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鸿:挖掘观音文化历史内涵打造系统完善产业链条
760 2019-12-06
会泽,历史悠久,在秦汉时为古夜郎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堂琅县,唐置唐兴县,明置东川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会泽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995年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泽因矿冶业的兴旺而鼎盛一时。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堂琅铜洗”闻名遐迩,铜洗的铭文和图案,为滇中最早使用汉文字的实物,是研究中原汉文化对云南影响的详实资料。到了明朝,会泽的铜、铅进入了有一定规模的开采时期,现存的一枚直径57.8厘米,重41.4公斤,铸有“嘉靖通宝”的开炉纪念币,不论从直径和质量上,都堪称世界古金属钱币之最。清乾、嘉年间,因清政府对铜的大量需求,在开采、冶炼、铸造、京运等方面可谓盛况空前,每年运往京城的铜,额定数为633.144万斤,会泽县城因而被冠以“万里京运第一城”。由于矿冶业的兴旺,吸引了赣、浙、桂、川、黔等地商贾云集,至今会泽留下各省会馆、寺庙100余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铜文化和会馆文化。
会泽的文化,以它的多元性独树一帜,据彝族历史文化学家刘尧汉先生考证,会泽是彝族起源和发展的中心区域,彝族共祖阿普都木的“向天坟”和彝族“六祖分支”故址都在会泽。清初,中原汉族大量进入会泽,带来了不同地域的多元的汉文化、赣文化、秦文化、楚文化、闽文化、川文化在这块土地上争奇斗艳,形成了“十里不同俗,一巷不同音”的文化特色。十省不同风格的会馆建筑,多种民族的宗教信仰及偶像崇拜,融各省之长又结合当地实际建盖的民居民宅,不同的民风民俗及民族风情,响彻坝子的彝族海腔,街头巷尾的小唱灯,苗族同胞的芦笙舞会,道教的洞经音乐,无不透出会泽多元文化及民族风情的品格和韵味。
清朝末年,会泽的经济在国家的内乱外患中走向衰弱,但成立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东川矿务股份公司,是云南最早的招集商股实行资本组织形式的地区之一,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会泽社会进步及思想开放方面的情况。正因为如此,会泽就有一大批莘莘学子冲破世俗的观念,赴日留学,学成回国后,为当地及云南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唐继尧、黄毓英、邓泰中等人,在国家和民族处于重要关键时刻的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中,站在时代前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会泽的经济、教育和文化孕育了一代名人,这些名人也将为会泽名城增辉添彩。
会泽,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经济的繁荣在云南九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