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民信息素养 建设学习型社会

Admin 2020-04-12

当今世界,数字化变革汹涌而至,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蝶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并使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智能制造、数字农业等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线上红娘、线上健身教练、自由设计师、自由摄影师、自媒体创作者等新的灵活就业模式,正在成为新的职业选择,数字红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势能加快释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这个大的趋势和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信息素养是学习型社会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和素质。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多个层面。加快提升国民信息素养,既是塑造信息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

    提升国民信息素养的战略意义

提升国民信息素养,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发展生产力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世界经济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新型基础设施,数据成为新的重要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提升国民信息素养,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世界主要国家均把实施国民信息素养战略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将信息素养作为公民需要优先掌握的技能。我国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部署了“加强职业信息技能培训,开展农村信息素养知识宣讲和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提升国民信息素养”等重点任务。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向社会发布的16个新职业中,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全媒体运营师、网约配送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6个职业,都是数字技术催生的新职业。提升国民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数字科技领军人才队伍,有利于普遍增强社会公众的互联网思维、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

提升国民信息素养,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建设数字国家成为国际共识。可以说,哪个国家或地区赢得了数字化战略优势,就将赢得先机、赢得未来。只有信息设施“硬件”和信息素养“软件”相互适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流引领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的作用,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信息时代国家竞争的新优势。

    提升国民信息素养面临的主要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民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教育信息化2.0深入实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32亿;网络普及程度显著提升,4G用户达到12.8亿,移动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6.21亿;网络安全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42所高校成立网络安全相关学院或者研究院;数字鸿沟问题得到缓解,网络扶贫深入推进,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8%。

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提升国民信息素养还面临着信息能力不足,教育信息化亟须需加快、数字技术提高就业门槛、数据鸿沟依然较大、数据共享开放滞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突出等六大挑战。

信息能力明显不足。信息能力的掌握和提升需要从小培养,需要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基础学科综合培养。印度利用“Learning ware”虚拟教室,提供工程类在线培训课程以及Java脚本、云计算和Adobe培训计划。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信息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培养体系不完善,信息拔尖人才不多,一定程度地导致了我国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亟须加快。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数字校园、智慧课堂、网络学习模式持续深化。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推进方法和实施路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作用,实现全业务、全流程、全领域的信息化覆盖,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形态、教学模式的系统创新,加快提升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

就业门槛明显提高。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替代一部分手工劳动岗位,促进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麦肯锡也预测,到2030年,中国约1.18亿人的工作将会被机器替代。需要未雨绸缪、主动化解数字技术对传统工作岗位的冲击,促进社会就业结构调整平滑过渡。

数字鸿沟依然较大。一般而言,数字技术普及遵循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由城市到农村、由高技能到低技能人群的路径,区域间、人群间的数字鸿沟不容忽视。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25亿,占网民整体的26.3%,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城市。

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滞后。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网络联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滞后,距离“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影响制约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现代治理能力提升。

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突出。随着互联网普及应用,移动通信、智能设备、应用程序时刻记录着人们的地理位置、联系人、浏览行为等数据,不断采集人脸、视网膜、语音等生物特征信息,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重大挑战。尽管网络平台采取了匿名化、加密化处理等技术措施,但依然面临着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电信诈骗等风险。普通公民尤其是特殊人群的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信息技能不足,又进一步增加了个人数据被泄露或者滥用的风险。

    加快提升我国国民信息素养的对策建议

我国发布的《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国民的数字素养不低于发达国家国民数字素养的平均水平。面向“十四五”,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提升我国国民信息素养。

加快实施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学科结构,以提升信息能力为目标,科学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快推进适应数字经济需求的新工科建设,扩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人才培养规模。面向新成长劳动力群体,鼓励政产学研用相结合,高科技创造型企业开展场景式应用型培训,加大芯片设计、软件编程、数据分析、工业软件、信息安全等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面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能帮扶,帮助他们融入信息社会。

加快以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加快研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打造符合国情实际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教育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办好网上教学,完善教育资源、工具和服务的教育服务测评和监管机制,加强在线教育典型经验宣传和培训,激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动力,帮助师生养成信息化教与学的习惯。

加快构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人力资源结构。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建立数字化人才供给即时感知并及时响应需求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加快构建适应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制造、网络化服务等场景的人才培育体系,提升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及效率。

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一方面,加快5G建设和商用步伐,加快建设空天一体、泛在移动、智能宽带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优化网络部署、资源配置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加快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大力开展提速降费行动,持续提高乡村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网络覆盖水平,打通群众上网用网“最后一公里”。

加快提升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加快推进互联网相关立法进程,把提升国民信息素养、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纳入法治轨道。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技能宣传培训,提高个人信息保护能力,切实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政府决策的大数据共享与治理机制[91646127]”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09日第8版 

上一篇:部署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
下一篇:四川大学:“医学+”“信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校科技―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