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 福地合肥

Admin 2016-05-18

原标题:福地合肥

一座城的魅力,地理意义上的风景重要,人物更为重要,尤其是那些精彩的历史文化人物。城池可毁,但是那些与城池有关联的历史人物,谁能毁得了呢?一座城、一群人,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

得天独厚,合肥便是这样一座魅力四射的历史文化古城。

西周,置古庐子国,因此合肥又别称“庐州”。春秋战国时期,合肥属楚。楚灭,秦属九江郡。汉置合肥侯国。《汉书·地理志》说:“夏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通鉴地理通释》说:“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淮右咽喉,江南唇齿。”足见合肥历史的悠久、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鱼米之乡的富足。如今,合肥将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揽入怀中,可谓风光无限;合肥还是包拯包青天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的家乡。

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合肥,包公文化名震寰宇,妇孺皆知,影响深远,同时,还交织着司马迁笔下的“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的商贸文化、金戈铁马的三国文化、尚武图强的淮军文化……众多的历史文化共融合肥,相互激荡,生生不息,造就了合肥既具有北方的豪放、粗犷和刚烈,也具有南方的妩媚、细致和柔情。

2011年8月,合肥行政区划重新调整,区域面积增至1.14万平方公里,人口增至750万。依托历史文化,合肥开始了大湖名城的辉煌创建。

说到合肥,包拯是一座丰碑。

漫步合肥大街小巷,包公文化温馨拂面。包河、包公祠、廉泉井、孝肃桥等历史景观,已经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是多年前的廉泉啤酒,早已不见了踪影。

妇孺皆知包公的黑脸形象。其实,根据包公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珍藏的包拯生前画像,包公是白面长髯、眉目疏朗。清人孙辅臣有诗:“肖像满天下,讹传叹失真。刚方不在貌,冠玉自惊人。”黑脸包公已经成为人民心中的“艺术的真实”。

“黑脸”,廉者,何尝不是大无畏的勇气所在?

廉者之勇,尤为人敬!

小时候,我一度认为舞台上演绎的包公故事都是真人真事,稍大,待看到戏中那些过于机巧和精彩的情节之后,不禁心生疑窦。

真实的包公究竟是什么样子?

据史料载,包公29岁考中进士甲科,因父母年事已高,辞官侍亲,“十年亡宦”,直至39岁才正式步入仕途。一生仕宦26年,经历宋真宗、宋仁宗两朝,累官至枢密副使,赠官礼部尚书。

包公为官清廉俭朴。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包公赴任天长(今安徽滁州)知县,即赋诗《书郡斋壁》以明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成为包公一生的座右铭。

三年后,包公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留下一段掷砚处出现一座小岛绿洲——“砚洲”的故事。这或许是一个传说,但包公的清廉,可见一斑。

皇祐五年(1053年),包公调任庐州(今安徽合肥)知州。一些不明大义的亲友倚仗包公,横行霸道。包公有位堂舅,飞扬跋扈,胡作非为,欺凌百姓。受害百姓只得向包公申冤。包公将堂舅传到公堂,公开审讯,不留情面,依照律例杖责堂舅。从此,包公的亲戚故旧都安分守己,不敢仗势胡来。

包公权知开封府时,不徇私情,秉公办事,百姓称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公为官多年,位尊名显,但依旧节俭如初,衣服、器用、饮食,和布衣时一样。欧阳修赞扬他“清节美行,著自贫贱”。

包公不用赃吏。在《乞不用赃吏疏》一文中,包公这样写道:“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认为清官廉吏是民众的表率,而贪官污吏则是民众的盗贼,主张用人要选择忠直君子,绝不能任用奸邪小人。

包公立下的家训,对后人触动颇大:“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后人诗赞:“煌煌家训垂千古,寄予儿孙细思量。”死后不准葬入祖坟,在时人心目中,算是一个莫大的惩罚吧!

包公勤于公务,尽职尽责,夙夜匪懈,最终病逝于枢密副使任上。

包河,如一条美丽的玉带,环抱合肥的老城区。夏秋季节,包河里荷叶满园,荷花飘香,当地人说,包河里的藕没有丝,因为包公清正廉明而无私……

包河岸边,是包公祠,祠的东侧,有一口井,包公生前所挖。明朝年间,人们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留存至今。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撰写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记》,写道:“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开汲饮,忽头痛,复堙如故。是说也,余窃疑。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目而笑谓诸曰: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

这是百姓心声和愿望的真实反映吧?!

不难想象,有关包公事迹的说唱与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宋代的经济、文化繁荣,城市中聚集着大批达官、军士、商人和手工业者,说唱艺人将野史或民间传说编为话本,在娱乐场所勾栏瓦舍中说唱表演,“公案”是说唱艺人颇为青睐的话题,包公事迹也因此广为流传。

元朝贵族权豪统治方式落后,无视法律,草菅人命,冤案数量极多,百姓呼唤清官雪冤做主,主持正义,包拯公案戏应运而生。这些戏中塑造的包公富有谋略、公正执法,至此,包公刚正、睿智的清官形象基本定型。

明朝万历年后,政治统治日益败坏,但是商业经济却在发展,各类题材小说空前繁荣,此时问世的包公公案小说流传甚广。包公事迹是清代公案戏、公案小说的主角。清代著名艺人石玉昆的说书风格独特,,吸引了众多听众,有人将他说唱的包公案笔录下来,略去场次,加工为散文章回体,题作《龙图耳录》,后又依此改编为《三侠五义》,深受百姓的喜爱,包公的事迹因此流传更广。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包公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铁铸符号,入血液、融灵魂。

出合肥城,往西,行驶40多公里到达肥西县官亭镇,然后左转南行,便进入秀丽的大潜山区。大潜山岗峦起伏、草茂林深,和邻近的紫蓬山、周公山委蛇蜿蜒,同为江淮分水岭。这里是大别山余脉。

晚清爱国将领刘铭传的故居就藏在大潜山井王村的刘老圩。

刘老圩子占地面积近百亩,四周筑有内外两道深深的壕沟,围墙用石头砌成,其上共建有五座碉堡。故居的外壕东南、东北角各建有一座大吊桥(现已改建为石桥),各桥分别有两层门楼七间,旧时住有兵勇保护圩子。

刘铭传,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排行第六,儿时患过天花,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刘铭传11岁时,父亲病死,哥哥们分家出去,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刘铭传性情豪爽,尚武,靠贩盐为生。18岁那年,其母受一个横行乡里的土豪勒索欺侮,被踢倒在地。刘铭传听说后,极为愤怒,狂追几里,截住理论。那土豪手持钢刀,言语相迫,根本没把刘铭传放在眼里。刘铭传盛怒之下,一刀将其劈下马背。此后,刘铭传带领一帮青年筑圩办团练,以求自保。后来,刘铭传率部组成“铭字营”加入淮军,为淮军成军最早、发展最快的主力营伍。因为战功显赫,智勇过人,刘铭传28岁即以战功晋升为直隶提督。

“自从家破苦奔波,懒向人间唤奈何。名士无妨茅屋小,英雄总是布衣多。为嫌仕宦无肝胆,不惯逢迎受折磨。饥有糗粮寒有帛,草庐安卧且高歌。”这是刘铭传1870年从陕西前线退休回乡后,所作的一首《述怀》诗,可以看作是他前半生家世和经历的真情写照。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奉诏起复,以巡抚督办台湾军务,指挥台湾保卫战,先后取得淡水、基隆大捷。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出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在台湾,刘铭传呕心沥血六载,开矿山、修铁路、办学堂,兴邮政电信,扶植工商,团结原住民,打击腐败,大刀阔斧进行开发和建设,创下了六个中国第一:第一条运营铁路、第一张查田丈单、第一条海底电缆、第一个邮政总局、第一个驻外招商局、第一份外商合同。

刘铭传是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的先驱者,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的美誉。

此后,刘铭传遭到朝廷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在忧病交加中,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马关条约》签订后,刘铭传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创置的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忧思郁结,一病不起。1896年1月12日,刘铭传口吐鲜血,在家乡病逝。据说,刘铭传死前还面朝东方高呼:“苍天啊,还我的台湾!”

1995年冬,刘铭传逝世100周年,海峡两岸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纪念活动。

在刘铭传逝世后的115年中,其遗骨曾经六次搬迁,一直没能正式安葬。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在其家乡安葬,海峡两岸上千名专家、社会贤达及刘氏嫡系后裔、刘氏族人等来宾参加了安葬及公祭仪式。

落叶归根,魂归故里,英魂终得安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谓水土,指的就是文化吧?

人以文传、地以人传。

南宋布衣词人姜夔,为合肥留下20多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被陈独秀誉为“三百年中第一人”的大学者刘文典,不畏权贵、不媚世俗,为保护学生顶撞蒋介石被关押。鲁迅的《二心集》中提到此事:“安徽大学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主席而关了许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刘文典曾这样回绝日本人的说客:“气节不可污,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在日本战败投降签字的画面中,跛行的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签字。重光葵的那条腿,就是在上海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侠客”的合肥人王亚樵炸断的。当年,蒋介石只要听到“王亚樵”这三个字,必会下意识地看一眼门窗是否关严。

……

1978年9月15日夜晚,肥西县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事件:山南区柿树岗公社黄花大队23名党员集体讨论,决定实行包产到户。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首肯。其壮举,在时间上比凤阳小岗村还要早。

在合肥,可以静观巢湖的日出日落,作渔舟唱晚、孤帆远影的诗篇,可以去逍遥津感受三国大战的历史硝烟,可以去包公祠参拜包公,可以去淮河路上的“李府”作客,还可以去杨振宁先生的老家三河古镇走千年石板路……

合肥这方水土呵……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篇:闲步南城 看沉淀的历史文化如何装进绿景内
下一篇:重温百年历史 全国首家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在沪开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