书出力,原兴泉永道尹奎俊所置藏书和林古徒先生图书都慷慨捐赠,加上新购图书,图书的数量种类蔚为大观,藏书总计2万余册。图书馆的建立,在那个年代极大地推动了读书的群众化与图书的社会化、流动化,特别是许多珍贵的私人图书与书院书籍得以面向大众。在图书馆允许外借之后,厦门人的读书热情更高了。我们还在史料中发现了一张图书馆的阅览时间表,上面有这样一句话:“星期日照常阅览并无休息,尤利便各界工作余暇读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