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各地各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活
811 2020-04-17
浙江在线杭州12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俏婧)11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对于新调整的高考方案,教育专家、招办主任、高中校长有何见解?我们再来一起细细品读。
立足问题导向推行深化方案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
2014年,浙江省成为全国先行开展高考招生试点改革的省份之一。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周密布局,科学实施,2017年新高考招生改革实现了平稳落地。浙江省新试点高考制度创新,包括取消文理分科、“7选3”自由选科、两次考试设计、取消批次、专业平行志愿、志愿数量达80个等等,既改变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积弊,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学其所长,考其所好”,而且提高专业匹配度,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与此同时,新高考改革扩大了招生自主权,对于高校专业调整与建设起到了重要激活作用。
高考制度系统内含着若干基本矛盾,高考改革永远在路上。浙江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今天又推出了新高考改革的深化完善方案。此方案从完善学考选考安排、健全选考机制、推进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优化与完善,可以实现更加科学、公平、有效地选才。深化完善方案,必将给其他省份高考改革的跟进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借鉴,为早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学校的社会责任:助力新高考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顾建民
我国的高考具有特别意义,承载着许多期待,因而高考改革异常复杂而艰难。始于2014年的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经过2017年的实践检验,在扩大学生和学校的选择权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过,在高考相关各方博弈之下,新高考面临选考科目匹配不尽合理等一些超预期或始料不及的问题,亟待在深化改革中加以解决。
新高考改变了选考规则,考试科目的排列组合从原来的3类陡增到35类,在信息充分、理性选择的条件下可以更好地做到招考的有效对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兴趣特长的高校专业,也有利于高校选择适合专业培养要求的学生。良好的改革愿望不会自动实现,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以选考科目的设置和选择为例,如果各利益相关者为了谋求自身的比较优势而急功近利,比如高校不把人才培养的专业要求放在首位,学生不从自身的兴趣特长出发,中学没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那么,博弈的结果很可能偏离招考有效对接的方向,有违于改革初衷。为此,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学校,应当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指引,以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为准则,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摒弃本位主义,增强大局意识,注重长远发展,为招考的有效对接创造条件和环境。
具体而言,高校应当率先垂范,增强社会责任感,重视选考科目设置对中学教学和学生选考的导向作用,通过科学设置选考科目引导中学和学生做出合理安排和选择,此其一。其二,高校应当规范选考科目设置程序,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专业要求,厘清培养目标要求与选考科目设置的逻辑关系,减少选考科目设置的随意性甚或投机性。其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会同高校,组织各方面专家比如各学科、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高校专业选考科目指引,提供选考科目设置的目的、原则、依据和标准,进一步规范高校选考科目设置行为。当然,中学也应当坚持正确育人导向,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守住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底线。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只有各利益相关者理性平和地对待新高考,才能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不是真改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陆向华
2017一省一市的高考改革,意在实现教育从“团队餐”向“自助餐”的改变(七中选三,个性释放),从“狗拿耗子”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改变(因材施教,综合评价),从兔子乌龟一起练跑步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转变(多元选拔、行行状元)。“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龙生九子,子子不同”,鲜活的生命体并非一个模子铸就的零件,不能一个尺子量到底,而自古考试是为个人成才、国家选才、阶层流动和公平正义而设,所以考试的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也永远不会停止。备受瞩目的我省2017新高考从几年前考生的迷茫、家长的焦虑和中学的忙碌中开始,以普通类三段志愿填报率96.9%、一段录取率99.6%的坚强表现平稳落地,意味着尽管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从顶层设计和操作流程此次改革都经受住了实践检验。
如前所述,改革甫始,高校并没有成为社会关注和争议的焦点,但事实上,高校为这次改革进行了至少三年以上的准备,诸如按大类进行的专业撤并、为满足专业建设需求的学科融合甚至是院系设置的调整,转专业政策的再宽松等等。高校对这次改革的呼唤已非朝夕,因为我们看到改革前学校和学生为“录非所愿”转专业付出的代价,看到学生花费四年甚至更长时间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却学而不用的无奈,看到“热门院系”高分云集却很难找到专业奇才的失落……因此,这次改革要解决的核心是以上问题和由此倒推问题的成因进而倒逼中学甚至更早阶段教育的问题。
所以,尽管有争议、有杂音,但事实是,改革后:
1.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学院比任何时候都清晰,专业不再是越多越好,学科不是越全越强,办学校不是为了养老师,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社会不认可的、学生不喜欢的专业该撤就撤,历史再悠久、培养体系再完整的专业也要结合市场的前沿。
2.作为人才培养基本载体的专业比任何时候都明确,招到符合本专业需求特质的、有志于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学生比招到县市状元更重要。发现适合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以选考科目等为表象特征的学生特质、潜质规律以及明晰本专业培养定位、特色和走向是当下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
3.作为专业和学科建设核心的学科带头人比任何时候都认同,招生宣传是专业和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招生宣传不是招生和宣传部门的高音喇叭,也不是没有学术和技术含量的王婆卖瓜,招生宣传是基于专业、服务于专业的宣传,是能让学生坚定一生的信念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朴实。
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市场和时代的需求出发是根本,当然,高校要有高校的坚守,如何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短视和功利,在专业和学科建设上适应而不迎合,顺从而不盲从也是必须思考的主题。
历史会证明,浙江新高考将是高考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杭州长河中学教师杨春林
近日,湖南某教育局代表团来校考察,学习借鉴新高考的做法和经验。
代表团里有一位老师,是我多年的朋友。因为多年交情,他直言不讳:“兄弟,你实事求是告诉我,你是怎么看待浙江新高考改革的?你到底认不认可浙江的新高考改革?”
我告诉他,不论别人怎么评价,也不论别人怎么评价我的评价,我的观点始终如一:发自内心地支持浙江高考改革,并且坚定不移地相信,历史会证明,浙江新高考将是高考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时间来检验。
2014年新高考改革试点启动以来,浙江的高中育人模式和高中教育生态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比如,教育思想从整齐划一向全面而有个性转变,学生的学习从指令性向选择性转变,学校办学从“千校一面”向差异化发展转变,学生发展指导从隐性向显性转变,等等。这些,都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既出乎我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正如游泳,还没到水里去试过,对水的深浅始终心存疑虑。他问我,很多地方走班选修条件并不成熟,比如说教室配备还不到位,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圈养的,突然放开全面走班,学生会不会不适应而变乱糟糟?
听完他的叙述,我笑了。因为他今天的担忧,正是三年前我们曾经的担忧。
我开诚布公地告诉他,物质条件还没准备充分,我们可以去克服,如果不是高考改革的推动,硬件设备的配备永远不可能准备充分。不得不说高考改革的倒逼,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学校硬件的建设。至于学生会因不适应而凌乱的担忧,事实证明也是多余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任何人与事,都是在历练中成长的。
回想起两三年前,学生对初次走班选修充满着好奇,我们也或多或少有过担忧,但是事实上,我们却发现,如今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速度比我们都要快,他们很快融入了新模式,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表现和传统的上课并无二致。当然,少部分自我管理能力稍弱的学生,面临新的挑战也是客观事实。三年来,我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按照要求走班选修,高考成绩没有滑坡,相反,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续写辉煌。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新高考改革是摸着石子过河,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能从实际出发踏实地走下去。
为此,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或问卷或座谈,及时收集来自一线的声音,我身边的学生和朋友都参与其中。秉承“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整合多方意见,最终形成了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的若干意见,完善考试安排,制订保障机制,切实维护考生的切身利益。
当然,高考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要满足每一个人的利益诉求真的很难。我想,如果我们站在国家高考改革大局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去过度计较一时的得失,在表达真实诉求的同时,也给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系统,那么,改革的步伐会更稳健,完善的速度会提升。我们,也应该有着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担当。
我的孩子今年也升入高中,作为家长,我也即将投身到新高考的浪潮搏击之中,同样面临着巨大的人生选择,但是我还是愿意选择积极支持新课程改革,因为我坚信,人的终极比较,绝对不仅是分数的比较,一定是素养内涵的比较,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我也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素质不断提升,理性思维不断增长,博弈心态会越来越没市场,人们的选择也一定会倾听内心的声音,遵循真实的兴趣和需求,高考也一定会朝着健康平和的方向发展。
开弓没有回头箭,唯有直面现实,勇敢地往前走。我们在为新高考摇旗呐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客观存在的质疑和批评声,改革难度之大,问题之复杂,确实超乎想象,需要我们群策群力,步步为营,逐一去攻克。不过我想,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就不怕路途遥远。退一步讲,改革的成效即使没有预期那么显著,至少也为其它兄弟省市改革提供了参考,推动中国的高考改革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因为思考角度不同,或许我的观点有些“不合时宜”,很有可能要被无情地抨击,但我坚定不移地相信,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三十年以后,当我们回望新高考改革,人们一定会给浙江高考改革一个公正的评定,钦佩浙江敢为人先的改革气魄,并给予为改革付出努力并承受委屈的先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同样相信,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高考改革,2014年作为新高考元年名副其实,浙江新高考也必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说他浓墨重彩,不是说他已经是十全十美,是他对高考改革的意义而言,他是历史性的一步,是跨越性的一步,是完全有别于传统高考的一次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