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能从“文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Admin 2019-11-21

中国为什么能从“文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何淼 李依环

“目不识丁的父母曾参加扫盲识字班,我是1978届大学毕业生,女儿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来自陕西西安的赵解放一家三代学识学历的“三级跳”,正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70年波澜壮阔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只有20%,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仅11万。文化水平过低成为民族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一场让亿万中国人民“睁开眼睛”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

“太阳升起来,红光照满天,几十年的文盲睁呀睁开了眼……”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歌》曾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那时,无数人正是唱着这首歌,走进了扫盲班的课堂。

一幅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教育画卷徐徐展开。从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即将实现普及……中国教育彻底改变了底子薄、整体落后的状态,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发展夯实民族复兴基础

\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的箐口小学幼儿园里,孩子们露出开心的笑脸。 罗大富摄(人民图片)

“70年来,我在党的教育培养下逐渐成长,与共和国同行。进入新时代,我仍将继续学习、不断奋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微薄的力量。”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教育工作者,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三尺讲台耕耘了70年,鲐背之年的他依然活跃在教育教研一线。

1949年8月,20岁的顾明远揣着北京师范大学(时称北平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上海乘火车来到北京,从此开始了他长达70年的教育事业,也见证了中国的教育体系从一穷二白到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

中华民族素来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无数先贤为延续中华文脉而不懈求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在党执政兴国中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现代化的工业国,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是关键,文盲问题成为了新中国发展前进的障碍。

为解决这一问题,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此期间先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标志着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同年冬天,570万应考者涌进考场。此事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未来。

“我非常感恩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给我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小的时候我也辍学过,做梦都没想过这辈子我还能够读大学。这让我明白,给一个人机会是多么的重要!”2019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陈立群感慨地说道。

从1989年开始,希望工程已走过30载寒暑,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培训乡村教师114306名,有力促进了我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到2000年,我国的文盲率已由新中国成立初的80%以上降至了6.72%,这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成就。

2015年,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中国的文盲率已降至3.6%,成年人文盲人口在过去20年减少1.3亿,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素质有了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论断,把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

2019年10月31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经费投入是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据统计,1952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32%,1978年增至1.78%。从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2018年度投入达到3.69万亿元。实际上,2018年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万亿元,和建国初期比较,年均增长13.4%。

2019年年初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特别明确,“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用制度确保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实现。

教育体系规模最大 日益完善

\

四川大学智能感知与先进控制创新工坊中,团队带头人吴文强正在为同学们演示操作工程车机器人。 张劲松摄

“我国当前建立了面向所有大众的公共服务体系,即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以及终身学习的体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谈到,中国已搭建起较为完善的公共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这些制度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小学识字班免除学杂费、中等以上学校配置人民助学金,到现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从学前至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自主政策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促进教育公平,也始终是我国教育政策的基本目标。

“免费提供营养餐、设置各类奖助学金等,国家的教育资助政策帮助我成功圆梦大学。我将矢志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贡献青春力量。”2016年,来自国家级贫困县云南富源的蔡能府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绩优异的他今年获得了研究生保送资格,将继续从事飞机结构领域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近两年也驶入了快车道。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100万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职业院校的师生们走出国门,在学习先进技术、理念的同时,与世界职业教育强国的师生同场竞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相隔上千公里的200多所学校的孩子,通过一块直播屏幕,‘坐’在了同一个课堂里。”2018年,一篇广受热议的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让大众视野聚焦信息化话题。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也推动了教育体系、教学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从前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在校学生,如今有全国乃至国外数十万名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彭崇胜2012年起开设慕课平台,所教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全球各地学习者的青睐。

当前,我国正加快建设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体系。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达1.5万门,涵盖经济、历史、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学习人数已达2.7亿人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公平、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起了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有各级各类学校51.9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0多万。”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指出。

70年来,我国教育体系在人民期待中日益完善,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中上国家行列,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与生机活力;同时也在改革探索中不断回归初心,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培育人才 尊师重教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条锈菌互作室里,“小麦癌症”攻克者康振生院士正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落培养情况。张劲松摄

70年来,教育为国家培养了2.7亿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各类人才。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48.2%,平均受教育年限13.6年。教育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郑人高义,树木树人”,这是金庸先生给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郑树的题字。“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们那一代人,都有一种很强烈的使命感,就是要争气。”在郑树看来,为国家争气,也是为自己争气。

从志愿将一生奉献给大肠癌防治事业,到远赴大洋彼岸汲取尖端科研成果,及至动荡岁月,依旧不放弃上手术台救死扶伤……如今,耄耋之年的郑树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始终没有停下奋进前行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崇山峻岭耸立巍峨铁塔,高崖深涧架起悬索大桥,苍茫戈壁建成光伏电站、千年冻土修筑高原天路……70年来,我国教育始终坚守为国育才的初心,从“象牙塔”走出的人才也在参与重大工程建设中不断引领国家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指数中全球指数从2000年的第32位提升到2018年的第13位,即将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铸民魂。”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默默奉献,教育的蓬勃发展也凝结着广大教师的辛劳和汗水。

风雨70载,我国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各级专任教师已从1949年93.4万人增长到1673.83万人。学历结构上,小学、初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相比1985年分别增加了61.59%、80.59%;高校拥有的高层次人才占全国总数60%以上。

黄俊琼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也是党的十九大代表。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点名”要听她汇报,“我想听一下乡村教师代表黄俊琼老师的心声。” 随后,黄俊琼详细地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近年来贵州乡村教育的改变。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扶贫助困渐成体系,营养餐计划更让孩子觉得“比在家吃得还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教育的培养力度,要让乡村教师和基层教师受到专业的培训。’总书记这么重视农村教育,关心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时隔两年,黄俊琼回忆起与总书记亲切交谈的情景仍难掩激动之情。

黄俊琼的同事陈荣菊这两年也很忙,因为外出培训的机会真的多了起来。去凯里、去贵阳、去重庆、去浙江,跟那里的优秀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据了解,2018年仅镇远县就组织培训7345人次,整个贵州省教师国培项目培训6万人次,投入资金1亿元。

“浙江省的老师强调互动式教学,要让学生上课的时候‘人人有事做’,增强学生的参与度;贵阳的老师强调数学计算,在课上加强训练学生的口算、速算能力。这些都是以前我在课堂上没有要求过的。”陈荣菊对加强培训后自身授课水平与学生成绩双提高的效果非常满意,“借鉴这些方法,学生上课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显著提高。虽然很奔波,但学了不少‘真本事’,值!”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进入新时代,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学生的“引路人”已经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有力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今年举办“‘一带一路’手拉手,‘一班一国’看世界”主题实践活动,多名外国友人体验中国传统文化项目。 卢静摄

在世界舞台发出多大的声音,是否拥有话语权,往往是一个国家教育实力的综合体现。在起点远远落后于人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教育成就,不仅全方位缩小着与世界教育强国之间的差距,而且在不少方面也走到了世界前列。

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是评价学术机构和大学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显示,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大学和研究机构前1%的机构数和累计学科数逐年增加。在该数据库的22个学科分类中,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前1%;高被引学科的内地高校从2010年的92所增加到2017年的209所,化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也已进入世界顶尖或知名学科范围。

QS世界大学排名是四大较为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之一,具有参与机构多、世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2019年6月,最新的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排名中取得了史上最高名次,分别排名全球大学第16位、第22位。2010年,清华、北大排名为50名左右。在2020年QS数据中,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中国共有12所高校进入前100名,数量排世界第三。

随着中国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深造,“留学中国”正在成为海外留学新品牌。据教育部统计数据,1950年仅有33名国外学生以政府间交流的方式来华求学。2000年,来华留学生总数突破5万人,随后的4年间突破10万人。此后,每两年来华留学生总数就增加5万人左右,增长率达14.4%。到2018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将近50万人。中国已成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主力军之一,是亚洲第一的留学目的国。

中国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主要指标连续多年进入世界前列。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中国在全球126个经济体中位列17,已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序列。2018年中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5 件,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达 53345件,国际排名继续保持第2 位。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最新统计结果,2018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31.59万篇,比2017年增加12.4%。其中,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领域的卓越论文数量最多。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高被引论文数量和热点论文数量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7年上升一位。热点论文是指近两年发表的,同时在最近两个月时间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热点论文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

2019年在俄罗斯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由国内职业院校师生组成的中国代表团获得了16枚金牌、14枚银牌、5枚铜牌和17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再次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教育大国。中国教育在世界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也在向世界教育发展贡献着中国力量、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

70年后再出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中国未来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到2035年,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中国正稳步迈向教育强国,不断提升的国民素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合力!

上一篇:我国多项农业科学理论研究获重大突破
下一篇:四川崇州:红外相机拍到野生大熊猫标记行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