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文传媒]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点睛”影视创作

Admin 2020-05-09

  无论是仁、义、礼、智、信的“大义”,还是一服一器一茶一艺的细节,在诸多影视作品中,传统文化元素都俯首可拾。同时,影视作品也与传统文化互相借力,彼此增色。

  作者:钟园园

  瘦金体、飞白体,字如其人,可以视作呈现宋徽宗、宋仁宗性情的载体;有“民间焰火之最”之称的打铁花,既能成为旅游时的拍照打卡项目,也能为游人如织的上元灯会烘托热闹气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深挖传统文化这片肥美土壤,在借其深厚养分为剧作支撑内里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得以绽放时代华彩。

  在影视中“洞见”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物质与非物质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深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取之不竭的资源宝库。

  在影视作品中,就常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化表达。近期播出的电视剧《清平乐》,上至帝王下至臣子的行事作风,处处浸润着儒家风骨。用“仁”作为庙号的皇帝自不必说;路见不平伸张正义的少年韩琦,高喊着“我若金榜题名做了朝臣,不敢说建功立业,却定不欺上瞒下”,是“忠”;苏舜钦少时钦慕夏竦文采,为官后却看不起他谄媚权相的作派,是“直”。

  儒家文化在早前的古装剧《琅琊榜》中同样有所体现。主人公梅长苏背负血海深仇,致力于让沉冤得到昭雪的他却从不伤及无辜,身上彰显了“智”“仁”与“信”“义”;主角之外,景睿、霓凰、蔺晨、言侯等人也无不散发着道义的光辉。

  除了精神层面的展现,优秀传统文化注脚还隐藏在影视剧的“衣食住行”间。

  2019年暑假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穿锦缺胯袍,李必穿法袍、戴莲花冠子午簪,许鹤子的舞姬服装考据于陕西省博物馆馆藏陶俑;此前播出的《如懿传》等也对清朝满族穿着的礼服、吉服、常服进行了还原和艺术加工。《鹤唳华亭》服装造型也十分考究,极大程度还原了传统服饰的风采,成为了当时网友热议的焦点。

  与“食”相关,茶文化也在近年来屡屡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点茶法在宋代最为盛行,《鹤唳华亭》多次给予点茶技法特写镜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盛家三姐妹也跟随孔嬷嬷学习点茶。此外,《长安十二时辰》中“煎茶”画面也透露着唐朝饮茶文化的盛行,“吃茶”方式的讲究。

  在有关“住”的布景上,《长安十二时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两部作品均对正月十五上元灯节进行了影视化呈现,除了一览古人在元宵佳节游赏灯会的玩乐项目之外,跟随张小敬、盛明兰的视角,唐、宋两代的坊市楼宇有了具象化的呈现。同时,两部剧对造纸、插花、篆香、打马球等传统文化、竞技娱乐,都被融入剧中。

  此外,包括京剧、昆曲、评书等也多成为剧作的点睛之笔。《新世界(行情600628,诊股)》《都挺好》也都出现了中国戏剧的声和影,着眼于京剧艺术的《鬓边不是海棠红》讲述了民国年间的梨园众生百态,商细蕊的唱念做打下足了功夫,观众也窥见京剧艺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固本创新。

  无论是仁、义、礼、智、信处世之道,还是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爱国敬业的美好品德;是元宵端午的安康祝福、寒食清明追思故人的缅怀,还是杨柳长亭的不舍、老骥伏枥的豪迈,在诸多影视作品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都俯首可拾。

  影视与传统文化的互相借力

  作为民族瑰宝,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停留在印刷的白纸黑字,成为与现代社会越发脱离的书面符号,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就难以延续。借助影视作品传播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不再“沉睡”,让影视作品不再单薄,二者牵手,能达到彼此增色的效果。

  一方面,影视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饭受传统文化滋养,能显现作品的厚度。《三国演义》(1994年)对诸多古典舞的演绎,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集剑、酒、舞三种文化于一体,周瑜醉后舞剑高歌《丈夫歌》,突出其卓然的风神气质;曹植等三人闲谈之间作的鹤舞,直接反应出彼时君子的风雅风姿风流,和文人对鹤步行规矩、修身洁行等品格的推崇;和着吴语的踏歌舞《子夜四时歌》,反映出三国时期吴蜀婚嫁迎送的仪式。

  目光拉回到眼前,“大秦帝国系列”已播出的三部电视剧作品《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里,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的“龙袍”,既非黄色,也没有以龙图腾做纹样。追溯至千年之前,秦君尚水,阴阳五行中,水德与黑色对应,故而从春秋战国至二世之秦,秦人都有浓厚的“黑色情结”。嬴稷、嬴驷身上的一件衣服,让观众既触碰秦朝的风俗文化,也让百家争鸣时期阴阳家这一传统文化的特殊流派蕴藉其中。

  另一方面,借助影视语言“编码”后的鲜活表达,传统文化被观众解读和理解,得到更广的传承。与现代不同,古代平常人之间,称字而非名;唐时,父亲称“阿爷”,男儿称“某郎”,及至对有宋一代,对天子的称呼从“圣人”变成了“官家”。除了“爹”“娘”之外,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各类称呼被摆到观众眼前,由演员向观众“演示”其正确用法。

  剧中角色敷粉施朱,观众也借影视剧中的各类“国风妆容”了解千百年前丰富多彩的女性生活,《长安十二时辰》檀棋、严羽幻的花钿面靥、《清平乐》珍珠妆和三白妆都从壁画和文字资料“走”近现实,尤其被年轻观众研究并争相模仿。

  影视行业乃至观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既是剧作精湛精良的体现之一,也是国人对文化发自内心的自信与弘扬。在影视作品身上打下传统文化的烙印,借影视作品之手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作用。

上一篇:2020考研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调剂信息
下一篇:博物馆智慧时代 数据资源转化为云端文化“新供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