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标杆 建设中国最美历史文
1755 2017-03-29
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各种文化纷纷挺进校园。但是,学校课程表容量有限,孩子们在校学习时间有限,那么多内容的文化进校园如何落实?如何让这些优秀文化真正入脑入心,而不是一阵风似的停留在口号上、标语上或应付上级检查上?专家认为,文化进校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11月28日 《半月谈》)
毋庸置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青少年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多地中小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中小学教育工作全年计划进程中。按照中华传统节日和重要节气,开设了规定课时的教育课程,把优秀文化“请进来”,以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但文化进校园不能因为上级“硬指标”而只注重形式,只将工作停留在表面。有的为了拍照做报道,活动生硬没有乐趣;有的缺乏常态化,断断续续,没有成效;还有的不结合学生实际,生搬硬套、晦涩难懂,让孩子感觉听不懂、没兴趣。这些没有入味的进校园根本起不到实质效果,既浪费时间,也让人生厌。
如何让文化真正深入孩子内心?除了按时按点将民间戏曲、非遗“请进来”,更应当挖掘适宜孩子成长所需的精神需求。同样做一件事,认真做与不认真做,效果相差甚远。培育孩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关键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要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文化进校园坚持不懈、点滴滋养,定能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春风化雨的日日熏染下有所成长。
让文化进校园多些“嚼劲”。校园是学生增进知识的主阵地,学校教育要抓好传统文化的根脉。不仅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形式传播好、传承好文化知识内容,更要将其融入到各个学科教育中去,让每一堂课有双份收获。不妨让文化进校园的时候,结合各科教学特色,既有硬性的重要学科教育内容,又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民间艺术、非遗文化等内容,甚至还可以有地方特色方言、多语种文化创新。多创新活动载体,多活跃授课方式方法,让孩子通过课程和教材,对传统文化产生浓郁的兴趣。
只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那么文化进校园不仅进入了孩子们的视野,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感染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久而久之,文化进校园便会生生不息传承下去,在家庭和社会中更好地践行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