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揭短 广安邻水《阳光问廉》现场曝光6起典型案例
3768 2019-05-24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阻击战节节推进,我国绝大多数疫情较轻地区陆续复工复产,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望逐渐恢复常态。然而,在疫情未绝、激战仍酣之际,疫情“阴影”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影响不可小觑,这既是身处疫情中人需要应对的自我挑战,也是今后一定时期内各地各部门需要倾情关注的社会问题。
近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病人心理康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隔离在家的群众时间长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病亡者家属也需要心理疏导。要高度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员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过度恐慌,精神高度紧张,整天忧心忡忡,吃不下睡不着。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人类面对生命威胁时的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反应因人因事而异。从行动受限愁眉苦脸,到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带来的焦躁不安,都是一个人对客观物质世界产生的主观意识。
纵观疫情期间已经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总书记已经点题,开展心理疏导势在必行。在抵御病毒的同时,如何保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的心理调节、修复上,也体现在心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生态支持体系之上。
提高科学防疫认知、筑好心理防线是心理疏导的前提。这一次疫情,既是国家的“大考”,也是每一个公民给自己打分的人生考场。身体的隔离并不意味着内心的失联,互相支持与鼓励、科学辩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免疫力。从这个角度看,在坚信抗疫必胜的同时,不断吸纳科学防疫知识、充分调整利用现有资源和手段开展学习、工作和交往,不失为保持良好心态的有效途径。
强化分级分类干预、做好人文关怀是心理疏导的基础。不但要将心理干预纳入抗疫和复工复产的总体部署中,而且要因人、因时采取相对应的人文关怀举措,尽心尽力地解决好前线和后方各个群体的近忧远虑。
倡导文明风气、形成社会共识是心理疏导的关键。心理疏导不但是帮助改善情绪、缓解心理问题的过程,也是推崇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理念的践行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传递科学知识、统筹线上线下,帮助广大群众理性甄别各类信息,减轻心理困惑和情感不适,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把科学抗疫的“口罩”真正戴进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