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浙江高考改革最新消息 2016高考细则
2332 2016-06-02
(原标题:中青网评:抢跑学前教育对孩子是种试错)
新学期开学一个月,济南不少幼儿园频繁接到大班孩子的退园申请,理由是要送孩子上校外的幼小衔接班,不想在幼儿园继续“混日子”。一些家长认为,如果不上,上了小学会落后于同龄人。这成为“抢跑”的普遍心态,幼小衔接也成为小学教育的提前延伸。
幼小衔接班从成立之初,就精准地切入到家长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幼儿园里“学不到东西”,再不有所作为,自己孩子就真成了输在起跑线上的那拨人了。看起来是急切心态,但暗藏着家长的功利主义——孩子是长项投资,自己带孩子和教孩子又太过劳累,权衡利弊,还是用市场的方法解决问题,于是乎,幼小衔接班就成了最佳方案。
其实,客观来说,从幼儿园游戏式教育向小学课堂纪律式教育转变的确有一个过渡期,但历来这个过渡期都是放在小学阶段完成的。而且,学龄前教育不能脱离幼儿的智力和心理特征,而应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比起孩子们初上小学知识上的得心应手,学龄前教育激发起孩子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显得更为重要。就拿前面所述的幼儿园所在地济南为例,2014年修订的《山东省学前教育规定》开始正式实施后,就对幼儿园教育提出新要求,明确“严禁教授小学内容,不得组织珠脑心算、外语、拼音、写字等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这也就意味着,当地幼儿园成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场所,那些曾经被热追的“中英双语”等有着附加课程的幼儿园,必须“返璞归真”。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学前教育,从制度层面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解放了,但家长显然不领情。幼儿园严禁教授小学内容了,幼小衔接班就华丽登场、应运而生了。然而,尽管《山东省学前教育规定》规定有条件的学前教育机构可以设立托班,但同时明确规定不得设立学前班。就这条硬杠杆而言,市面上大行其道的幼小衔接班就可能存在着违规操作、野蛮生长之嫌。
而且,幼小衔接班收费可谓不菲,“上五个半月花了12000多元”是普遍现象。但高昂的教育支出,却难言孩子素质养成的回报:幼小衔接班的办学资质存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用什么方式来教孩子、教给孩子哪些内容,没有一套统一规范的标准,和现行基础教育难以无缝对接,都是现实的问题。家长急切地把孩子送进幼小衔接班,到最后搞不好还真成了“试错”。
这并非危言耸听。比如幼小衔接班颇为热门的拼音教学,看起来是抢跑,打提前量,但却是不折不扣的拔苗助长。长期主流教学经验认为,小学一年级也就是七岁左右才是学拼音的最佳时期,此时,用“听说读写拼”的模式教学,能够让孩子建立拼音与汉字间的紧密联系。过早涉足的幼小衔接班,很难保证它能和普通小学在发音和拼读上处于同步,纠偏也就在所难免。这导致之前交了昂贵学费的拼音,可能需要推倒重来。如此“拆”了又“建”,除了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外,更将严重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
家长错误地认为幼儿园教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却忽略了科学教育的严密体系和亦步亦趋。人生旅途无需以“速度”早论成败,孩子会不会拼音、能不能写字,这并不是衡量学前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过早地给孩子加担子,更加容易让孩子造成自己是落后者的心理阴影,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很多道理家长都懂,但整个社会弥漫的竞争气息打乱了自己的心智,不自觉地将人生发展的长期过程想象成短跑竞赛,不允许孩子在起跑线上有任何闪失。这情有可原,但作为教育领域的监管者却不能缺位,对那些幼小衔接班是否有违规操作要逐一把关,这才是应有之义。学前教育的秩序规范了,“非常规入口”堵住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家长焦虑的情绪方能得到释怀。(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