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Admin 2017-12-25

  《大国智慧》内容出自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社科院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宗教、文学等诸多方面,作者均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他们运用通俗的语言和敏锐的洞察力,以缜密的逻辑,驰骋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让传统文化映照社会现实。《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主讲人卜宪群,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胡亥的继位,导致了秦王朝政治生态走向了极端黑暗。对此,李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权力可以用金钱买到,会导致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当然是金钱崇拜的价值观,不思进取的社会风气。钱和权怎么才能结合?当然是见不得阳光的私下交易。那些用金钱买来权力的人,根本不会用手中的权力来为社会服务。明朝崇祯皇帝虽然是个亡国之君,但他面对明代晚期买官卖官的现象也很无奈。他说:“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明代的吏部尚书王恕也说过:“既以财进身,岂能以廉律己。欲他日不贪财害命,何由而得乎?”非常深刻!

  用人不公是最大的腐败,是历史上各种腐败的集中表现。中国历史上用人不公的主要表现是,用人重亲友、重门生、重朋党、重同乡,核心是用人出于个人爱憎、私利,而不是出于公心。具体表现为:

  权门请托:汉代吏治腐败时,“选举不实”“权门请托”。上自高级官吏,下到郡县人员,一旦到选官用人的时候,就会收到各种请托书信。《后汉书·陈寔列传》载:“(寔)家贫,复为郡西门亭长,寻转功曹。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

  任人唯利:汉代“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也就是说专门选取一些年少懂得报恩者,培养起来后成为自己的门生;如果年纪大了,虽是贤才,但也弃而不用。汝南袁绍“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到处都是他的学生和老部下。这样下去会形成什么样的政治生态呢?会形成朋党,号称“君臣”关系,对抗中央。东汉政论家崔寔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政论》,他在文章中说:今天这些州郡的地方大官,中央的诏书根本不听,诏书来了以后,一定会把它公公正正地挂在墙上以示尊重,但是根本不理睬、不执行;而地方长官的手谕,却非常重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门生、“君臣”关系,要是不重视的话,就得不到重用,就会被排斥在小圈子之外。崔寔说当时有句政治谚语,“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可见任人唯利的政治危害很大。

  历代任人唯亲、任人唯近、任人唯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数不胜数。随便翻一翻“二十四史”看看,这种现象非常多,是导致王朝社会矛盾激化、腐败乃至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贪婪奢靡。这是又一种腐败的典型表现。贪婪是对于权力的占有欲,对钱、财、物的渴望;奢靡,追求物质享受,做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耳目声色口腹之欲。不管是贪婪还是奢靡,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

  贪婪无度,奢靡腐化,必然导致无所作为,这是我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腐败的突出特征。

  骄奢淫逸历代有之。《晋书·何曾传》记载,西晋的重臣何曾“性奢豪”,生活极度奢侈。他穿的衣服、坐的车都极其华丽,皇帝请他吃饭,他嫌菜不好吃,皇帝没办法,只能让他自己从家带菜到皇宫里来。他写看公文的纸小了不行,必须要用大的、极其华丽的纸,他才肯写看。“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一天要吃一万钱,还认为没什么菜,筷子没地方下。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儿子何劭,就更奢侈了,史书说“(劭)骄奢简贵,亦有父风。衣裘服玩,新故巨积”。

  炫富之风历代有之。大家熟悉的西晋名士王恺与石崇争富比富,连皇帝都参与了。《世说新语·汰侈》里面记载了这些故事,是西晋王朝耻辱的象征。隋炀帝也是一个很爱炫富的人,他在洛阳接待外来使节,因为冬天颜色不好看,他下令把洛阳的树上都缠满了绿色的丝绸,饭店吃饭也不要钱。外来使节很不理解,说我看你们大隋王朝街上也有很多要饭的人,很多人衣服都穿不暖,你们把丝绸缠到树上干什么?官吏们哑口无言。生活在北宋时期的大史学家司马光说:“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如果士大夫请客,不准备几个月,都不敢发请帖,怕自己家的食物比不上别人。这样的炫富、奢靡之风在历史上有很多。(连载3)

上一篇:丁兆村浸润红色基因的“文化使者”
下一篇:有颜值有故事 青岛13个历史文化街区盘点(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