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家人逼迫6次参加公考 称望父母死心
3601 2013-10-08
——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
摘要: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机制和路径,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视不够、应用不深入、创新实践不强等问题。面对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在创新教学模式、服务模式以及治理模式上下功夫,重在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
雷朝滋:教育部科技司司长
现在思考教育问题需要考虑两个大的时代背景,第一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有非常深刻含义。“新时代”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时代,也就是说现在我国进入了强国建设的时代。落实到教育上,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抓起,建设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第二个是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它具有和农业社会以及工业社会不同的特点。在这样两个大的背景下,即我们国家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孩子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做出深刻总结的。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议题。
一、逐梦新时代,深刻理解党的十九大对于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它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新时代是我们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如果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要为全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是不是做好准备了呢?新时代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引领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引领人类未来发展方向。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面对新时代,大家不仅要在心理上准备到位,把心态调整到位,而且还要满怀自信,勇于担当。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未来中国的教育若要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就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目标、新任务、新部署和新要求。教育部长陈宝生讲到:“从十九大开始,教育的主题变了。”教育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部党组,2017)。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7日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现在讲的现代化是信息时代的现代化,不是农耕时代、也不是工业时代的现代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就是要以信息化为前提、为支撑、为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3月13日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试点。改革基础教育培养模式,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太够,特别是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还有欠缺。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系统改革与完善教学方式、办学模式,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过去我们讲符合教育规律讲的比较多,但是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讲的比较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过去我们的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实现快速赶超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但是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呈现出“高均值、低方差”的现象(钱颖一,2016),这就不完全适应国家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拔尖创新人才少,引领性人才很少,领袖型人才很少,这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短板。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或者说要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在这个方面可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在各个领域,中国都需要有国际领军人才或领袖人才。领军人才和领袖人才要有领袖的气质,要有领袖的才能,要有家国情怀,要有国际视野。这些如果只是从大学才开始来培养,那是来不及的,必须要从中小学开始,包括现在讲“双创教育”,仅从大学抓是不够的,必须得从小学开始。
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社会背景,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引领信息社会发展,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重构教育体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二、展现新气象,教育信息化取得飞速发展和显著成效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党组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教育战线的不懈努力下,通过长期建设和逐步发展,教育信息化各项标志性工程和重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性成效,各项指标基本实现了翻倍增长,正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总体上超越了预期目标,呈现出应用深化不断加强、创新案例竞相涌现、制度安排日益完善的局面,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肯定。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非常明确:“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成体系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和战略部署。加粗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央全会决议,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十九大强调要办好网络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八项信息化重大工程,都与教育信息化发展息息相关,并将教育信息化列入九项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强调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引下,先后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并联合九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部署了“三通两平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七项重点工作,还联合五部门印发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此外,每年都印发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形成了全方位的整体部署,构建了新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蓝图。在总体规划和方案的指引下,各领域按照总体部署狠抓细化落实,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化、网络安全等各方面,都出台了指导意见。
2.建设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教育信息化组织保障体系。教育部成立了以陈宝生部长为组长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教育信息化领导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十八大以后,中央成立的几个领导小组都是由总书记挂帅的,中央网信小组是其中一个,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各个省、各个市也都成立了以省委书记、市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可见党中央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都设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其中27个省份明确了责任体制,市县和学校也在不断强化教育信息化工作内容,形成了职能部门、业务推进部门和技术支持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各地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开展了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有效提升了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
3.形成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全面突破的工作态势。“宽带网络校校通”发展迅速。近五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0%,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3%。不少省市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建设了教育城域网,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优质资源班班通”不断深化。教育部连续开展了三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截至2017年10月,参与的教师达到了1500万人次。当前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建设的重点,已经从教师备课资源向学生学习资源转变,数字教育资源实现从匮乏到富足的转变。“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跨越式发展。近五年来,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60万个提升到6300万个,应用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数量猛增的同时,质量和效果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地方运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个人成长记录和综合素质评价,带动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升级,数字教育资源正逐步向全国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转变。截至2017年10月,服务体系注册用户已达到6800万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应用。“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管理信息化格局已经建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学生、教师、学校的数据库,已收集到60万所学校(机构)、2.5亿学生、1700万名教师、227万座中小学校舍信息,基本实现了学校“一校一码”,师生“一人一号”,有效地支撑了教育核心业务的开展。政务信息系统共享工作有序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通过组织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完成了1472万人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近1000万名中小学教师、10多万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经过培训,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4.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在实践中,我们从中国国情、教情出发,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越性,精心谋划、创新方法、狠抓落实,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可以概括为“1238”:一个核心理念,两条基本方针,三大关键举措,八类应用模式。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把推动和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把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作为核心理念。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只有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体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推动教育体系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构,才能达成促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的目标。两条基本方针就是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以应用为导向,以基础建设营造应用环境,以培训促进应用效果,以评价提升应用水平;同时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探索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三大关键举措就是将转变观念、培训提高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作为推动工作的基本方式,将开放合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八类应用模式包括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教师应用模式、课堂应用模式、数字校园模式、网络学习空间模式、校际应用模式、区域整体推进模式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式。这些都是对各地和各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方面形式多样探索实践的归纳总结,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对于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进展和发展成就,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概括为“五大进展”和“三大突破”。“五大进展”是“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即“宽带网络校校通”发展迅速,“优质资源班班通”不断普及深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跨越式发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应用。在此过程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教育信息化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2015年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青岛召开了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全球90多个国家教育部长参加了会议,这是一次真正的由中国主导、分享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世界大会。我们知道,在农耕时代中国的教育走在世界前列,那时的教育支撑了中华帝国的建设与发展。但在工业时代我们的教育落后了,我们虽然也办了现代的学校,但关键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落后了。现在进入信息社会后,中国要找回自己的教育自信,中国要在教育领域有话语权、主导权。习近平主席专门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中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青岛举办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都表明了中国要在教育领域深度地参与全球治理。这里最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引领,包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这个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创造。“三大突破”是指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在探索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反思新问题,重新认识新时代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
在信息化洪流的冲击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2017年11月21日在济南召开的“2017中国高校CIO(首席信息官)”论坛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杨宗凯讲到一个观点,值得深思。他说:“一些高等学校是把教育信息化当作后勤工作来管理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高校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学习理解是相当不够的,尤其是对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思考得不够。信息化是推进教育变革的革命性力量,是要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唯一一个讲到“革命性影响”的地方就是信息化,即“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我们对此要高度重视。
如何利用信息化进行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不只是成绩好,不只是知识扎实,不只是会考试,而且还真正能够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真正能够融会贯通,这个是需要在信息化方面深入思考的。最重要的是要在应用上、在应用效果上下功夫。而首要的应用就是课堂教学的应用,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教育最大的短板,就是知识很扎实,创新能力不强。上海参加的PISA测试,远远把发达国家甩在后面。如果从传授知识和知识扎实程度以及会考试来讲,中国的教育远远把发达国家甩在后面。今天我们虽然进入了新时代,但是如果要走到世界舞台中央,要为全人类做重要贡献,要让全世界都认可中华民族,那就需要我们对人类文明做出重大贡献。从19世纪以来,我们在这方面的成绩是不够的。但是在古代,中华民族是很骄傲的。在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的时候,西方社会还处在什么状态?但是从19世纪以后,在现代科学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致于我们忍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这是我们的教育要深刻反思的。现在进入新时代了,如何撑起中国作为强国的这个新时代,在人才培养方面教育是要做出新贡献的,特别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
当我们走到世界舞台中央时,全人类都会看着你。此时,你要为他们带路。但是,我们能不能带好路?我们现在缺的就是这样的领军人才。我们如果跟着别人走,能够走得很好而且很快,但是今后的问题是你能不能在前面带路?现在在我们国家的科技领域之所以很难获得诺贝尔奖,坦率地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少能提出诺贝尔奖层次的科学问题的人,也就是我们还没有培养出在全球范围内真正拔尖的具有引领性、原创性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新时代的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展。
现在的信息社会发展得太快,人工智能发展得太迅速,这会给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对中国的传统教育更是如此。过去讲的很多好的理念,我们都奉为至宝,现在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过去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等,现在看来不一定全对。这就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去思考的问题。过去的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把人脑当硬盘用,不管学生有没有理解,都往里面装。但常识告诉我们,电脑、手机装的东西越多,运行越慢,人脑也是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再思考,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展。
四、开启新征程,以信息化2.0服务支撑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信息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学习方式都受到信息社会巨大的影响,全球教育发展已被深深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更加开放的教育,是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教育,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快乐学习的教育,是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是更加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是更加智慧的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有其目标,我个人认为幼儿园的“三好”应该是吃好、睡好、玩好。小学阶段重要的是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是创新的源头。但是现在的教育恰恰相反,很多做法或者教法都在扼杀好奇心和想象力。很多孩子没上学之前很爱问问题,尤其是家长带他们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什么都好奇,都要问。读了几年书以后,知识增加了很多,但是却变得沉默了,提不出问题了。中小学教育以及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今天我们非常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而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非常重要。此外,阅读能力也要高度关注,因为现在孩子母语学习能力在下降,基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在下降。PISA测试为什么要考阅读?因为阅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人家提出什么,你不仅要能听懂、看懂表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还要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杜占元副部长把人工智能带来的革命称为“零点革命”,并提出了如果未来机器都能思考了,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五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谋划未来的能力。这种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体会。而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十九大之前,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教育信息化1.0”;从十九大以后,则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每个人都要成为教育信息化2.0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进入信息化2.0时代,有如下三项重点工作需要落实:
一是我们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加强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实施因材施教,重塑教学评价和教育管理模式,跟踪监测教学评估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准确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单一评价为综合性多维度评价。现在的过程评价太少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统筹各种力量,致力于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学校建设标准,建设泛在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平台。
二是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和产业保护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每个学校,缩小数字教育鸿沟,鼓励多样化教育服务;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探索运用市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为各级各类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是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资源开放目录,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教育数据开放体系;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抵制不良信息侵袭,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
与此同时,迈入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需要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是要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和服务转变。今天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开发各种线上资源,提供多种类型的线上服务,推动各行各业、推动终身学习向信息化方向和目标发展。不仅是在校学生,而且是社会上的每一个学习者,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真正实现人人能学、随时随地可学的愿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互联网上提供资源开发服务的也不只是学校师生和专门为教育服务的机构。
二是要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转变。较之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技术性的措施,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则更具有根本性,就是要做到师生不仅仅会使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同时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师生要具有信息化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法。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师生的基本素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刻转变师生、尤其是校长和教师的信息化理念和认识,让信息化思维、互联网思维植入到学校管理和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
三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当前研究和实践比较多的是信息化如何与学校教学、学校管理进行深度融合,让信息化教学和管理成为学校工作常态。在此基础上,要实现信息化应用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进行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服务的思路创新与方法创新。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学、教育管理学,从理论到方法一定有不同于以往之处。如何进行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实践创新,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面临的更为艰巨的任务,这需要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的努力。要加强对智能时代人的学习与认知的研究,大力推进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研究的科学发展。从2018年开始,自然科学基金委在科学基金申请代码中增设教育科学研究申请代码(F07),支持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范式,来研究教育科学问题。这一块过去在自然科学方面没有进行布局、没有相关研究,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教育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性的、经验式的、缺乏实证研究的规律。在面临社会上的很多教育难题、很多重大责任问题时,我们之所以不能够很有底气地出来给予解释说明,就是因为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研究不够。所以,从2018年开始我们要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自然科学的手段,推动自然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神经、认知科学)、社会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教育的基础问题,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支撑新时代的教育。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它将深刻变革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并肩负起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原文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一期“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参考文献
钱颖一. (2016).大学育人,要提“均值”减“方差”.人民日报,2016-12-07.
教育部党组.(2017). 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 中国教育报,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