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致棠:矢志不渝,只为保留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Admin 2016-05-09

 

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难忘事件

钟致棠:矢志不渝,只为保留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钟致棠,龙岗本地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体育摄影学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深圳市摄影学会常务理事、《深圳侨报》摄影记者、2012深圳“阳光达人”。1992年起正式涉足专业摄影,有近200幅作品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其中,《倒挂金钩》获法国第30届国际艺术摄影沙龙大赛金牌,《鞭长莫及》获西班牙第15届国际体育双年摄影大赛铜牌,《鼓魂》获葡萄牙第24

钟致棠找点拍摄建设中的大运中心体育馆。受访者供图

口述人物:钟致棠 采访整理:深圳侨报记者 刘芳菲

取舍之间 我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1997年,我收到了一封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信件。信中,当时的《龙岗日报》邀我去报社当一名摄影记者。能够用手中的相机,记录龙岗的变化、时代的变迁,为龙岗的发展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无疑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于是,我选择让梦想照进现实,从此翻开了我人生的新篇章。

我是土生土长的龙岗人,离龙岗河不远处的龙岗社区格水村,是我儿时的家园。记得小时候,我常常穿过村庄去龙岗河挑水喝,稍大一点又骑着单车去做工。那时家里穷,我只上了一年初中就辍了学,去华特工业园一家皮鞋厂当起了小工。

尽管学业中断了,但我对知识的渴望却始终如一。厂里的师傅见我虚心好学,向厂长提议让我当车间管理员。当上管理员后,我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加倍努力学起了英语,因为能自如地和外商交流,24岁那年,我被园区管理层相中,担任一家手套厂的厂长。

1992年,龙岗镇举办了一次摄影展。展览中,那些交织着光和影、流淌着情和美的画面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灵。从此,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摄影,用手中的镜头讲述龙岗的蜕变、描绘未来的画卷。

就这样,我一头扎进了摄影的世界。1997年,因为拍摄的作品获得国际性大奖,几家市里的媒体向我伸出了“橄榄枝”,龙岗区也很重视我这株土生土长的“苗子”,希望我能留在龙岗。考虑再三,我选择了《深圳侨报》的前身——《龙岗日报》作为自己事业的新起点。

几十万张老照片

见证龙岗发展的点滴

从漫山遍野的荒地到拔地而起的高楼,从坑坑洼洼的土路到宽阔平坦的通衢大道,从垃圾遍地的山头到清新怡人的公园,从老旧破败的工业厂房到处处交织着思想火花的创客园区……20多年来,我拍下了四五十万张照片。这些照片,见证着龙岗翻天覆地的发展变迁,见证着龙岗各项事业的齐头猛进。

当时龙岗东边最繁华、最热闹的当属龙岗镇的30米大街,有一栋两层楼的酒店,还有一座宾馆和一些商铺,三阳宾馆当时被戏称为龙岗区的“上海宾馆”。而龙岗中心城就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荒山和农田,两条主干道深惠路、龙平路也都是泥沙路,一下雨就泥泞难行。对于我们搞摄影的来说,这种景象很难拍出好作品,平日里最多的也就是拍拍耕地的村民、耕牛和玩耍的孩童。

但随着1993年龙岗建区,我的镜头从此变得生动起来,挖山、推土、填塘、建楼、修路……整个龙岗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1993年2月,龙岗中心城破土动工;1993年5月,龙岗中心城第一条主要通道龙城大道开工;1993年8月,宝龙工业城开工奠基;1995年1月,机荷高速动工兴建;1995年3月,水官高速动工兴建;1997年7月,华南地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文化广场龙城广场建成……高楼拔地而起、道路空阔平坦,龙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有幸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切。

像这种映照龙岗蜕变的照片还有很多很多。

华特工业园曾经承载着我青春飞扬的岁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聚集着几十家来料加工厂。当年,我拍过不少工友工作、生活的珍贵照片。后来产业转型升级,工厂外迁、园区旧改,昔日的工友各奔东西,工业园也成了今日的商业步行街。

因为自小爱好体育,我对文体类题材情有独钟。当年,龙岗连个像样的体育场也没有,只好在铺满沙土的中学体育场举办全区性赛事。如今,不仅有了国际化的标准场馆,大运会、NBA中国赛、CBA、WTA深圳公开赛、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等高水平的赛事和文娱活动也经常在家门口举行,和过去真是天壤之别。

1998年的深惠路是什么情景?在我的照片里,就可以找到答案。现在的龙岗Cocopark所在地,当年还是一家耸立着巨大烟囱的水泥厂。那时的深惠路两旁还有大量荒地,如今高楼林立、路网纵横,哪里还看得到荒凉的影子。

1984年龙岗镇的工厂车间和活动室、1993年宝龙工业城的空旷无垠、1995年华为原址上的荒草萋萋、2001年龙城初中的工地旧貌、2003年龙岗老街的狭窄逼仄、2011年国际低碳城所在地的山野枯枝、2012年天安云谷动工前的破旧厂房……一张张老照片,勾勒出龙岗20多年来的成长脉络。

能够记录下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一个个瞬间,我感到无比自豪。

难忘那些人和事

用镜头书写劳动者之歌

无数劳动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生机勃勃的龙岗,筚路蓝缕、胼手胝足,才让那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后发地区旧貌换新颜,才有了今天这个山环水润、生态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区。

相机定格的只是瞬间。而照片背后的那些人和事,同样让我动容。我透过镜头能感受到,在这片热土上,广大建设者时不我待、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脚踏实地、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我的相册里,记录最多的还是那些默默奉献的来深建设者。2013年8月,厦深铁路进入工程收尾阶段。施工现场,我看到工人们脚踩云梯、头顶烈日,冒着危险安装高压线。2008年,深惠路实施改扩建工程。道路建设者们风雨无阻,每天三班倒,奋战在施工第一线。即使雨水混杂着泥点溅湿了全身,仍然笑呵呵地面对镜头,一脸憨厚的表情。

还有许多的城市守护者——

2013年9月4日,龙岗中心城普降暴雨,平安里学校周边严重水浸。学校放学后,许多家长和学生在马路上艰难行走。一名小女孩走在齐膝深的水里,交警看到后立刻把她抱起,安全送到马路对面。我刚好路过此地,抓拍下了让人动容的一幕。

2014年12月2日凌晨4时30分,我驾车行驶在龙翔大道上,看见一名环卫工人正在清扫路面,赶紧将车停在一旁,举起相机拍了一张照片。当市民还在梦乡中酣睡、当夜色仍笼罩在龙岗大地,环卫工人就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初冬的夜晚寒气逼人,陪伴那位环卫工人的只有散发着幽幽白光的路灯。他挥动扫帚劳作的情景,我至今仍时时想起。

2015年9月24日,惠盐高速路龙岗段发生危化品车辆自燃事件。接警后,消防官兵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随时爆炸的危险进行扑救。火灾现场浓烟滚滚、一片狼藉,破损的纸箱随地可见,黄色粉末四处散落。消防官兵不顾个人安危,成功将火势控制,保障了过往车辆、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灭火的英姿,也被定格在龙岗的影像中。

这些平凡的人、可爱的人,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龙岗的美好明天。将他们收藏进龙岗的历史、深圳的历史,是我的使命,也是我无上的光荣。

赢得口碑和肯定

精益求精方能成就杰作

白色衬衫外面套着一件摄影马甲,有人好奇我为什么总是这样一身打扮。这时,我会骄傲地告诉他:“穿上它,我会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摄影记者,要对从事的职业负责,尽量将每幅照片拍成精品。”

如果将我的书房比作一间小型档案馆,一点也不为过。在这里,我拍摄的照片被分门别类保存起来。其中,2000年之前的胶片底片,用专门的保管室储存;2000年后的数码照片,则用大容量硬盘保管。

为了用照片织就龙岗记忆,让后人了解龙岗发展历程,工作中,我并不满足于只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而是尽量多学多看多琢磨。工作之余,我也常带着相机四处“趴趴走”,一看到有感觉的画面,立刻按下快门。为了拍出精品,我常常花费数年拍摄一个专题,历时3年拍摄的国际低碳城专题是我向龙岗城市建设致敬的一份厚礼。有半年多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去一趟国际低碳城。会议馆、展览馆、展示馆、污水处理厂、生物净化池,这些地方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几天不去可能就错过一些精彩的画面。

摄影是一件苦差事,不仅要流血流汗,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的摄影生涯中,曾经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00年,全国龙舟、舞龙、风筝比赛在龙岗举办。我起了个大早,开车往市里赶,想尽快将照片冲洗出来交给主办单位,再赶回去上班。在龙翔大道一个十字路口,一辆货车突然冲出来,和我的车撞在一起。那一次,我严重受伤,在医院里昏迷了几天几夜。

跌伤腰部、撞伤膝盖、扭伤手腕、扎破脚底……当年受过的伤,如今都成了我的“勋章”。庞大的照片数量和高水平的照片质量,让我成了不少人眼中的“香饽饽”。不仅政府部门认可我,常常向我借照片用于宣传、展览。学校和企业也请我过去做讲座,在广大学生和员工之中播撒美的种子。

5年大运情 一生永难忘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大运系列是我摄影生涯中耗费最多心血的结晶。2006年,当得知深圳可能会举办大运会时,我心中冒出这样一个念头:拍摄大运专题,向世界人民展示龙岗、深圳的风采。

5年来,我几乎放弃了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到拍摄中去。为了不耽搁正常工作,经常早上就四五点起床奔向工地,下班后又迎着晚霞,寻找“不一样的精彩”;5年来,我常常在密不透风、阴暗混浊的地下或是热浪灼人的高架上,拍摄一个个布满污泥的身影,捕捉一张张淳朴黝黑的脸庞,刻画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5年来,我踩烂了20多双鞋,沿地铁龙岗线徒步走了近3000公里,只为了用光影记录来深建设者的辛劳,述说他们用汗水和生命浇筑出来的大运梦想。

记得有一次,我在闷热潮湿的地铁隧道里拍摄。头上是滴滴答答往下落的污泥,地上是凹凸不平的水坑,温度高达40℃。浑浊的空气中混杂着尘土颗粒,让人有一种随时窒息的感觉。而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挥汗如雨、神情专注地操作着机器。回到地面后,我大口大口地呼吸,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工作的艰辛。后来,我和很多来深建设者成了朋友,还将他们的名字、地址和电话记在小本子上,希望有朝一日能邀请他们出席相关活动,一同见证他们创造出来的美丽家园。

人物问答

记者:作为一个龙岗本地人,您理解的龙岗精神是什么?

钟致棠:我所理解的龙岗精神是“在困难前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头,在逆境里脚踏实地、坚持到底的韧性,在工作中拼搏奋进、只争朝夕的勇气”。

记者:你曾经拍摄过很多中外名人,哪位名人对龙岗的评价让您印象深刻?

钟致棠:李娜吧。她有好几次说龙岗的环境很好,在这里比赛感觉很放松。她之前参加WTA深圳公开赛时曾表示龙岗是她的福地,希望能助她取得大满贯,结果她的这个愿望实现了。

记者: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您见证了龙岗30多年来的发展。您感触最深的变化是什么?

钟致棠: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交通方面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龙岗一天只有一趟班车去市内。为了能买到座位票,大家还要给售票员送水果蔬菜之类的“礼物”。1985年前后,开始有了小巴,去市内的班次也多了些。上世纪90年代初,不少龙岗人买了摩托车。2000年左右,有私家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我个人感觉,大运会前后是龙岗发展最快的时期。一方面,城市面貌变得越来越漂亮,另一方面,龙岗人的文明素质大大提升。

上一篇:告老还乡,一个时过境迁的历史记忆
下一篇:崂山区启动改革开放实录征编工作 留下历史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