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疼吃止痛药 可能加重病情
3963 2016-05-30
在过去30年里,安眠药物的安全性在不断地提高。尽管如此,选择安眠药仍须慎之又慎:有些药可助你安然入睡,另一些却使人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外,急性失眠患者通常会选用安眠药物,然而治疗长期失眠的最佳选择却是行为疗法
目前约有三千万美国人正饱受长期失眠的困扰,而全球这个数字则有四亿人,但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根据2005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的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失眠症患者表示,医疗保健医师曾过问其睡眠质量。而失眠者本身也很少主动与医生探讨这一问题。
专家认为,这将使情况进一步恶化。研究证明,长夜难眠通常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造成恶性循环;而长期失眠会使人脾气暴躁,攻击性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疲劳。失眠对人精神上的影响容易导致器官性的疾病,还会使人免疫力下降,身体消耗增加,甚至引发包括心脏病和肥胖症在内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失眠症患者往往会首先求助于药物。自问世以来,安眠药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从18世纪的鸦片酊(laudanum)到后来的巴比妥酸盐(barbiturate)。然而,诚如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大学医学院的睡眠紊乱中心(Sleep Disorders Center)副主任大卫纽鲍尔(David Neubauer)所言,其中大多数都属于成瘾性药物,有可能对人体造成致命的危害。
事实上,安眠药的发展史正是以其不断提高的安全性为标志的。20世纪70年代,一个巨大的突破来自于当时引进的苯二氮类(benzodiazepine)药物——如海乐神(Halcion)、三唑安定(Xanax)、替马西泮胶囊(Restoril)等。尽管它们比巴比妥酸盐要安全得多,但仍会造成药物依赖及失眠反弹等复发症状。因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只批准此类药物的短期使用,一般不得超过两周。
即使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当以思诺思(Ambien)为代表的新一代非巴比妥酸盐安眠药问世时,这项限制依然存在。然而,正如摩特范尔医学中心(Montefiore Medical Center)的睡眠障碍中心主任迈克尔索比(Michael Thorpy)所指出的那样,事实证明,思诺思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会带来成瘾或是复发的危险。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对比了唑吡坦控释制剂(Ambien-CR)与安慰剂的效果。服用前者6个月后,志愿者称停药后无反弹症状。近90%的人表示,该药剂有助于睡眠;而服用安慰剂的小组中,仅有60%的成员认为药物有效。不仅如此,前者还表示早晨感觉更为清醒,白天更易集中注意力。
而以右旋佐匹克隆(Lunesta)和扎来普隆(Sonata)为代表的最新非巴比妥酸盐安眠药甚至没有使用时期限制。2006年,纽约斯特鲁克-鲁斯维尔医学中心(St. Luke's-Roosevelt Hospital Center)睡眠障碍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半衰期更长的思诺思,若是半夜服用Sonata,第二天更容易保持清醒。从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来看,Lunesta比思诺思疗效更佳,它能在连续6个月时间内保障病人每天8小时的睡眠,而思诺思则因为潜在的药物成瘾性问题,服用时间被严格地限制在7~10天左右。不仅如此,思诺思的作用仅突出在促进病人入睡方面,而并非保证病人的睡眠质量。由此,Lunesta的优势很快在其市场表现中凸显出来——它一上市就占到了2005年前6个月美国处方量的4%,而思诺思则相比2004年损失了2.1%的市场份额。尽管如此,由于潜在的滥用危险,它仍被列入了联邦受控物质名单。
最新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非巴比妥酸盐安眠药Rozerem却破天荒地没有出现在限制名单中,因为它几乎不存在滥用的危险。临床试验表明,在这种药物帮助下,短暂性失眠患者通常能较好地克服新环境下的“第一晚效应”,缩短入睡时间。而且第二天白天不会出现用药之后的“后遗效应”,也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它专门作用于大脑中睡眠荷尔蒙——褪黑激素(sleep hormone melatonin)的摄取体,代表了今后数载的安眠药发展方向。
如今,安眠药物的数量和安全性都在不断提高。这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对症下药,例如他们必须区分难以入眠和无法安睡这两种不同症状。同时,医生们也愈来愈关注非巴比妥酸盐安眠药之间的不同。安眠药的区别取决于它们的半衰期。半衰期为一至七小时不等,可用于表示药物成分在体内的活跃时间。如果病人想要尽快入睡,那么半衰期短的Rozerem或Sonata是最好的选择;若病人容易半夜惊醒,则半衰期长的Ambien-CR或Lunesta效果更佳。根据索比博士的介绍,有些人的失眠是由长期疼痛或其他慢性疾病导致的,一旦离开药物便无法保证良好的睡眠,因此不得不终身服药。在这类人当中,安全度高的安眠药物尤其受欢迎。例如,尽管Sonata不属于得到批准的处方药,但仍备受失眠患者青睐,因为它的半衰期极短,基本不会造成危害。
不过,上述人群只是一个例外。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失眠症患者来说,药物并不是必需的。通常情况下,它们被用于治疗工作压力或是手术后遗症等引起的短期急性失眠。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睡眠和神经生理学实验室(Sleep and Neurophysiology Research Laboratory)的精神病学助理教授威尔弗皮尔吉(Wilfred Pigeon)指出,安眠药可以缓解人们无法入睡或保持清醒的焦虑情绪,将失眠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其恶化为长期病症。而与药物相结合的行为疗法,可以持续提高人们的睡眠质量。事实上,即使是新药也难免给人体带来副作用。鉴于安眠药物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许多专家建议,对于长期睡眠障碍患者来说,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才是最佳选择。它包括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控制清醒状态下的卧床时间等。
尽管行为疗法优势显著,然而改变睡眠习惯需要时间,同时睡眠医学治疗师的短缺也给它的推广带来了困难。忙碌的医师无暇与病人共同探讨睡眠卫生等问题,开出药方是他们用来打发病人最简单的方法,而病人也更青睐药物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研究人员仍在不断寻找新的安眠药物。目前,他们正致力于开发一种可以促进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即最深层睡眠的药物,从而使人早晨保持最佳状态,始终精神抖擞。正像纽鲍尔博士所说的那样,人们一直在抱怨自己的睡眠问题,,事实上,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保证清醒时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