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携手数澜科技 大力推进数据强运营战略
3789 2017-10-27
缤纷七月,繁花似锦。在这生机勃发的季节,7月25日,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呼和浩特隆重举行。
2015—2018,4个年度的自治区科技奖获得者将登上领奖台,接受自治区党委、政府给予的崇高荣誉。
4年来,全区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累累硕果。4年来,458项自治区科技奖励成果共取得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409项。
强劲的发展态势源于自治区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鼎新”带动“革故”、“创新”决胜“未来”。做好科技创新的一项关键工作,是要将广大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4年来,自治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作,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积极引导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科技政策向企业倾斜、科技投入向企业倾斜、平台人才向企业倾斜,形成了科技成果主要产生在产业一线的良好局面。4年来,我区企业“挑大梁”“唱主角”,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正逐步增强。
曾几何时,大口径、高性能厚壁无缝钢管这一能源建设基础产品,被国外卡住了生产装备和技术的“脖子”,每年都需要耗费高额外汇进口。内蒙古北重集团牵头组织攻关的国家863计划“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项目(简称360项目)打破了这一瓶颈。面对既无经验又无文献借鉴的设计制造难题,北重集团联合清华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及国内多家专业企业组成研发团队,仅用3年就完成了国外同类设备研发7年的工作量,创造了一项项科研记录,成功建成了世界首台3.6万吨黑色金属挤压机组,并试制出完全自主的超超临界用P92无缝钢管产品,形成了年产2万吨的产业化生产能力。目前,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国内近百台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建设,累计为国家节约外汇超过20亿美元。相关技术与装备分别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带头人雷丙旺也因此荣获2017年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产业上的技术突破,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在今年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奖的基础研究成果里,芒来教授和研发团队对马属动物基因组展开基础理论研究,为内蒙古优势学科和相关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内蒙古大学对稀土及半导体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为内蒙古地区稀土产业链延伸和稀土及金属矿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根据4年科技奖励公报统计,2015—2018年,由我区推荐并获得的3项国家科技奖励,全部由企业完成。自治区授奖的373项科技进步奖中,由企业参与完成的成果共212项,占该奖项成果总数的56.8%,其中,由企业独立完成或牵头完成的成果达到了177项,占该奖项成果总数的47.4%。
一大批企业完成的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为推动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绘就生态发展最美底色
“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保护好生态环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世世代代干下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殷殷嘱托。
面对重点生态环境问题,自治区科技工作者组织重大科研攻关与应用示范,努力用“科技”这支画笔绘就出生态发展的最美底色。
内蒙古大学开展的“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成功发现了导致草原群落退化的机理,提出了退化草地恢复、草地资源保护及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对策与建议,不仅促进了我国演替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对我国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内蒙古林科院等单位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沙地、草原、黄土丘陵沟壑区退化土地植被恢复,开展了植物物种优选、植被恢复技术、可持续经营技术和产业化种植与示范研究,在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漠以及黄土丘陵沟壑区建立了27个试验示范区,治理退化土地面积8400平方公里,取得了明显生态和经济效益。
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领域,2015年以来获奖的科技成果实现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精纯提取,到高值开发利用,再到绿色环保加工的全流程技术供给。其中,2017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得主——内蒙古科技大学李梅教授和其研发团队研发的“白云鄂博尾矿全回收、全利用新技术集成”成果,成功得到了品位大于60%的稀土精矿和氧化铌、氧化钪等附加产品,将闲置的白云鄂博尾矿资源变废为宝,为国家和自治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4年来,在生态环境与节能环保领域,内蒙古取得的国家和自治区科技奖励成果达60项,占全部获奖成果的1/10多,这些成果为打造祖国北方亮丽的风景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成果“点亮”百姓生活
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改善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工作者奋斗的目标。
翻开4年自治区科技奖励公报,惠民、利民的科技成果比比皆是。
内蒙古农牧科学院研究员路战远创新了旱作农田生态恢复与可持续耕作抗旱防尘技术,为较好地解决旱作农田抗旱防尘技术缺乏和综合技术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内蒙古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程满金在节水灌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增收效果;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单位完成的内蒙古平原灌区玉米高产超高产高效栽培生理机制及技术研究与应用,在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连续6年81个点次实测亩产1000公斤以上,最高实测亩产1342.8公斤,连续刷新东北—内蒙古玉米区高产纪录……
同时,医学研究项目成果不断涌现,4年累计授奖131项,接近获奖成果总数的29%,为我区医疗事业创新性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医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内蒙古大学博·格日勒图教授及其团队在传统蒙药研究中导入化学理论方法,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传统蒙药材胡芪的降脂药效和保肝作用,完成了天然产物荜茇宁的化学合成、药理药效、制剂研究等成药性评价,成功研发出降脂保肝新蒙药“胡芪降脂胶囊”,临床测试总有效率高达95%,为促进蒙药发展和人口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内蒙古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聚焦布病、手足口病等内蒙古地方病研究,分别完成了“内蒙古布鲁氏菌病高发区的流行特征及其防治技术研究”“内蒙古地区手足口病病原学研究及相关技术应用”等成果。其中,布病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全区53个旗县区推广应用,为全区布鲁氏菌病报告发病率大幅降低发挥了重要作用;手足口病相关研究成果推广后使我区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手足口病报告死亡数下降了92.31%。
回首4年,我们看到了内蒙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喜人成就,见证了科技工作者坚守科研初心、勇攀科学高峰的奋斗风采。
创新浪潮涌,风正一帆悬!伴随着全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内蒙古科技工作者将踏着这催人奋进的鼓点,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瞄准科技前沿,再立潮头谱新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