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外表恐怖的“恶魔鱼”(图)(2)
3044 2016-04-27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象征,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褒奖。
早在1986年,商丘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归德府城墙又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商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的充分认可,增强了商丘人的文化自信,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商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200处,文物系统收藏各类珍贵文物达数万件。这些文物不仅价值高,而且特点鲜明,富有吸引力。
为了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金字招牌,商丘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围绕古都城做文章,打造 “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这一文化旅游品牌,使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在商丘得到完美展现。
立足文物保护 打造文化品牌
青砖黛瓦,红筑飞檐,古韵古味……走进商丘古城一公里精品旅游线路,浓郁的古风气息扑面而来。
近年来,商丘古都城保护和利用工作,一直是萦绕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心头的一件极具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发展意义的大事,更是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重大工程。自市委、市政府成立新的古城修复性保护与展示工作指挥部以来,相关单位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各项工作蓬勃开展、成效显著,商丘古都城景区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以说,商丘古都城修复性保护和利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系列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商丘传承五千年不间断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要通过深入发掘和研究古都城历史文化,使每一个来到古都城的人都能感受到商丘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渊源和缩影。
商丘古都城修复性保护和利用凝聚着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心血,也承载着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的期盼。去年10月,省委书记谢伏瞻在商丘调研时强调,对商丘古城,要以历史的责任感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真正把商丘古城打造成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亮点。今年5月,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在商丘古城调研指导工作时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古都城保护和利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打造宜居宜业幸福满意之城。
商丘古城的修复性保护与展示是全市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全市乃至全省人民高度关注。自2016年以来,古城修复性保护建设换挡提速,全力推进。睢阳区牢固树立“文化旅游强区”理念,着眼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全域化构筑以商丘古城为核心的大文化、大旅游格局,擦亮“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文化旅游品牌,叫响“一城阅尽五千年”旅游口号。经过科学论证和研讨,制订出《商丘古城三年行动计划》,响亮地提出“2019年国庆节,将商丘古城打造成世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当前,虽然正值酷暑,但是商丘古城修复性保护工程仍在加班加点、有条不紊地推进,归德府南墙西段和东墙北段基础砖砌体已经完成,城湖清淤扩容工程、中山南北大街商业街区建设、一公里旅游线路和美人胡同业态植入、十八华里城郭和环城湖一级园路等工程正在按计划强力推进,房屋征收、安置房建设、融资筹资均在稳步实施。
7月26日,记者在商丘古城东城湖清淤扩容工程现场看到,多台挖掘机正在进行现场作业。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打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华夏历史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争取早日将商丘古城打造成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古都城之一,为河南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已经成为商丘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唤起古城记忆 推进全域旅游
古城墙,三陵台,清凉寺,壮悔堂……
行走在商丘城,各种文化遗存如珍珠般散落,诉说着沧桑,承载着历史,唤起人们对这座古城的记忆。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在华夏文明史的宏大叙事中,这句话耳熟能详。商丘古都城有幸,见证了华夏文明开启的那个时代,并从此五千年文脉不断。商丘5000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在浩瀚的历史华章中写下满卷烟霞与灿烂。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文化旅游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省委、省政府也对文化旅游工作多次作出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这为商丘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历史遗存的典型代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商丘没有中断过,其间孕育了火文化、商文化、汉梁文化、木兰文化、圣人文化、姓氏文化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每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或历史传说。《汉书·地理志》就曾记载:“其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这些文化中的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使商丘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同时,在商丘古都城范围内,从传说中的帝喾都亳,到有文献记载的商汤都南亳,到考古发现的宋国故城,再到北宋应天府(南京)城和现存的明清归德府城,与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共始终。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三次来到商丘考察,称“商丘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不间断的城市”,素有“中国古城池建城史天然博物馆”之美誉。中国古都学会在《2015年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关于推进商丘市古都文化研究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商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
商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丘文化事业发展,今年4月6日,市委书记王战营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我市文化旅游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听取以文化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汇报。在到三陵台、清凉寺、木兰祠、伊尹墓、隋唐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宋国故城遗址、燧皇陵等处,王战营一行边走边看,边听取汇报,详细了解我市文化旅游资源状况、空间布局、建设管理和发展情况,强调“这些遗迹遗存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体现商丘文化厚重感和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
今年第一季度,我市文化旅游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加强了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市场运作,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底蕴,讲好历史故事,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高地,扩大商丘文化和旅游影响力,推动商丘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为全年的文化旅游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6月,为全面展示商丘旅游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持续叫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商丘高地,吸引公众对塑造商丘城市形象的关注,我市推出“商丘十景”评选,这将带动全域文化旅游业的跨越发展,进一步扩大商丘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商丘发展软实力。
保护历史遗存 传承华夏文化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
今年5月11日,市委中心组举行2017年第二次集体学习(扩大)报告会,市委书记王战营作题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报告,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高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大旗,以旅游为载体,以古都城建设为重点,全力保护展示商丘华夏历史文明遗迹,进一步传承好、传播好、弘扬好华夏历史文化;要围绕打响“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旅游品牌,启动开展系列活动,将商丘古城建设成为中国古都城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研学特色旅游目的地和豫鲁苏皖周边游重点目的地;要根据历史遗存遗迹讲好商丘故事,用生动的历史故事丰富历史遗迹遗存的文化内涵;要进一步完善商丘以文化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发展枢纽经济,做好商丘文化旅游整体规划的顶层设计,并分批次对重点遗存遗迹进行保护性修复,实现商丘文化旅游的整体提升;要注重系统性、全面性,以商丘古都城建设为重点,整合各县(市、区)文化旅游资源,统筹推进以文化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全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商丘高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量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厚度,更考量着这座城市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态度。历史文化街区是名城保护的难点,目前,睢阳区正在依法依规保护,依据《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以及《商丘古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在保护展示的基础上修复,防止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进行大拆大建,高标准实施归德府城墙、古城湖修复、十八里城郭生态走廊以及城隍庙、府衙、文庙、93条历史街巷、“八大家七大户”等历史文物、遗存遗迹和街巷肌理的修复保护,更好地展现古都风貌,承载和展现商丘五千年不断代的历史文明。
大运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大运河申遗,商丘不可或缺。2013年5月,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该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市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即隋唐大运河商丘码头遗址,位于在商丘市睢阳区商柘公路与105国道之间,北岸占地约24.5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16.8万平方米。这是中国大运河考古首次也是唯一发现的城市河岸,堪比北宋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场景。
申遗成功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如何更好的保护展示。今年6月底,商丘大运河世界遗产公园开工建设,这对于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打造华夏历史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据了解,商丘市政府已经编写了保护规划,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专家做缜密设计,准备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接下来商丘运河遗址工作,重点在完成保护范围内的考古普探与重点挖掘和完成综合整治,初步建成有效的保护和全面展示的码头考古遗址公园。
人世沧桑,岁月绵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商丘没有中断过,孕育了火文化、商文化、汉梁文化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和众多的文物遗迹,这些都是我们这座城市所特有的珍贵资源和宝贵财富。今天,作为商丘的人民,我们理应倍加珍惜,并承担保护与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之责任,弘扬传承先辈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和高尚精神,围绕古都城做文章,把华夏文明史的深刻内涵、核心理念、历史精髓、传统文化阐释好,把中华文明史持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