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游进入免签时代 小众目的地受国人热爱
2350 2017-12-07
(原标题:历史博士这样让女儿爱上传统文化)
由于个人兴趣和所学专业的缘故,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地对女儿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引导,她也因此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我在日常生活中以适合女儿的方式,唤醒了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点燃了她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并欣见着她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亲子共诵国学经典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我小时候读过不少古诗文,至今记忆犹新,且受益良深,觉得它们有难以言尽的妙处。因而,在女儿一岁多开始念儿歌时,我也时不时地对她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给她读读《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蒙学读物。
这些读物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对女儿来说就像另一种“儿歌”。不知不觉中,她就记住了许多,到两岁多时已能背出《三字经》中相当长的一段内容,6岁时则将全文背得滚瓜烂熟。随后,她又陆续将《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古诗文等熟读成诵。我也跟着她将一些自己童年没有读过的国学经典诵记了不少。女儿9岁左右时,开始涉猎“四书五经”和一些史书。慢慢地,国学经典在不知不觉中相伴于女儿左右。
在国学经典的熏陶和滋养下,女儿的成长常常给我带来意外之喜,如养成了“晨诵”的习惯,记忆力显著提高。另外,她还将《三字经》的“简练语言模式”在生活中活学活用。一次,我们搜索从北京南站到国家网球中心的乘车路线时,她把换乘车辆及站名记作“428,宣鼓林”。“428”指的是地铁4号线换乘2号线再换乘8号线;“宣鼓林”则分别指换乘站及终点站宣武门、鼓楼大街和林萃桥。
利用生活契机巧妙引导孩子
我经常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契机,自然而然地引导女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以传统节日为例。有一年春节,8岁的女儿对各家各户门口新贴的春联产生了兴趣,我便给她讲了对联的来历和对仗讲究。为了加深她的理解,我给她推荐了上个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以 “对联”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女儿看完后,几乎记住了剧中所有的对联。在她意犹未尽时,我适时推荐了《笠翁对韵》、《滕王阁序》这些讲究对仗的文学经典给她读。元宵节时,我们一般是白天参加猜灯谜活动,晚上观看央视的《中国谜语大会》节目。在这种节日气氛中,女儿兴致勃勃地参与猜谜,而且还猜出了不少,如“中药丸(打一句古诗)”,她稍加思索就想到了答案——“粒粒皆辛苦”。
再以养蚕为例。女儿自幼儿园时开始养蚕,上了小学后依然乐此不疲,至今已经养蚕六年,在同伴中可谓是“资深蚕娘”了。在了解了蚕的特点和习性后,她开始对“谁最先开始养蚕”、“古代人是怎样养蚕的”等问题产生兴趣,我便抓住她的兴趣点,给她讲了中国神话传说中蚕神嫘祖的故事,北京先蚕坛的来历,以及《濯龙蚕织》《孝贤皇后亲蚕图》《诗经》《陌上桑》《清宫二年记》等图文中关于古人养蚕的记载。继而,我又从养蚕延伸开来,从先蚕坛讲到北京的九坛八庙,从蚕茧的使用讲到《本草纲目》和中医文化,从丝织品讲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在兴趣和求知欲的伴随下,女儿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巧借”电视节目做助手
不少人认为,看电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但是,随着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很多富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节目也陆续问世。如果选择得当,电视节目也可以成为引导孩子了解传统文化的得力助手。
在女儿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时,我推荐她观看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钱文忠教授关于《三字经》《弟子规》的解读,没想到她居然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她自己又主动观看了《钱文忠解读〈百家姓〉》,在听故事中记住了钱文忠目前讲过的所有姓氏,顺带认识了不少生僻字。去年暑假,她还义务担任社区国学班的小老师,教社区居民背诵《百家姓》。
此外,她也比较喜欢看《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而且还参考这些节目的形式,自己出题,并担任小主持,在社区组织了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少儿专场,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而她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也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无止境,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李瑞芳(亲子阅读推广人,中国文化史研究者)
■编后语
职场父母 你并不欠孩子一个道歉
前阵子,一位网络红人发表了一篇名为《每一个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的文章。文中列举了几个因为工作忙碌而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的“母爱缺失”的例子,三言两语把全天下勤勤恳恳工作养孩子的妈妈一棒子打成了充满负罪感的“混蛋”。
虽然是一则广告,却还是不免让众多职场妈妈深感不服:为什么因为工作没办法全天陪伴孩子就要内心愧疚了?凭什么个体的认知就可以道德绑架职场妈妈的愧疚感了?
事实上,很多职场父母,进入职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家庭更和谐,为了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为了给孩子正能量,希望努力工作的自己能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
此外,还有很多父母在兼顾职场和孩子上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从10月20日到11月17日,本版“职场父母育儿经”栏目分享了五位职场父母的故事。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找到了工作与育儿的平衡点,并利用自己的所长,把工作经验转化成育儿之道,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出了好的成长环境。他们用事实证明,家庭和工作是可以平衡的。他们的孩子也都受父母的影响,个个都很优秀。
在本栏目的最后一期,我们再次梳理出这几位职场爸妈的育儿心经,分享给大家。希望所有职场父母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远离愧疚和遗憾,淡然、优雅地陪着孩子长大。
李晓梅(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主编):孩子从小,我就带她“一起工作”去见世界,并让她“混迹”于我的朋友圈。这样一来,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都对女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张贵勇(教育媒体资深编辑):我把养娃当成自己的一项研究课题。十多年来,记录下近100万字的亲子活动点滴,这些文字后来被作为“童年三部曲”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侯文君(香港爱动力心理科学研究院四川分院副院长):从管教到合作,我和儿子形成了亲子成长同盟。第一步,共谋教育目标。当这些具体化目标是儿子主动提出时,我终于不再是那个整天提要求、严管束的坏妈妈,而变成了孩子成长的“同盟军”。
程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老舍文学奖获得者):我把书里的精彩部分说给他听,天长日久,估计是受了滋养和熏陶,他一个箭步就迈到了艺术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