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
5818 2013-10-08
乡愁记忆馆,延续历史文脉 一架缝纫机、一个碗柜、一块毛毡……一件件老物件勾起了人们浓浓的思乡情怀。历史与现代的记忆,在永宁县望洪镇新华中心村得到了完美交融——
来源:银川日报 2016年05月06日 版次:2 作者:
为了让搬入新村的群众和游子记住“乡愁”,保持文化传承,今年3月,在永宁县望洪镇新华中心村联合党委的号召下,村民们积极配合,纷纷无偿捐送传统的老旧生活用品、老手工制品、老旧农资生产器具等,打造乡愁记忆馆。
5月5日,记者走进新华中心村乡愁记忆馆,,仿佛置身时空的隧道,一件件旧物件把我们带到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虽然乡愁记忆馆面积只有70平方米,但是里面的展品布置却很有特色,有旧时的农家生活用品,如铡刀、木犁、簸箕、木扬锨等,也有乡土文化气息很浓厚的民俗文化物品,如存放化妆品的木匣、炕桌、针线盒等等。有些物件甚至传了四代,依然保存得很完整,记载了过去村里的点点滴滴。
在乡愁记忆馆,不时能发现一些未曾见过的稀奇物件。在玻璃展柜,一本“自行车执照”吸引了记者的眼球,执照是1981年自治区公安厅联合自治区工商局签发的,正面有编号、办理者的姓名、性别、单位、住址、自行车厂牌、款式、颜色等信息。据捐赠该物件的村民介绍,驾照是庄点拆迁时捡的,据他了解,当年自行车很稀罕,因为供不应求,需凭票购买,车子买来后,就得上牌,办理牌照。
“每一个物件都是一份回忆,对那些有怀旧情结的城里人来说,逛一逛乡村记忆馆真是一个挺不错的选择。”永宁县非遗传承人任新兰说,藏品都是村民提供的,从经济价值上看,谈不上价值连城,但正因为是村民提供的,最能反映地方民俗生活的亮点,因此这些乡土特色鲜明的老物件能够唤醒人们儿时的记忆。
新华中心村村民姜海丽告诉记者,村里的乡愁记忆馆办得非常好,看到那些旧物件,特别亲切,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年代,作为79后,很多的旧物都似曾相识,看到缝纫机,就想到母亲在缝补衣服,看到长长的烟袋锅,就会想起爷爷曾经坐在炕头抽烟的情景,还有风箱、斗笠、扁担……每一件藏品都让记忆回到了遥远的乡村,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品味,感受。记者发现,除了一些老物件,记忆馆里还陈列着一些珍贵照片,包括大跃进时期、大生产运动时期的珍贵照片。
“该乡愁记忆馆主要展示‘根脉记忆’、‘变迁’、‘新家园新生活’三大版块,记录拆迁前的‘建筑风格’、‘非物质文化’、‘农耕文化’等内容,展示出从传统生活到动迁安置进入新村的全过程。”据新华中心村联合党委书记杨青介绍,截至目前,已征集到各类传统物件1000余件。
本报记者 吴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