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事实真相需要信息“有机运动”
3472 2016-05-26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的支持。
1.公共WiFi风险很大?
流言:央视“315”晚会上,上演了令人惊讶的一幕:现场观众的手机都连上无线网络,然后打开自己常用的一两个消费类软件,比如打车、订餐、购物的软件,浏览一下过去下的订单和消费记录。而现场的大屏幕上,各种地址、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都显示了出来。在试验过程中,你消费的所有信息都可以看到,截取了这些信息进行组合,一个人衣食住行的生活习惯甚至个人隐私,都可能被不法分子一点一点摸透。
真相:据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马严教授介绍,无论是家里的WiFi还是公共WiFi,都存在信息被截获的可能,但显然一些没有密码保护的公共WIFI更加危险。用手机在WiFi环境下收发信息,这个环境是开放的,就像在办公室里喊一声,周围和隔壁的人都能听到。黑客就是进入你这个开放的环境中,轻易截获下来重要的信息。
黑客的成本很低,甚至一台手机就能制作一个和你所在公共WiFi环境里相似度极高的WiFi,通常来说,黑客窃取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假WiFi,克隆域名;另一种是直接监听。
但其实只要养成好的习惯,远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夸张。最重要的是不能选择来路不明的WiFi,尤其是免费、不需要密码的WiFi。免费的“蹭网”确实可以省下一些流量费用,但不需要验证、不需要密码的公共WiFi风险系数很高,背后有可能是钓鱼陷阱。在不确定绝对安全的WiFi下,重要的操作比如网购时,最好关闭WiFi,通过数据网络进行,保障资金安全。一旦用户通过蹭网应用自动连接上了钓鱼WiFi,造成财产损失,那可就真是因小失大了。
2.吹风机——一款隐藏的“治病神器”?
流言:近日,不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吹风机能治病”的相关文章,治感冒、治冻疮、治鼻塞,吹鼻子、吹脚丫、吹肚脐,文章里部分天马行空的治疗方法,真把吹风机当成了现代插电版的“狗皮膏药”。
真相:电吹风的热风可能对缓解某些症状会有点辅助作用,但依靠它治病,显然不靠谱,操作不当的时候,甚至会引起一些副作用,比如使用吹风机时间较长、热度较大,很容易引起烫伤灼伤。如果出现了痛症,最好还是先到医院检查,确定病症和病性,以便实施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否则盲目使用,可能还会有拖延,甚至加重病情的可能。有一些炎症还会因为热量而发散和加重,从而使病情更不乐观。如果用吹吹风机取代常规治疗,不仅会耽误治疗,甚至有可能加重症状。因此,专家建议最好不要轻易尝试用吹风机治病。
以打嗝为例,打嗝是由于膈肌痉挛引起的。一般人可能因为受凉、突然吞气或腹内压骤然增高而引起打嗝。绝大多数情况下,打嗝可自行消退,或者通过饮用温开水来得以改善。而持续较长时间的打嗝,为顽固性呃逆,通常为慢性疾病所致,仅靠电吹风完全不行。此外,呃逆分寒性和热性的,若为热性的用吹风机吹,很可能加重病情。
那用吹风机治鼻炎和鼻塞呢?太天真!鼻子有调节温度、湿度、清洁鼻腔的功能。鼻腔需要滋润的环境,用吹机风对着吹,对鼻黏膜破坏性大,还会减弱鼻腔清洁功病毒能,鼻腔更干燥、更难受。如果鼻腔有炎症,用此法很可能将病症加重。至于说杀灭鼻腔内的流感病毒,那也太小瞧流感病毒了,杀灭它们所需要的温度可不是一个吹风机能搞定的。
还有吹脖子治颈椎病、吹脚丫子治脚藓等等“吹风机系列偏方”,吹风机在这些“养生文章”里大放异彩,吹哪治哪。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电吹风并不能像那些文章所吹嘘的一样“一吹就好”,这些做法在临床上也没有得到过证实。
3.滑石粉能致癌?
流言:日前,网上爆出的一则关于强生爽身粉具有致癌风险,被美国法院判赔7200万美金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文中称,美国一名女子罹患卵巢癌去世,而使她患病的重要因素,就是在长达35年时间里持续使用强生婴儿爽身粉,其中含有的滑石粉成分导致了癌症。该消息一出,很多人陷入恐慌。
真相:记者采访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主任王珂。王珂指出,爽身粉有很多类型,并非所有爽身粉中都含有滑石粉,市场上所销售的爽身粉中,部分会含有滑石粉成分。王珂认为,从女性身体结构上来讲,盆腔尤其是内生殖器都与外界相联通,而滑石粉的细小颗粒,的确具有通过阴道进入腹腔,进而附着在卵巢表面导致长期炎症的可能。
据王珂介绍,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有学者提出滑石粉有可能导致卵巢癌,随后的多个流行病学观察结果表明,经常使用爽身粉的女性,卵巢癌发病风险高于从不使用爽身粉的女性,最高可达3.9倍。然而,同期也有研究表明,二者并无相关性。但是,这些研究很少考虑到滑石粉的持续暴露时间和剂量问题,而且研究性质多为流行病学观察,或小规模病例对照研究,无相关机制或前瞻性队列研究,因此无法明确二者的相关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还是在2006年将滑石粉定义为卵巢癌的潜在致病因素。最新的更大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女性会阴部使用滑石粉,并不会增加卵巢癌发生风险。外阴、卫生棉垫与阴道隔膜中,滑石粉的持续使用与卵巢癌发生也无明显相关性。所以,公众不必盲目恐慌。
4.酸奶加热口感更酸?
流言:近日,有读者发现,在什刹海畔的一些小店前,有些商贩吆喝着热着喝的“老酸奶”。“酸奶不都是通过冷藏来保存吗?加热以后喝口感会更好?
真相:据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是鲜奶加入菌种后发酵而成的,在市面上使用的酸奶菌种不少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而40℃到42℃之间,是这两种菌的最佳繁殖温度。
酸奶接种是牛奶在杀菌后立即降温到45℃左右进行的。因此,四十多摄氏度的温度不会杀死这些有益的菌种,最合理的加热方式,就是用50℃左右的温水,慢慢加热。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超过50℃,有可能杀死菌种,影响酸奶的质量。因此,不能用开水加热,而用微波炉加热的方法更不可取,因为微波会破坏酸奶的营养,也影响口感。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酸奶都适合加热饮用,譬如凝固型的酸奶,一旦加热,就可能在表面产生一层液体。这是酸奶中的乳清发生了析出,会影响到酸奶的质量。这种情况下的酸奶,最好就不要喝了。
5.蘑菇中毒因为食物相克?
流言:前不久,朋友圈流传着一则因食用蘑菇不当导致多人中毒身亡的传言。传言还称,蘑菇不可和茄子、小米、大黄米等食物同吃,否则会产生毒素。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真相:食物相克的说法一直在民间流行,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证实,大多只是耸人听闻。我国有不少食品科学家也多次对所谓的相克食物组合进行了研究论证,结果都证明食物相克是不存在的。其实,所谓相克,多是因为不洁饮食以及极少数的特殊过敏反应所致,一般公众在生活中无需顾忌。
但是,很多人会感到疑问:为何生活中会有那么多食物相克的传说呢?其实,不少说法很可能是偶然巧合导致以讹传讹,或是食物污染中毒,或是食物中的天然毒素,并非食物天生“相克”。
“蘑菇跟茄子、小米、大黄米一起吃,会产生毒素”并无科学依据。实际上,每年到了蘑菇热销的季节,我国都会发生多起食用蘑菇中毒的案例,而中毒的原因几乎都是因为误食了有毒蘑菇而并非食物相克。实际上,野生蘑菇中存在多种有毒品种,它们含有天然的毒性成分,且很难辨认,毒性成分十分复杂。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后,中毒者表现各异,病死率高。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毒蘑菇中毒全年均可发生,通常夏秋季节是高发期。传言把蘑菇中毒教条化地归咎于“食物相克”,会让消费者忽视食品安全中真正需要注意的问题。
6.吃蛋清,无大便?
流言:衣食住行的流言格外多。最近就有一个:“鸡蛋蛋白质的吸收率接近百分之百,所以吃鸡蛋清,就不会排大便。”对还是错呢?
真相:首先,鸡蛋确实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人体内,有八种氨基酸不能自行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取,称之为必须氨基酸。这八种氨基酸鸡蛋都有。不只有,还很高,鲜蛋中,蛋白质占到了鸡蛋全重的12%;不仅高,而且比例合适,鸡蛋蛋白中氨基酸的组成和人体需要量十分接近。其次,鸡蛋蛋白质的吸收率是不是百分之百呢?消化与吸收,包含了机械运动(咀嚼、胃肠蠕动)、酶促反应(消化液分解食糜)和跨膜运输(被动扩散、主动转运等)一系列的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吸收率如何,既跟食物本身的属性有关,又是个因人而异的事儿。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食物的吸收。
因此,总会有一部分食物变成残渣,进入结肠。结肠是消化道末端最后一个具有吸收能力的器官,它一方面通过黏膜吸收食物残渣中的部分水分,另一方面,通过细菌对食物残渣进行发酵。肠黏膜也好,肠道细菌也罢,跟人体所有的组织一样,是有新旧交替的,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大量的死亡细菌、钙镁等盐类,共同组成了粪便。所以,“吃蛋清,无大便”是不可能的。
7.盐吃多了长雀斑?
流言:近日,一则《食盐的危害》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其中提到:“医生表示,吃盐多的时候,由于渗透压的作用,身体组织的水分会减少,排出身体的水分会增加,不利于皮肤的保水。食盐过多,除可使面色暗黄外,很有可能导致面颊长出雀斑。”究竟是新生的流言,还是最新的科研结论呢?
真相:我们都知道,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仪器。不管是细胞,还是细胞内的酶类等,都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比如稳定的渗透压。这种较为稳定的环境,称之为稳态;而为了实现稳态,生物进化出了有效的调控系统。
假如某个人食用的盐过多,就会激活调控系统。即,吃盐多,并不会导致体内水分减少。雀斑是一种黄褐色色素斑点,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很早以前,就有医生注意到了雀斑的家族聚集倾向。也就是说,父母都有雀斑,孩子有雀斑的概率会大大增加。目前认为,雀斑是由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异常引起的,主要受遗传影响,也跟日照有关。
所以,高钠饮食虽有很多危害,但雀斑这个“黑锅”,人家真不背。
8.下个软件“声波驱蚊”靠谱吗?
流言:流言中是这样解释电子蚊香的作用机理的:雄蚊仅靠花蜜、植物汁液等营养就足够,不吸血;而雌蚊必须吸取人畜血液,才能孕育产卵;雄蚊子会不断发出求偶的声波,但已经受孕的雌蚊因为不想重复受孕,便会竭力回避雄蚊。驱蚊器是利用这个原理,模拟雄蚊飞行时震动翅膀所发出声音的频率来吓走雌蚊,达到驱蚊效果。
真相:这得从蚊子的习性说起。大部分种类的蚊子在破蛹后的几天内会组成一个由雄性组成的大群,——想必常在夏日到湖边转悠的同学都见过这样的繁殖群体。而雌性个体会被大群雄性翅膀发出的声音所吸引,进入群体中寻找配偶。包括蚊子在内的所有昆虫的雌性的生殖器官中有一个叫做受精囊(spermatotheca)的结构,通常情况下一次正常的交配后受精囊内储存的精子就足够其一生所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种类的蚊子的雌性都会拒绝多次交配。所以,“已经受孕的雌蚊因为不想重复受孕,便会竭力回避雄蚊”这个说法并不靠谱。
所以,想要驱蚊,还是使用老法子吧——蚊帐、蚊香、驱蚊水。它们老套、简陋、麻烦、毫无新意……然而有效。
9.个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
流言:3月是草莓上市的时候。近日,城管查获了一整箱“奇形怪状”的草莓,引发很多消费者对激素草莓的担忧和讨论,同时名为“激素草莓辨别法”的文章也炒热了网络。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大个头草莓多为“幸香”草莓,大多产自大连庄河。而庄河草莓种植户均否认给草莓打激素的传闻让人开始怀疑大个草莓了。真的是因为打了激素吗?
真相:相关专家表示,“幸香”草莓是从日本引进的杂交选育品种,本身“个头”就很大,网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不靠谱”。
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卓俊表示,网上盛传的“激素草莓辨别法”其实并不科学。他认为,“激素这个东西是植物本身就存在的物质,如果植物自身激素量不足,可以适量人为增加,把它的正常生长状态调整过来,这就是俗称的打激素。”姜卓俊表示,“但注入激素是有严格要求的,过量注入会导致失败,草莓的卖相和口感都会很差,拿到市场上也卖不好价格,果农一般不会这么干。”
“空心草莓”的出现也是“大果型”草莓品种的特性,“当然这也会跟施肥有关,温度过高、肥水过大,也容易造成空心。”姜卓俊解释,“而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授粉不均,大棚里温度和湿度不良,蜜蜂量不够,所以授粉会不均,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10.郁金香真的有毒?
流言:初春的百花园里,最先姹紫嫣红起来的是亭亭玉立的郁金香。近来,一则“郁金香有毒说”却随着郁金香盛花期的到来在网络上悄然热传。郁金香真的有毒吗?
真相:沪上植物专家对此谣言表示不解和无奈:郁金香作为荷兰国花,无论室外大片种植还是室内切花观赏在欧洲已有百年历史,并未听说因郁金香而有损身体健康。国内外有文献将郁金香列为有毒花卉”,这是真的吗?客观来讲,郁金香的球茎存在一定毒性。所谓“有毒”,只是提醒人们不要食用郁金香的球茎罢了。而实际上,人们只是赏花又不会去吃,怎会中毒?
辰山植物园科普专家刘夙指出,郁金香所含的有毒物质主要有两类——凝集素和郁金香素。无论是凝集素还是郁金香素,都是不能挥发的。只要不是长时间与郁金香(特别是植株有伤口的郁金香)有直接的皮肤接触,就不会中毒。
曾有报道称,极个别敏感体质的人在郁金香花棚中待过之后引发了鼻炎和结膜炎,这可能是郁金香分泌的某种挥发物质导致。只有在人类皮肤破裂,又正好接触到郁金香汁液,毒物质进入伤口,且达到一定量,才引起中毒的可能。因此,只要在注意不让小孩、老人和宠物误食的前提下,市民可以在家中安心尝试种植郁金香。
(以上内容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科技生活》周刊、蝌蚪五线谱、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百科知识》等媒体。)
二月“科学”流言榜权威发布,为你揭开事实真相!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接查看。
长按指纹识别二维码,带你领略科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