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机制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Admin 2019-03-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赋予其当代价值,成为政协委员们在履职和调研过程中高度关注的课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王林旭、张继、刘万鸣分别从加强汉字书写、重视牌匾文化以及强化古汉语教学等具体问题出发,提出了如何从思想认识、机制保障等方面改进现状的建议。

  无纸化趋势下不能丢掉汉字书写能力

  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文字载体,具有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深远意义。汉字不仅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在造型审美、寓意能力和情感表达方面也独树一帜,是世界各国研究和关注中国文化地位的一个焦点。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特别关注在无纸化趋势背景下我国青少年的汉字书写问题。汉字的书写体现了中国人的基本文化素养,和美育、智育都密切相关,正所谓“字如其人”。“近年来随着英语和电脑运用的不断普及,我国青少年的汉字书写和使用能力在整体上明显减退,键盘越打越快,汉字却越写越差,表现为错别字频现、字体难看和文字的不规范运用。”王林旭认为,书法训练的缺乏,还导致很多青年人对诗词、国画、古文失去或难以产生兴趣,因而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当代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为何退化?王林旭分析,直接原因包括电脑的输入日益取代识文解字的过程、电子文本的普遍应用减少了写字的训练机会、在能力培养和检验中忽视对书法水平的要求,以及汉语表达方式的异化影响了汉字的规范使用等。现代生活方式对汉字书写的冲击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相关措施就显得更为重要。王林旭为此专门提出6条建议:一是把汉字毛笔书法和钢笔书法课统一规定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和长修课;二是制定书写水平标准,为学校在书法能力的等级评价方面提供明确的参考依据;三是把学生的书法课程的成绩规定为对教师和学校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并明确书法课成绩在考核和评级中所占的比重;四是建立中文书写水平认证体系,为社会人才招聘提供一个可量化的文化素质审核标准;五是在公立学校的教师和政府公务员招聘中,规定对中文书写能力的审核要求;六是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和推动“中国人写中文”工程,加强远程教育、媒体宣传、书法竞赛,在公共场所严格限制使用不规范汉字、错误汉字和不美观题词,鼓励用优秀手书作品印刷公益广告等。

  “只要国家重视、个人自觉、措施得力、持之以恒,提高全民汉字书写能力和汉语水平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面对祖先、当代和后人,这是我们无可回避的一个历史使命。”王林旭说。

  不应忽视牌匾的文化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书法家张继关注到遍布大街小巷的“牌匾文化”,今年两会,他提出了《建议重视牌匾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提案》。牌匾既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张继认为,牌匾是将文学、书法、绘画、设计、雕刻、建筑等集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它不仅是指示标志,更是文化标志,除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外,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及文化价值。“如‘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北京站’‘中国美术馆’‘同仁堂’‘全聚德’‘张一元’等著名牌匾已成为显著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从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变革,牌匾文化中的实用功能被慢慢强化,而其中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日渐削减,并且还有不断弱化的趋势。”张继说。

  张继认为,作为牌匾形式核心内容的书法和文学,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各种门类的牌匾是一个庞大的传播民族商业文化、民族广告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张继建议,城市管理的相关机构对牌匾字体使用的管理适当放宽。除老字号及名人题写的牌匾允许使用书法字体及繁体字外,尽可能提示、建议、鼓励并同意牌匾用户本着传承和创新的理念,在美观、实用、和谐的基础上使用当代书法名家或其他高质量的书法字体(包括集字)制作牌匾。作为书法艺术形式,应允许其中存在繁体字。根据之前牌匾设置管理制度规定,可在醒目位置配设规范汉字副牌。

  “随着各类牌匾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不断回归和加强,传统的书法、文学等一定会像‘春联进万家’一样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张继说。

  将古汉语纳入艺术类研究生必修课

  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万鸣曾提出关于艺术类硕博研究生考试应加入古汉语内容的提案,建议古汉语和外国语的考试有所平衡,在考试中可以二者择其一。今年两会他重点建议,将古汉语作为必修课纳入艺术类硕博研究生的教学中,以增强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认知。

  “古汉语在我国中小学、大学有着完善的教育方案,而艺术类及其他非文学专业到了硕博阶段,对此却缺少了必要的定性要求。虽然现在个别院校继续展开古汉语教学,但仅仅作为选修课程,而外语课程的设置,从孩童阶段直到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贯穿始终。课程设置不平衡,使得外国语和古汉语教学产生严重失衡,导致了古汉语走向教学的边缘。”刘万鸣认为,加强古汉语教学有利于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中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以重视人格、提升品质贯穿于我们的文明史。开卷有益,中华民族优秀的篇章需要我们去翻阅,去感知,去领悟,更需要后人以时代的人文情怀参照古人,锤炼性情,增强爱国情操。“提高青年人的民族文化自信,使其真正认识到艺术从何而来,艺术为谁服务,深读、深研我们的传统经典,再现我们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是我们当下不容忽视的问题。”把古汉语变为研究生阶段必修课有着重要意义,“有成就的艺术家需要才情,更重要的是思想,因为思想关乎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关乎他们的自信、自尊与自强。”刘万鸣说。(朱永安)

以有效机制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上一篇:池州国际马拉松赛跻身中国马拉松“金牌赛事”榜
下一篇:悟家庭结构变迁,扬传统优秀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