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老街的双赢路:启动保护修复 文旅融合发展

Admin 2019-04-21

  原标题 打造历史文化街区 挖掘闽都文化资源 福州老街的双赢路

  东南网4月9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 文图)古风大气的牌坊、蜿蜒前行的河道、岁月悠悠的青砖古厝、满目精彩的雕梁画栋……清明小长假,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内人流如织,繁华喧嚷,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留念。这里曾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闽商精神”和“福建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经历百年沧桑后,一度破败不堪。经过多年的修缮改造,上下杭在去年9月正式开街,成为福州又一热门的历史文化景点。

  近年来,福州市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改造,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重现昔日的辉煌,今年,福州还将打造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这些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该如何“重焕生机”呢?

  洋楼变高楼 老建筑遇“新”危机

  1989年出生的福州青年薛纪天是一名老建筑迷,从小就生活在遍地老洋房的福州仓山,对老建筑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进程,他目睹了仓山许多老洋楼一幢幢消失,变成了高楼大厦。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洋国家先后在仓山烟台山一带设立领事馆、洋行、教堂、医院和学校等,此地曾云集东西欧样式、罗马式、洛可可式等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但如今被保存下来的不足五分之一。

  “老建筑构成了我童年的记忆,小时候觉得很平常,现在感觉是独特的生活体验。”薛纪天对仓山的老建筑如数家珍,他说,现在仓山只剩下了零零散散的一些老建筑,已经没有当年的历史风貌。

  薛纪天希望能留住福州的历史记忆。2011年,他建立了福州老建筑群,随后在福州人、现为华东理工大学教师的林轶南创办的公益性网站“福州老建筑百科”担任网站管理员,和大家一起,搜集、整理老建筑的照片、历史和人物资料。他们还经常到福建各处查访古建筑的生存状况。

  去年,连江县启动的玉荷西路两侧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牵涉多座明清古建筑及近现代建筑的拆除,在薛纪天和团队的呼吁和社会关注下,连江县对古建筑进行了价值认定,推进了温麻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建设。

  随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变迁,附着其上的文化也随之消失。台江茶亭原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艺街,这里有不少老字号,聚集了很多能工巧匠,还是十番音乐发源地。但随着茶亭街的改造重建,标志性古建筑茶亭被拆除,老字号们也陆续搬离,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十番音乐也开始消隐。

  “老天华”乐器行是中华老字号,过去在茶亭街王家的一座祖宅里,在当地小有名气,如今搬到了白马南路大庙新村的一间店铺里,已难寻往日风光。“茶亭拆迁后,我们只能在外面租店铺,但好地段租金太贵了,没办法经营下去。”第五代传承人王道武说,现在许多老字号都生存艰难。

  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城史最早可追溯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赋予了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荟萃了众多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目前,福州已确定和公布的历史建筑共4批654处,依法划定的历史地段19片。

  

福州老街的双赢路:启动保护修复 文旅融合发展

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内,不少建筑正在修复中。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启动保护修复 老记忆逐渐“复苏”

  来自漳州的郭素清现在在福州一家公司上班,她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周末会到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拍拍照。“我是学设计的,比较欣赏传统建筑体现出来的美感。”她说,福州遍地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朋友来福州玩都会带他们去逛一逛。

  近年来,福州开始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福州中心城区的三坊七巷,2006年启动保护修复工程,改造后焕然一新,现已成为福州旅游的窗口,每到节假日热闹非凡。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提出,应当整体保护和突出福州名城的空间格局特色与自然山水特色,全面保护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再现城市历史风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引导福州名城走上保护与复兴、特色与协调的双赢之路。

  在福州台江区上下杭,记者看到,三捷河沿岸店铺林立,有酒吧、茶座、书店、特色餐饮等,还有街头表演,游客穿梭拍照,热闹景象重现。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不少建筑搭起了脚手架,工人正在进行修复。今年春节前,鼓楼鳌峰坊、台江苍霞、晋安琯尾街、永泰登高山街区、闽清浮头街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陆续开街。

  2018年,《福州市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工作方案》出台,以“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城市特色风貌”为目标,各县(市)区要分别打造一个能够反映资源禀赋、文化特征、地域特色、文脉传承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今年福州将加快“两山两塔两街区”整体改造,推动形成八一七中轴线旅游历史文化街区规模开发和连片发展,充分挖掘闽都文化资源,指导各县(市)区打造15个特色文化街区。

  “老建筑背后承载着很多历史和故事,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福州市保护传统建筑的做法值得点赞。”在薛纪天看来,用更长的维度去看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为这个城市留存一段历史,创造的价值比新建筑更大。

  不过,薛纪天认为,福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街区改造程度不同,质量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了在春节前开街,许多历史建筑修复或重建不够严谨,细节没有做好,会误导游客。“有些只是景观改造和立面改造,工人拆除也很野蛮粗暴,造成了二次破坏。有的建筑不是原址复原,却没有做好文字说明,会让参观的人张冠李戴。”薛纪天认为,慢工出细活,政府要进行精细化管理,邀请古建筑专家、历史文化学者、当地居民等进行全方位的讨论,还要提前向原居民收集建筑的历史资料和故事。

  福建闽江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赵麟斌教授表示,历史建筑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脉与城市记忆,福州打造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有着特殊的意义,能继续提升城市的文化素养和品位,也是提振城市精气神的一个生动表现。同时,两岸同根同源,不少台胞是从福州过去的,因此有效保护明清和近代传统建筑,也有利于推动两岸间的交流和台胞回乡认祖,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做贡献。

  文旅融合发展 老街区走出新节奏

  “过去很多人说来福州旅游没东西看,实际上如果把福州的历史文化做好,还是很有看头的。”赵麟斌表示,文旅要进行有效融合,体现出综合的功能,福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通盘研究和考虑,把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点像珍珠一样串起来,规划好线路,让游客能留得下来,有效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把福州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向境外推广,特别是同根同源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

  赵麟斌说道,福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但文创产品开发一直处于落后,没有叫得响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文化产品,也缺少带得走的文创产品。他认为,政府要进行顶层设计,利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的契机,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福州历史文化人物的宣传。

  “历史文化名人是福州的一大文化遗产,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地方,但藏在深山人不知,因此要下决心,统一规划。”赵麟斌还提醒,应避免过度商业化,失去历史文化的内涵,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薛纪天也觉得,这些复古氛围浓厚的吸睛街区是很好的载体,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发挥民间的力量,设计出有当地文化元素的产品,比如包包、围巾、手机壳、行李箱挂牌、胶带纸等有设计感又实在的商品,让游客能带走。

  薛纪天还建议,历史文化街区在招商引资时,要体现出“特色”“历史”“文化”这三个关键词,除了满足当地居民和游客生活便利的商店外,主要应引进当地的特色小吃、非遗项目、老字号等本地特色文化产品,适当引入“网红”店带动流量,吸引人气。“政府部门可以牵头组织举办特色街头小吃评选,获奖的项目引进街区,通过免租金、提供宣传等方式进行培育。”

  薛纪天希望能对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态”的保存,在改造过程中,不要把原居民全都迁走,留下一些老住户,保留市井气息,“要做好旅游深度的体验,要靠老住户去讲述故事,增添人文气息”。

上一篇:老军人许卓亮回村建“家史馆”寄情怀
下一篇:陈建华到越秀区六榕街接待代表和社区群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