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成语文化主题乐园“方特国色春秋”邯郸开业
3375 2019-08-03
尹湛纳希故居效果图。(资料片)
《一层楼》《泣红亭》手迹。
三府村尹湛纳希像。
建设中的尹湛纳希故居。
尹湛纳希创作的《梅雀图》(摹本)(资料片)
本报记者 商 越
核心提示
北票市下府经济开发区三府村,是成吉思汗第28代孙、清末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尹湛纳希的故乡。如今在村庄的青山绿水边,一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尹湛纳希故居——“忠信府”,正在紧张复建中,预计今年底竣工,明年对外开放。
作为蒙古族现实主义小说鼻祖,尹湛纳希创作了《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等文学作品,被誉为蒙古族“曹雪芹”。这些文学成果不仅属于蒙古民族,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复建尹湛纳希故居,挖掘和整理尹湛纳希的文学遗产,意在打造尹湛纳希历史文化品牌,更好地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并借助尹湛纳希在中国、蒙古国两国间的较高知名度,增进中蒙间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加快辽宁融入“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步伐。
复建故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尹湛纳希的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
北票市博物馆二楼,是尹湛纳希纪念馆,这里记载着这位清末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的生平经历,还展示着尹湛纳希创作的《红云泪》等长篇小说的蒙文手稿。
尹湛纳希纪念馆副馆长白梅向记者介绍,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尹湛纳希开创了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作传统,对后来蒙古族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尹湛纳希不仅是辽宁的骄傲、中国人民的自豪,更是世界文化名人。因此,在他的家乡修建故居,开辟一个专门场所承载这段历史和文化,将其价值呈现给后人,是有特殊意义的。
据了解,尹湛纳希纪念馆最初成立于1986年10月,首次以展览形式建在北票市惠宁寺(旧址)的七间殿内。1996年7月迁址于北票市人民公园西山侧,2012年10月又迁址于北票市博物馆。一直以来,尹湛纳希纪念馆所在地都是和文物管理所、博物馆合署办公,没有一处独立处所。为了纪念出生于北票市的这位蒙古族伟大的文学家, 2016年5月,北票市政府再次投资1000万元,在尹湛纳希的出生地——下府经济开发区三府村复建尹湛纳希故居。
在三府村尹湛纳希墓不远处,记者看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尹湛纳希故居。
白梅告诉记者,尹湛纳希的家族宅邸忠信府,在1891年爆发的反对外国教会的金丹道事件中被焚毁,尹湛纳希携家小避居锦州药王庙,次年2月于忧愤中病故,终年55岁。有关部门根据走访尹湛纳希的后代和曾在忠信府当过杂工的亲历者,及对旧址、遗物、碑记等实地实物考证,发现尹湛纳希撰写的小说《一层楼》中描述的“忠信府”,除对有些景致略有夸张描写外,其建筑物的位置、规模、布局、特色以及院落景致,基本是纪实性的。因此复建工程以小说为参照,目前建筑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今年年底竣工,待内部设计装修、陈列布展后,现有尹湛纳希纪念馆将迁入尹湛纳希故居。
纪念馆已有文物展品400余件,还将面向社会进行文物征集,预计达到展品1100件,来充实尹湛纳希故居(纪念馆)。
朝阳市尹湛纳希研究会名誉会长赖炳文,曾任尹湛纳希故乡——北票市下府蒙古族乡乡长、党委书记,并著有《尹湛纳希传》《尹湛纳希与蒙古族文学》等书。赖炳文认为,尹湛纳希是蒙古族传统文学的继承者,在继承蒙古族早期文学的基础上,他开创了蒙古族长篇小说的先河,成为蒙古族现实主义小说之鼻祖。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性,是蒙古民族文学中的珍品。
尹湛纳希1837年出生在三府村一位文武双全的爱国军官家里,家族世袭四等台吉。在父亲和几位兄长的教导与影响下,尹湛纳希幼年便在私塾学会了蒙、汉、藏、满文和梵文,从小就开始了诗歌创作,还长于琴棋书画、骑马射箭,先后创作了《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青史演义》和大量的诗歌散文达200多万字,另外,他还善于绘画,创作的《梅雀图》保存至今。
“尹湛纳希对蒙古族文学的主要贡献,首先在于他对蒙古族文学的继承和发展。”赖炳文说,他创作的蒙古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在故事结构和叙述上,引入了《蒙古秘史》中的奇闻轶事、歌谣传说,同时还大量采用民间故事、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谜语、格言、成语等蒙古族民间文学的各种形式,使小说富有民间文学所特有的通俗易懂、活泼幽默的语言风格。
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复建尹湛纳希故居、挖掘和整理尹湛纳希的文学遗产,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尹湛纳希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地位,对于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尹湛纳希历史遗迹,架起中蒙文化交流的桥梁
尹湛纳希的家乡在清代为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正处于漠南与漠北的中心地带,南方的茶叶丝绸等日用品和北方的皮毛等畜产品在这里交易,经济的繁荣、市场的贸易带动了文化的交流。随着汉族人口的增加,汉文化随之涌入,《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相继传入这一地区,学汉语、办学堂、翻译汉族文学作品,一时成为这里蒙古族进步青年的时尚和潮流。
土默特右旗蒙汉民族融合交流的文化氛围,给予尹湛纳希深深的影响。尹湛纳希另一个突出贡献,表现在吸收汉族文化精华、促进蒙汉文化交流。他致力于语言文字研究,曾将儒家经典《中庸》和长篇小说《红楼梦》的部分章节翻译成蒙文。在赖炳文看来,尹湛纳希创作的长篇小说《一层楼》和《泣红亭》,从思想内容到人物形象塑造、创作方法,都深受汉族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的启发,塑造了璞玉、卢梅等热爱汉族文化、广泛接触汉族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蒙古贵族青年形象,而他创作的蒙古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受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让蒙古人了解自己的历史”是尹湛纳希续写父亲未完成的巨著《青史演义》的直接动力。赖炳文认为,在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主要人物刻画上,《青史演义》有许多借鉴《三国演义》之处,但是他没有做简单的模仿,而是忠实于历史题材,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塑造。相比于刘备,成吉思汗更具有勇敢、强悍、粗狂、坦诚等草原英雄的阳刚气质,这种差异是现实生活中蒙汉两个民族心理和性格差异的艺术反映。
尹湛纳希不但在写作中积极吸收汉族文学中的思想营养和创作经验,而且在作品中塑造出一批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尹湛纳希的文学作品不仅使蒙古族群众对汉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汉民族对蒙古族的文学艺术、风土人情有了全面认识,对蒙汉文化的交流、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融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冬梅介绍,尹湛纳希在蒙古国和我国蒙古族群众中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他和成吉思汗在蒙古国民间被视为文武圣人,其作品《青史演义》还被蒙古国视为经典,是蒙古国目前仍在使用的历史教材。
被蒙古国人视为圣地的尹湛纳希家庙(惠宁寺)、墓地均在北票市。刘冬梅说,复建尹湛纳希故居,不仅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也能够架起中蒙文化交流的桥梁,加强两国间的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经贸合作,辽宁可以发挥天然的地理优势。
刘冬梅建议,对惠宁寺、尹湛纳希纪念馆、尹湛纳希陵园等进行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尽快建成功能完善的尹湛纳希文化旅游产业园,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使其成为具有极高蒙古族文化内涵的国际文化交流、旅游胜地。
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打造尹湛纳希历史文化品牌
尹湛纳希研究已成为世界蒙古学领域里的国际性课题,在蒙古国、俄罗斯、德国、美国、法国、匈牙利、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有学者研究尹湛纳希,形成了“尹湛纳希研究流派”。
尹湛纳希值得研究的领域非常广阔,以尹湛纳希为代表的“漠南五宝”作家群体亦具有研究价值。尹湛纳希出身于蒙古贵族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旺钦巴勒、长兄古拉兰萨、五哥贡纳楚克、六哥嵩威丹忠都有较高的蒙汉文化修养,擅长诗文,才华横溢,并互相激励,创作了大量的蒙汉语文学作品,为蒙古族文学发展和蒙汉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且都具有正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因此父子五人被誉为“漠南五宝”。
尹湛纳希的父亲旺钦巴勒,是土默特右旗管理军事的协理台吉(相当于二品武官),在鸦片战争时期,曾奉命率本旗蒙古骑兵与英军作战,因在沿海地方消灭一股英国侵略军而受到朝廷嘉奖。旺钦巴勒既是武将也是诗人、文学家和收藏家。他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文化教育,大量购置书籍,在忠信府内建有楚宝堂、学古斋、东坡斋3个藏书楼,并在府内办学堂,讲授成吉思汗的传奇故事和祖训,聘请汉族秀才教授家族子弟汉语知识。因此才造就了尹湛纳希这位蒙古族文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蒙汉文化交流的先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人。
当下,辽宁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全面开放,刘冬梅建议,在文化“走出去”中,辽宁应首先融入“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率先抓好文化“一带一路”建设,借助文化名人尹湛纳希在中蒙两国间具有的较高知名度,加快打造尹湛纳希历史文化品牌。
目前,以辽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学者为主的研究人员,已经整理出版了尹湛纳希的重要著作,并对尹湛纳希的生平、文学成就、哲学思想等进行了研究。但文化品牌打造相对滞后,有关研究缺乏规划,尚未形成合力。
刘冬梅认为,应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打造尹湛纳希历史文化品牌。如组织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纪念场馆等资源,建立专门研究基地,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多角度全方位对尹湛纳希的家世、创作思想、作品,以及忠信府、惠宁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系统研究;可建立持续举办中蒙两国尹湛纳希国际研讨会的长效保障机制,为中蒙两国搭建文化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大对该品牌研究的支持力度,可设立专项课题,配备专项资金,将尹湛纳希的主要作品重新校订出版,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予以推介。
重建尹湛纳希故居,是打造尹湛纳希历史文化品牌的重要一环,预计经过精心建设布展,明年能对外开放。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着力打造尹湛纳希历史文化品牌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未来我省将进一步做好尹湛纳希家庙及墓地和纪念馆的修缮、保护工作,不断提升相关文旅资源的影响力、吸引力。
本文照片除资料片外由本报记者商越摄
资料片由尹湛纳希纪念馆提供
文艺 微评
WEIPING
编者按: 近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持续增长,演出市场消费群体趋于年轻化,90后人群占60%以上。在辽宁,小剧场演出也非常活跃,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参与度很高。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听听评论家们怎么说。
小剧场戏剧之“以小见大”
刘 巍
如果从1982年算起,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的历史也不过只有30余年的时间。它的年轻成就了它的先锋与实验的性质,使它对纯艺术的追求与对人内心世界的探究成为可能。
可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交流功能,曲高和寡的演出终归不符合生存法则,更遑论发展?所以几十年间,小剧场戏剧的创作策略和演出模式也在调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商业化的生存法则、大众化的审美期待。这门年轻的艺术在不断变化的创作、演出、传播场域中经历了从小众向市场、消费的转变。
问题是,如何在更大化地获取观众、赢得票房的同时葆有小剧场戏剧的精神追求与形式实验?毕竟,小剧场之“小”使其与生俱来就是“小众”的艺术,如果一味迎合消费,它就没有辨识度了。这就将小剧场的主创人员置放在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之中,需要突围。近年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分手大师》《驴得水》等小剧场戏剧都显示出不俗的艺术品位,也获得了极佳的票房成绩。刚刚落幕的第二届1905国际当代戏剧节中,有10部邀请剧目和4部本土原创青年作品共同走上舞台,观众超过7300人次,虽然并不多,但足以显出小剧场戏剧的魅力。毕竟,现场感、互动性和代入情结让观众更容易在“小”的空间中寻找到共鸣。
可见,先锋与大众、文艺与市场、整体性与形而上是可以并行不悖的。观众要的不过是一个好故事、一份感动、一次让人流连忘返的心灵之旅。
小剧场:为青年文化生活增添色彩
刘艳妮
一面是辽宁省第七届大学生戏剧节,一面是沈阳市第二届1905国际当代戏剧节,这个秋天,紧锣密鼓的戏剧活动让喜爱戏剧的辽宁青年过足了戏瘾,小剧场在辽沈大地也逐渐找到适宜的文化土壤,为青年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浓郁色彩。
与大剧院演出的“高门槛”“高格调”形成有益互补的是,小剧场演出的形式更活泼,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拉近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为越来越多的青年所关注。虽然小剧场也遭到格调不高、娱乐大众的质疑,但它使得戏剧文化表现与体验更多元,为传统戏剧培养创作、表演、观剧的生力军,是在青年群体中传承与发扬戏剧文化的有益探索。正如抖音短视频发起的“谁说戏曲不抖音”活动受到许多青年用户的青睐,让戏曲文化火了起来,当代青年正逐渐以他们接受的、喜爱的方式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中来。
小剧场为青年戏剧人提供了实践展示空间,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以往高校戏剧社团的剧目表演,多限于校园活动,很少有面向社会展演的机会,小剧场为戏剧新人提供了表达自我和价值认定的平台。小剧场里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也让更多潜在的喜爱戏剧的青年观众,通过“动态”的现场表演近距离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或捧腹大笑,或潸然泪下,透过人物创作谈、剧本朗读会等活动体味戏剧创作背后的故事,不失为另一种触动身心的文化生活方式。
让戏剧文化融入生活,用艺术的力量去感染青年观众,方兴未艾的辽沈小剧场必将值得期待。
文艺微评投稿邮箱
lnrbbff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