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一位从事艾滋病咨询检测工作近10年的医生日记

Admin 2016-05-19

一位从事艾滋病咨询检测工作近10年的医生日记

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的医生在做血液化验检测

一位从事艾滋病咨询检测工作近10年的医生日记

杜玉华医生 本组图片 记者 吴廷 摄

小伙子没有像我想象那样大哭,只是眼神黯淡下去,咬着嘴唇,说:“阿姨,我只求您一件事儿!”

我点点头。“请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父母。”小伙子说。

我当时就怔了,以为自己听错了,惊异地看向他,小伙子一脸的果决。

“告诉我爸妈,我感染了艾滋病,我没有勇气告诉他们。他们才40多岁,让他们再生一个,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子。”小伙子说。

我当时感觉眼里有一种热热的东西在涌动,很多被确诊的患者都是又哭、又闹。查出病来想到的首先是自己,而这个孩子想到的却是父母。

  ———杜玉华

艾滋病日系列报道

编者按: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据最新数据显示,吉林省今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918例,其中七成为同性传播。当我们还以为艾滋病很遥远时,它已经开始悄无声息地向普通人群蔓延。自今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艾滋病日系列报道,我们的期待正如今年的宣传主题:“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控制艾滋”。

2005年至今,做艾滋病咨询检测工作近十年,眼见着门诊从最初每年检测出1例,到每年2例、每季1例、每月1例,到现在几乎每天都能检出1例甚至几例……这是一段让人痛心的历程,长春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医生杜玉华所能做的,除了劝说就是安慰,再就是提示。她曾陪感染者哭过、为不断增多的感染者揪心……就在她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内,每天都发生着让人痛心的故事。她的日记也真实记录了吉林省艾滋病患者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2005年

一年只检出一例 医患都很恐慌

我被调到长春市疾控中心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当时咨询的人不多,大多数都是一些恐艾的人。回想起来,当时人们的想法有些可笑,认为摸了艾滋病感染者摸过的门把手、或者与艾滋病人一起吃饭都会被传染,怕得不行,一次又一次的咨询。

直到2005年10月,门诊检测出第一位患者,那也是当年唯一的一位,所以印象很深。记得那是一位白白净净的男子,30多岁,同性恋。检测出来后,他害怕得要命。第二次让他来检测CD4(艾滋病检测判定标准)时,他瘦得不成样子。

当时,就连医务人员都有些害怕,虽然知道接触不会传染,可是和他接触心里还是怵怵的,每天用药皂洗无数次的手。

2006年

恐艾之人 发烧起疱都来咨询检测

过完年上班没几天,咨询者不多,想起第一位感染者,想随访一下,问问他年过得怎么样?拿起电话,却得知,他已离世。

坏消息像约好了一样,接下来的几个咨询者中,又检测出一例“阳性”,也是晚期了。得知检测结果后,他默默地离开了,我想跟他多说点儿什么,却没有机会……

下午,以前来咨询过的老B又来了。这一个月他几乎天天来,比起那些不敢来咨询的,他有一种不诊断出艾滋病誓不罢休的劲头。

老B60岁了,一年前,曾有过一次高危性行为。回来后,就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

第一次来咨询,他就哭着说,自己完了,得艾滋病了,可能活不了多久了。他佝偻着腰,一把鼻涕一把泪,我好言安慰了许久,经过咨询,认为他不具备感染艾滋病的条件,所以就劝他回去。可他说什么也不信,没办法,只得给他做了检测。

“阴性!”当把结果拿到手时,他笑了。可又问,“会不会不准?”

之后,他消失了一段时间。原以为他打消疑虑了,可没想到过几天又来了。这次,他看上去又瘦了许多。他告诉我说,他卖了房子,现在有钱了,如果是艾滋病,就准备好好治。

原来,他这段时间干了不少事儿。他认为长春检测不准,要去大城市再检测。老B家境一般,为了查病,他坚持要卖掉房子。老伴儿被他磨得受不了,和他离了婚。他去北京、上海的医院检测了一圈后,又回来了。

接下来,他就一次次地来这儿。发烧了,嘴上起疱了,都来问“是不是艾滋发作了”?

告诉他很多次不是艾滋病,他却执意说,在网上查过,说艾滋病有窗口期,是不是自己正处在窗口期,没被查出来?我说,窗口期是三个月,他早过了窗口期。老B不信,坚持怀疑,没准儿自己是特例,窗口期长呢?

恐艾是正常的,很多人对艾滋病还不太了解。想起我遇到的一位咨询者,是位女性,因为丈夫检测出艾滋病,她怕丈夫传染给她,她再传染给孩子,所以连做饭也戴着手套。但像老B这样,钻到恐惧的阴影里出不来,真让人挠头。

2008年

几乎每月都检出一例

在这个工作岗位久了,看到被病毒残害的年轻人,心里不时为他们惋惜。

从年初开始,检测出的阳性率就明显多了起来,2006年2例,2007年几乎每季检出一例,现在几乎每月都有一例。

一大早,天就阴沉沉的,走进办公室,刚一坐下,就有两个学生模样的男子一起走进咨询室,一样的年轻、帅气。走在大街上,谁也不会将他们与艾滋病联系起来。

其中一位特别害怕,告诉我,自己最近发生过一夜情,之后越想越害怕,可能感染上艾滋病了。他说自己在网上查了很多症状,都和自己吻合。我让他去检测,并建议和他一起来的同伴也做检测。

“我不用检测,他伴侣多,我固定那么几个,不会感染。”随同来的小伙子说。

“没有更好,没有也应该做下检测。”我劝道。在我的坚持下,随来的小伙子也做了检测。

结果出来后,很出人意料,第一位检测的男子是阴性,没有感染。小伙子欢天喜地,像逃过了一大劫。可陪同来的小伙子结果出来了,却让我大吃一惊,是阳性。

我不能当着他同伴的面告知,而那位陪同的小伙子也一直不问他的检测结果,好像和他没关系一样。我不由叹口气说,“你的检测过程出点问题,你下午再来一趟吧!”

小伙子还不明所以,大声说,“还来干什么?”“再来检测一次!”我说。

下午,那个小伙子自己来了,我告诉他他的初筛结果是“阳性”。他一下怔住了,“你们不会搞错吧?把我俩的搞混了?医院里常有拿错检测结果的,我不会怪你的!是不是错了!”“不会错,我们每份血样都有标号。”我说。

他听了,放声大哭!“我完了,我才20多岁啊!我是不是要死了?怎么是我?怎么是我?”接下来,他问了很多关于艾滋病症状、寿命等问题。一直坐着,一直坐着……

2010年

检出的阳性率成倍增多 男性较多

总结这一年,比2009年检出的阳性率还是成倍增多。检出的男性多于女性,且感染者都是年纪轻轻的。

刚刚上班,就发现一位高高瘦瘦的小伙子在我的办公室门口徘徊,可能因为紧张,他不时地搓着手。

“阿姨,我是昨天晚上预约的。”小伙子低声说,眼睛不时瞟向四周,生怕有人注意。我打开门,将小伙子让进来。

小伙子一直低着头,看着自己的手,“阿姨,我害怕!”

他告诉我,他是位大学生,19岁,也是同性恋。前段时间听说一位同伴染上艾滋病,一直忐忑不安。在网上查了很多信息,越看越觉得自己像。

看着他稚气的脸,我感到阵阵心痛。他的年纪和我儿子相仿,这不由得让我为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担心。孩子在外地,怎样生活?与什么人交往?不在家长眼皮底下,真是让人不放心啊!

“别怕,检测一下,或许没染上。”我心里也乱乱的,不停地安慰他。

他去采了血,要等半小时才能出初筛结果,看办公室内无人,他又进来了。他说,他家在外地,上大学后偶然接触到同性性伴侣,,后来圈子越来越大。听说男男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的几率高,他才害怕的。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到隔壁的检测室看检测结果,试纸上是可恶的两道杠———“阳性!”

我心里一沉,不知该怎样面对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踌躇了一下,还是走进去,他热切地注视着我。

“阳性,不过没关系,现在治疗手段先进……”我说。

小伙子没有像我想象那样大哭,只是眼神黯淡下去,咬着嘴唇,说:“阿姨,我只求您一件事儿!”我点点头。

“请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父母。”小伙子说。我当时就怔了,以为自己听错了,惊异地看向他,小伙子一脸的果决。

“告诉我爸妈,我感染了艾滋病,我没有勇气告诉他们。他们才40多岁,让他们再生一个,就当没有我这个儿子。”小伙子说。

我当时感觉眼里有一种热热的东西在涌动,很多被确诊的患者都是又哭、又闹。查出病来想到的首先是自己,而这个孩子想到的却是父母。

我答应了他。想到他父母和自己年纪相仿,却要接受这样的噩耗,不免心揪在一起。

2013年

每年能检测出上百个阳性患者

今天一早,没进办公室,就听到电话铃声在响。这是常事儿,每天都要接二三十个咨询电话,“阿姨,我是昨天那个咨询者。”电话里的声音很熟悉,正是昨天来检测、咨询的一位小伙子。

“谢谢你!阿姨,昨天你和我说了那么多,我想开了。我决定,既然命运这么安排,我就接受它,好好治疗。”小伙子挺乐观。

这位小伙子26岁,刚刚参加工作,入职体检中检测出来的,到这里复查后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

在问询传染途径时,他说是和女人发生过一次一夜情;反复问询,他才承认自己是位同性恋。他当时情绪很低落,问自己能活多久,说不想告诉家人,想自杀……

我苦劝了一个多小时,从中午11点半一直说到下午1点多,从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到治疗措施,午饭都没吃上。他一直在哭、一直在哭。临走,我还担心,他会不会寻短见。

今天他打的这个电话,彻底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终于肯勇敢面对了。

这样的工作让我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每年能检测出上百个阳性患者,让感染者勇敢面对疾病,好好对待生命。因为他们年轻,身体好,正规治疗,即使过了二三十年,也不一定发病,还可以正常的工作、学习。

■吉林省数据

今年1~10月份,艾滋病感染者、病人918例

根据传染病疫情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10月31日,我省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3188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869例,艾滋病病人1319例),死亡873例。

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今年1~10月份,我省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918例,其中七成以上新发艾滋病为同性传播。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本期转化为艾滋病病人91例,共计1009例。

今年新发现病例中,性传播916例(99.8%),包括 异 性 传 播 220 例(24.0%),同性传播696例(75.8%);血液途径(因注射毒品)1例(0.1%);途径不详1例(0.1%);母婴传播无疫情报告。

■疫情特点

男男同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

疫情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省艾滋病疫情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持续上升,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

二是性途径仍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男男同性传播比例上升明显。

三是地区分布差异较大,大中城市报告疫情较多。

四是病例以男性为主,15~24岁学龄青少年和50岁以上老年病例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五是发现的病例中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增大。

■医院观察

每半年他就要来检测一次

11月27日8:30上班,杜玉华8:00就来到单位,已有三四位预约的咨询者等在那里。咨询者小A每半年就来检测一次。

“医生,你看我嘴都破了,不知是上火,还是病了……”小A今年32岁,戴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他毫不隐讳地告诉记者,他是搞销售的,是位同性恋人员。“我从小就喜欢男性,看到漂亮男性就会有性冲动。”小A说,这是天生的,就像很多男人喜欢美女一样,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你有固定性伴?”杜玉华问。

“没有,怎么说呢,这就像吃饭,总吃一种饭,没有新鲜感。”小A说。他两三天就找一个,9年来,他与1000多个同性发生过关系。他说都是在网上找的,他们圈子有自己专门的网站。

“那你不怕染病?”杜玉华问。

“怕,我得过梅毒、淋病,我都积极治疗。对于艾滋病我也定期检测。”小A说。说起性病、艾滋病,小A像个专家,一些专业术语不停地从他口中蹦出来。因为发现得早、积极治疗,这些性病都被稳定住。

小A是同性恋这事儿,父母不知道,父母一直催他找女朋友,他也正在找。结婚、生子是常人眼中都要经过的,他也会遵循这条路。但他不会离开那个圈子。

杜玉华建议他,有高危性行为时,戴上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

“是,是,知道。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我肯定不会再去传染别人。”小A说。

半个小时后,检测结果出来,小A长出了一口气,“初筛阴性,我很幸运。”

“幸运不能伴随一个人一辈子,还是提前预防不得病的好。”杜玉华提示他。

艾滋病传播呈几何级数增长

杜玉华今年46岁,在艾滋病咨询检测门诊工作了近10年。2005年,门诊来咨询的一年才有100多人,一年只筛查出一例阳性患者;2006年咨询者达到300多人,筛查出2例,2007年增加到三四例,到了2008年、2009年,每月都可检出一例,到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检出一例至几例。

从传播途径上,最初检测的感染者中有的还是血液传播,之后变成性传播,而目前发现男男同性恋较多。年龄也从最初的壮年,变为现在的青少年,时不时的就有大学生出现,看了让人心惊。

杜玉华说,检出率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艾滋病防控意识提高,来咨询检测的人多了,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性观念开放,同性、异性、一夜情,使传染率越来越高。杜玉华说,比如,很多男男同性恋都是双性恋,如果他们中的一位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他就会将病毒传染给同性性伴和自己的妻子。而同性恋者很少有固定性伴的,同性性伴再传染给其他性伴……艾滋病是从一个人传向几个人,从几个人传向一群人,绝对是几何级数增长。

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以后会出现抗体,过八到十年可能出现症状,从出现症状到诊断为艾滋病还有一段时间,而这期间,都具有传染性。有的人发病晚一点,有的人可能不发病。 本报记者 杨益

上一篇:准确诊断比贸然治疗更重要 上海首家疾病咨询中心成立
下一篇:什么是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及其基本原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