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加入世卫组织COVID
525 2020-05-19
原标题:将科学精神更好地融入教育的血脉当中
过几天就将迎来开学季,全国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课表上,将出现一门全新的课程——科学。此前,科学课从小学三至六年级开始设置。专家认为,科学教育就该从“娃娃”抓起。
值得留意的是,此次课程调整不仅改变了起始年级,还对它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义。与过去相比,新版的课程标准将科学课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这意味着“科学”的重要性将比肩“语文”、“数学”,科学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高度前所未有。
这种变化,体现了教育对科学价值认识的理性回归。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正式的科学课,或者将其当成副科来对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学课早在20多年前便成为英国的小学3门核心课程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强化了这门课的主干地位。
其实,相比其他课程,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十分重要的两样东西,即观察力与好奇心,科学课天然地与之更为接近。据报道,在教育部今年下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认识空气”“水沸腾现象的观察”“西瓜虫有耳朵吗”……这些来自生活的科学现象,都将成为生动的教学案例。
不久前,一则这样的新闻引起了关注:三名四川巴中小学生偶然在乡下发现一种被称为“断肠草”的紫色开花植物很特别,于是成立兴趣小组一起研究,最终从中提炼出了可杀死三种常见害虫的提取物。凭借这一“生物农药”,他们获得了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对他们来说,奥秘无限的大自然就是一个科学教育大课堂。
我们从中得出的一个启示就是,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科学课可以与此前兴起的自然教育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上科学课的场所,未必要固定在教室里,让孩子们通过聆听、触摸、眼观、描述等方式亲近大自然,将更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探究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一点点蓄积科学素养。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教育。要知道,学习科学,并不仅仅是掌握某些碎片化的知识,比如植物的组成部分、动物的身体结构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由此培养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也即科学逻辑,它是一种创新的思维、开放的思维、理性的思维,拒绝对经验与习惯盲目服从,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的本质。而指向求真务实、指向批判与独立思考能力的科学精神,更应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深深地融入教育的血脉之中。
进一步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是“人”的教育而不是“器”的教育。现代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出一群既有科学视野也尊重科学伦理、具有独立判断与思考能力的人。相比科学知识的普及,让教育从过于功利的窠臼中走出,对一个人更好地完成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的积淀,是科学课这门功课更高的价值所在。
科学思维也即科学逻辑,它是一种创新的思维、开放的思维、理性的思维,拒绝对经验与习惯盲目服从,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的本质。而指向求真务实、指向批判与独立思考能力的科学精神,更应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深深地融入教育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