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记忆法
2936 2016-01-28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科学认识和把握与世界深度融合之中的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同样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加以审视。
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看
弱国无外交。历史无情地证明,相应的国家实力始终是国际交往的“硬道理”。昔日,汉唐雄风威震宇内,是和当时的“盛世”直接关联的。蒙元帝国横跨亚欧大陆,深刻改变了世界版图和历史走向,是和它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以及组织体系相联系的。大明王朝尽管内部积弊丛生,但直到中后期其经济实力依然独步世界前列(拥有当时世界白银总量的2/3)。直到满清时期,统治阶级面对蓬勃而来的西方工业革命浪潮固步自封,不思革新图变,终于难免“落日的辉煌”,陷入“落后就要挨打”、以至“开除球籍”的绝境。
今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力倡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其实就是百年来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矢志追求的根本目标。这其中,“国家富强”是基础、前提和根本,它为民族独立以及全体人民的各项基本权益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制度和价值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其中,“强起来”,是指包括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到对外交往等方方面面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跃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曾经辉煌的中国在走向世界、重返全球舞台中央的壮阔进程中,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描绘出了壮美的图画。这其中彰显的不仅是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不断增强的军事力量、屡屡弯道超车的高新科技、无与伦比的进出口能力、深广的消费市场等“硬实力”,而且更有依托这些“硬实力”、承载和体现中国气度、中国风格和中国价值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故事等“软实力”。也就是说,鸦片战争以来,满怀历史悲情的中华民族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立足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积淀,秉持刚健有为、吸纳包容的开放进取姿态,亿万中国人民沿着符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不仅在物质文明上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已经并且必将在精神文明上迎来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在批判性继承资本主义一切优秀精神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缔造出更加先进的新文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