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丨紧邻的鄂湘两地,均盛产高品质蜜橘,为何价差一倍以上?

Admin 2018-12-29

【记者调查】紧邻的鄂湘两地,均盛产高品质蜜橘,观念之别,最终导致价格相差一倍以上——

卷桥蜜橘的“甜”与“酸”

记者调查丨紧邻的鄂湘两地,均盛产高品质蜜橘,为何价差一倍以上?

足以和石门蜜橘相媲美的卷桥蜜橘。

“可惜了!可惜了!”11月6日,公安县章庄铺镇华天果业专业合作社,刚刚从湖南石门县“探价”回来的理事长刘孝平连声感叹,“今年价格又差了至少一倍。”

章庄铺与石门县,两地直线距离仅五六十公里,因气候、地貌等独特条件,都盛产高品质蜜橘。出人预料的是,近年来两地柑橘“地头价”拉大到了一倍以上。章庄铺的卷桥蜜橘每公斤一元左右,石门蜜橘则在2元以上。深入两地探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发现,巨大差价的根源,在于一个观念之别。

记者调查丨紧邻的鄂湘两地,均盛产高品质蜜橘,为何价差一倍以上?

外省果商在章庄铺大量采购物美价廉的卷桥蜜橘。

卷桥蜜橘:甜蜜中的尴尬

章庄铺卷桥水库周边,漫山遍野长满了柑橘树,黄灿灿的蜜橘压弯了枝头。这里是正宗的卷桥蜜橘出产地。

在紫金村2组,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跟随老农刘经万爬上一片小坡地,站在坡顶,他家10亩橘林尽收眼底。刘经万随手摘下一个橘子请记者品尝。卷桥蜜橘果然名不虚传,鲜嫩多汁,甘甜可口。

刘经万介绍,他家橘园海拔在60米到100米之间,都是30度左右的丘岗地,这是橘树最喜欢的地形。没有坡度容易积水,湿度太大,坡陡了水分又容易流失。独特的地形地貌,加上肥沃的黄黏土、较大的昼夜温差,造就了卷桥蜜橘的优良品质。

不远处的卷桥果业市场,山东菏泽果商李忠喜正忙着指挥装车,“我每天装一车货,2万公斤左右,这里橘子便宜,糖分足口感好,在菏泽十分畅销。”近一个月来,李忠喜已收货50多万公斤。

北京果商陈世云说,到章庄铺收货主要是因为物美价廉,一车货拉到北京,成本仅相当于在湖南石门的收购价。

卷桥蜜橘年年俏销,全国各地客商云集,卖的比石门还好,但尴尬的是,热热闹闹下来,橘农挣不了多少钱。刘经万算账,今年是丰收年,一亩地最多5000公斤产量,10亩地毛收入也就五六万元。

记者调查丨紧邻的鄂湘两地,均盛产高品质蜜橘,为何价差一倍以上?

高品质的卷桥蜜橘。

不比不知道 一比酸溜溜

问题出在哪?果商李忠喜道出实情,在章庄铺收购的是“统果”,不分大小青黄一起走,在石门收购的是“标果”,尺寸统一,色泽一致。

卖“统果”的直接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果子大小不一、颜色不一,没有卖相,上不了台面;二是果子不可能全部一起成熟,有甜有酸,品质难以保证,影响了口碑。

刘经万的橘园,今年仍坚持“包园”销售,谈好了全部摘完,一个不留,谈不好一个都不卖。他说,村里大大小小的种植户,多是这个做法。

驱车往西南方向,不到一小时车程,就到了“中国柑橘之乡”湖南石门县。在该县最大的柑橘集散地——皂市柑橘大市场,橘农张丕欣用三轮车拉来一车橘子,颜色全是金黄色,大小几乎一模一样。“这些橘子全是70标准(直径7厘米),今天卖2.2元一公斤。”

在秀坪镇柑橘交易市场,老农晏汝学刚卖完橘子,他介绍,外地客商要什么样的果,村里会用大喇叭喊话,大家就按规格摘了拉过来。一季柑橘,前后要采摘近20个批次。

当地庞发柑橘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凡松介绍,石门蜜橘也走过很多弯路,不讲规矩、抢早、卖“统果”,多年磕磕碰碰后,随着合作社的壮大和企业的进入,柑橘产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最终才得以名扬全国。

来自无锡的果商陈军说,价格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有好果、标准果,对优质的石门蜜橘,可以出价到3元钱一公斤。收回去后,统一打标做成精品果,能卖到七八元钱一公斤。

谈起卷桥蜜橘,陈军表示,曾经去那边拉过货,只能一园子一园子地收,他甚至想出高价收标准果,可拿着钱就是收不上货。价格确实便宜,品质也高,但都是“统果”,只能当大路货卖,赚不了多少钱。

由于售价较高,近年来,石门当地大量村民通过种橘子发家致富,很多农户年收入在15万以上。

记者调查丨紧邻的鄂湘两地,均盛产高品质蜜橘,为何价差一倍以上?

刘经万家的橘园。

观念差异表象背后的竞争博弈

卷桥蜜橘好果子“五折”卖的现象,已引起公安县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县葡萄和柑橘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张孝桂就此做了深入调研,她介绍,观念问题是个源头,橘农规范生产意识不强,缺乏匠心精神,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有标不依现象普遍存在。背后有现实原因,当地农民年龄偏大,劳动力短缺,不太愿意劳力费心。

由于“统果”卖不了好价钱,农户就不那么投入,田间管理、品种改良、土壤改善都缺乏动力,进而导致品质难提升,陷入恶性循环。

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彭玮认为,卷桥蜜橘的遭遇很有启示意义,表象上是观念冲突,深层则是现代精细化、品牌化农业对传统粗放式生产的竞争和挤压。对章庄铺来说,既是发展难关,更是难得机遇。

“奋力一搏,向上跨过这道坎,将塑造出知名品牌。”彭玮说,公安葡萄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通过精细化分类,品种改良,品牌大幅溢价,好葡萄卖到200多元一公斤,种葡萄成了赚大钱的“甜蜜事业”。还有潜江的小龙虾,洪湖的螃蟹等,都跨过了这道坎。如果跨不过去,就会长期待在最低端。比较效益低下,农业生产逐渐沦为鸡肋般的“兼职”。比如罗田一些乡村的板栗,山坡上长满了果子,很多村民都不愿意去摘,因为卖板栗的钱还不够人力成本。

彭玮指出,这个“迈坎”过程,依靠分散的小农户难以完成,需要政府和企业力量的推动。“该出手时就出手,先丢进几条‘鲶鱼’。我们借鉴葡萄产业发展经验,引入大企业,提升柑橘产业的组织化、专业化、精细化程度。”张孝桂介绍,目前鑫盛农贸等公司已进入章庄铺,正打造大规模标准化橘园。企业先示范,让农户看到“甜头”,进而争尝“甜头”。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磊

上一篇:央行报告紧盯居民购房违规加杠杆 调控持续高压
下一篇:记者调查的车人人车平台已撤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