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20天就考证执业花钱“谈心”要谨慎

Admin 2016-05-30

  失眠、心绪不宁、心理狂躁……

  身体出现这些症状,您也许不认为是什么大碍,只是些找个心理咨询师“聊聊”就能解决的情绪上的“小问题”。殊不知,这些表现也可能是某些精神类疾病的初始表现。如果心理咨询师无法辨别而贸然采取心理咨询措施,将有可能导致病情急剧恶化。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大多只是通过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技能考试”,很多并不能识别并解决深层次精神病理问题。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精神卫生方面的专家认为,要整治心理咨询市场的“乱象”,亟须提高准入门槛、细化职业标准等手段来加强监管。

  咨询之后19岁青年成精神分裂重症

  说起儿子,家住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谢兵(化名)不由得连声叹气。他说,如果当初没有参加所谓的“心理助导”,儿子也不至于成为精神分裂重症患者,现在每天要吃多种精神类药物。

  谢兵的儿子原是水果湖中学的优秀生。2007年12月的一天,谢兵接到儿子班主任打来的电话,说当时在校住宿的儿子每天上课无精打采,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听老师这样说,谢兵担心是儿子在校休息不好,为此与妻子一商量,在水果湖中学旁边租了房子“陪读”。不过,儿子的情况还是没有好转。

  谢兵想到,儿子17岁时得了一场病,康复后儿子就常常表现出疲劳、嗜睡、对学习毫无兴趣。

  “他有一次回家,总说外面有人偷听;有时还说,不想上学了,要出去开公司,要一年赚几百个亿。”谢兵觉得儿子有些“幻想”。

  为此,谢兵带着儿子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看精神科。经专业医师诊断,儿子的病情被定为“疑似精神病”、“心境障碍”。经专业医院治疗,儿子的病情得到控制并趋于稳定。

  “虽然病情得到控制了,但我听说光是吃药还不行,还要想办法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与其他孩子在一起玩,以避免他过于自闭。”谢兵说,他想到了让儿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户外团体活动。

  2008年8月,谢兵曾到武汉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寻求帮助。这家教育培训机构有做心理辅导和拓展训练的资历。“我当时把儿子在医院的病历给了他们,并交了5000块钱请他们制订详细的康复方案。这家机构很负责,请来了精神卫生专家、对儿子的成长史进行了详细的问询和记录。”谢兵说,这家教育培训机构的最后结论是,儿子不适宜参加他们的拓展活动,并退回了之前所收的5000元费用。

  2008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谢兵在当地媒体上看到一篇报道,说武汉某心理公司的周平(化名)将一位来自湖北省通山县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治好了,这位大学生的症状表现与谢兵儿子的极为相似。

  2009年1月,谢兵找到周平,详细讲了儿子的具体情况,还把医院病历和之前那家教育培训机构所做的方案提供给周平。“他当时告诉我说,我儿子不应该吃药、不应该住院,按照他的一套治疗方案来,就完全能好。”谢兵回忆说。

  此后,周平为谢兵的儿子制定了心理助导治疗方案,并于2009年2月签订协议。谢兵的儿子被带到武汉市黄陂区的一处训练基地,接受拓展训练。

  “当时方案里有停药这一项,我就跟周平说,医生嘱咐不能停药,但他说吃药参加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就给停了药。”谢兵说,当时自己对心理学也不懂,就听了周平的话。

  参加了近5个月的“心理训导”之后,谢兵的儿子病情不仅没有好转,还出现了说话稀奇古怪、幻听和幻想等症状。

  谢兵不顾周平的阻拦,强烈要求结束儿子的“心理助导”,并于2009年8月再次将儿子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治疗,被诊断为“精神分裂(重症)”。

  “以前是吃1种药,每天吃一次,一次2颗;现在是一天吃8种药,每天三次,一次10多颗。”谢兵叹了一口气说,因精神类药物对大脑神经有刺激,今年22岁的儿子只能天天躺在家里,口水直流,每天都要换10余条毛巾。

  精神抑郁被耽误成了双向情感障碍

  35岁的张女士,将公司领导的桌子掀翻了。

  因与同事矛盾激化明显,常出现幻觉和幻听现象,张女士2011年被送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就诊,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过为期20天的住院治疗,她精神状态恢复得较好。

  在主治医生看来,同事间的矛盾激化,是因为张女士精神分裂症所带来的行为表现所致。

  而在张女士的逻辑里,则恰恰相反——同事间的矛盾才是她“心里不爽”的主因,“这只是情绪上的小问题”。为此,张女士自行停药3个月,并找了家心理咨询公司提供相关服务。没想到,一番咨询之后,她回到公司掀翻了领导的桌子。

  无独有偶。30岁的王先生从来不认为自己精神健康方面出了问题。

  自从几年前在单位的竞争上岗中落败,王先生就一直郁闷不已,工作表现每况愈下,还出现了失眠等症状。2005年初,他找到了一家心理咨询公司进行咨询。几次咨询之后,王先生变得兴奋、多话、整晚癫狂,对女性也出现了“奇怪”的兴趣。

  2005年夏天,家人发现王先生的异常状况后,将其送到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王先生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经过为期一个月的住院治疗,王先生的精神有所好转。

  “双向情感障碍,对精神科医师来说都是较难判断的疾病,何况是心理咨询师。这类疾病一旦误判就会严重耽误治疗。”湖北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翁深宏表示,如果王先生一开始就找到专业的精神科医师对症治疗,就可以将病情控制在初始状态,避免病情由开始的抑郁发展为躁狂。

  心理咨询门槛低监管和追责有难度

  目前,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心理咨询师”,一般是通过考试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即可。

  在心理咨询市场,除了“心理咨询师”之外,还有诸多“心理保健师”,后者的资格证书是由中国保健协会与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认定的。

  据了解,一个没有任何相关知识背景的人,只需交几千块钱培训20天,就可以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

  2013年5月1日起将正式施行的精神卫生法规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发现接受咨询的人员可能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有关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由于“证”出多门且门槛较低、缺少相应的监管机制,现实中,很多心理咨询公司往往以“赚钱”为目的,对精神健康问题出现误判的几率很高。

  “我国设立了心理保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不同层次的心理问题解决办法,从各自功能来看,是必要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在准入门槛、事中监管和事后追责方面面临困境。”曾出版过《卫生法学》等专著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石超明说,因监管不严,国内曾出现过心理咨询师运用“催眠疗法”实施刑事犯罪的案例。

  “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但目前监管起来非常困难。”翁深宏指出,难点在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之间如何区分、如何取证。

  要开业咨询先到专科医院培训半年

  2001年8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同时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对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守则都作出相应规定。

  现行《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在最低级别的“心理咨询师三级”的工作要求中明确,心理咨询师能依据初诊资料,作出精神病和非精神病的判断。

  事实上,从外在表征方面看,精神疾病与普通的心理问题并没有明显区别。

  翁深宏指出,目前,在我国心理咨询师证与电工、钳工等证书属于同一个序列。在翁深宏看来,这是“worker”(技工)而非“specialist”(专业技能),能否有能力分辨出是精神疾病还是心理问题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

  据了解,在欧美等国家推行的是家庭全科医生,这些医生往往接受过相应的精神病学的培训,能够分辨出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可以给患者相应的建议。

  对当前心理咨询领域的“乱象”,翁深宏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提高准入门槛,不能仅仅只是凭劳动保障部门或者协会等认定的技能证书就可以“开业”,应当到精神病专科医院或门诊接受3个月到半年的培训,掌握基本的分辨能力,才能从事心理咨询。

  除了提高心理咨询师的能力之外,石超明建议,有关部门还应当加强事前监管和事后追责。

  “从目前来看,社会力量办的心理咨询公司、心理咨询室等机构具体由哪个部门监管还没有明确,这应是当前最大的问题。”石超明指出,医疗机构内的心理卫生科等还有卫生部门来监管,而对社会力量办的这类机构,工商部门也只是提供营业执照并没有能力对其后续执业情况进行监管。

  是否可以由发证机关人社部门对此进行监管?石超明建议,人社部门只是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做的职业培训,后续监管最好还是有掌握专业知识的卫生部门监督。

  据了解,新出台的精神卫生法作出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从事心理治疗或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的,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吊销执业证书或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相应的细则,为有关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提供专业的依据。”石超明建议。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60850000

上一篇:网络问诊不靠谱 “专家”1分钟问病情4分钟搞推销
下一篇:全国骨科疾病科普宣传咨询活动在京启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