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
1201 2017-07-27
回顾郑老一生,他全心致力于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古迹保护,突出的贡献包括保住德胜门箭楼、促平遥古城成功申遗、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等。
“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等于最坚固的国防。”郑老在其著作《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开篇提到。“在世界文化史中,惟独‘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艺术创造中最大、最复杂、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能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多方面,也更重要。’”
一封信留住北京德胜门箭楼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北京为修建立交桥,准备拆除德胜门箭楼。正在调查全国文物破坏情况的郑孝燮先生得知这个消息,立即致信给当时中央的有关负责同志,提出迅速制止拆除德胜门的“紧急建议”。
他在信中写道:“德胜门箭楼是世界名都北京除前门外仅存的明朝箭楼,是北京城四面八方的重要‘对景’或‘借景’,应迅速组织领导、专家慎重评议,综合研究,妥善保留。”郑孝燮的建议受到重视,很快被采纳落实。
如今,德胜门箭楼依然屹立在北京二环德胜门桥畔,这里也是G6京藏高速的起点,每天有无数游客从德胜门箭楼脚下的公交站出发,前往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景区观光。
德胜门箭楼还与古代钱币博物馆合为一体,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遗产保护是天大的事”
郑老的口头禅是“文化遗产保护是天大的事”,他在各种场合都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理念。
为了使中国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全国政协委员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在1985年联名递交提案,建议中国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组织。
(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
提及参加世界遗产公约的意义,郑老说:“我们的很多遗产就会成为全人类的遗产,它的意义就更大了。”
1985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决定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从此,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大幕拉开。
据理力争 促平遥古城成功申遗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明洪武三年(1370年)所建,是我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砖砌县城城墙。
郑老在保护文物古迹、古城历史风貌研究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1983年,他会同国内专家学者在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联名提出提案,建议对条件成熟的古城应及时上报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就包括他关注已久的平遥古城。平遥古城1986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然而,平遥古城在地方一些人眼中是个负担,不能大拆大建,不能修宽马路,不能“现代化”。古城道路泥泞,经济发展滞后。
郑老注意到经济发展与古城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其1987年的文章中提到“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上应当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并认为合理发展经济和加强保护文化风貌是搞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与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
要发展好旅游业,首先要打响国内外知名度。1995年6月15日,国家文物局开会审议推荐世界遗产预备项目,但会议文件中未列入平遥古城。对此,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郑孝燮坚持要将平遥古城列入名单。
郑孝燮在向有关部门领导的信中写道,“平遥古城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汉族文化”,“形成了讲求方正、对称、中轴、主次及等级关系等的城市布局形制”。郑老的据理力争促成平遥古城最终被列入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议,大大提高了平遥在世界的知名度。
目前,平遥古城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这座古城在郑老等专家的关注下,在新世纪重新焕发巨大的魅力与活力。
促成上海入围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此前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着重于文物古迹,特别是古建筑方面。
1981年,在参考国外历史城市保护的基础上,经郑孝燮等三位专家学者提议,全国政协起草了一份专题报告,要求尽快公布一批文物古迹丰富的历史城市。这一提议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1982年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建委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制度得以正式建立。在公布的首批24座名城中,北京、承德、南京、苏州、杭州等著名古城纷纷在列。
1986年,在酝酿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时,郑老在会议上首荐上海。当时有些意见不主张把上海等近现代著名城市纳入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郑孝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要有重点地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社会性质和环境风貌,并首先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也要包括近代和现代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城市。郑孝燮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赞同和响应。
经过郑孝燮等人的努力,上海最终进入了名单。天津、武汉等同类性质、价值的城市,也纳入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郑老曾经自称是名城保护的“救火队员”,哪里有问题他就奔向哪里。其偶感小诗“坐席未暖又征尘,乐而忘忧不忘勤”正是他为古建古城保护不辞辛劳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