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歌:以歌声记录文化的历史

Admin 2017-12-08

从《诗经》中的《国风》开始,人们便用歌声记录着生活,用歌声表达着哀怨,用歌声抒发着豪情,绵延千年,不曾断绝。《国风》中的《硕鼠》就是产生于当时山西地区的民歌。民歌便伴随民族与文化的发展传承一路走来。

 

日前,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晋陕蒙冀原生态民歌人才培训班在山西太原开班,这是山西省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民歌人才培训专项活动。30位来自晋陕蒙冀四省区的原生态民歌歌手将进行为期45天的集中培训。

 

黄土地上飘出的民歌声

 

“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我寻你来,啊嘚呀呀呔……”一曲《桃花红杏花白》从黄土高原上唱起,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又唱到了世界的舞台上。山西的民歌文化积淀丰富,民歌种类和作品之多,流布和影响之广泛,在全国首屈一指。晋陕蒙冀四省区由于地理相接、民风相近,各省区民歌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为四地歌手共同切磋奠定了基础。

 

“山西民歌由于曲调优美、词意广博、情感深沉而流布极广。”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团长王京荣认为,“山西民歌历史久远,又有良好的传承,在那些小调小曲中不经意间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码。”

 

黄河与黄土高原孕育出的山西民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全国各地的音乐工作者们提供了灵感。尤其是它的歌词,生动而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爱一个人就要“翻山越岭寻你来”,就“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就“你身上得病我心上疼”,想一个人就“三天路程两天到”,就“神仙老儿也挡不住个人想人”。这种原始淳朴的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工作者来到山西采风,经过他们的挖掘整理,《走西口》《看秧歌》《桃花红杏花白》《绣荷包》《想亲亲》等民歌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古词旧曲重谱现代旋律

 

其实,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山西省就在民歌创作上掀起一阵又一阵高潮,著名的《春节序曲》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曲就出自山西柳林民歌《一疙嘟秧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民歌舞蹈《元宵夜》《黄河儿女情》的创作和演出又掀起了民歌发展的一次高潮。进入新世纪之后,又出现了《一把酸枣》《粉墨春秋》《解放》等一批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剧作。

 

在目前正在进行的首届山西艺术节上,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再次演出了该团的代表作品——大型说唱剧《解放》,用民歌的形式,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专家评价:“说和唱在艺术史上的出现非常早,但是说唱剧是诞生在这个时代的作品。《解放》以说唱剧的形式诞生,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10多年前,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提出了“建设山西民歌活态传承基地”的构想,从此便开始了民歌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剧目的编创和排演以及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如今又在山西省文化厅的建议下制定了“建设山西民歌高地”的整体方案,与各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互访,举办民歌专场音乐会,建立采风基地并形成常态互动,还策划了许多民歌专辑、讲座以及演唱会。此次培训班既是整体方案里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和发现黄河流域民歌尖端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

 

民间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山西的民歌艺术从遥远的上古时期一路走来,且歌且行,不断解开艺术形式与思想上的桎梏,以开放、大胆与创新的姿态拥抱新时代的元素,一次又一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的民歌,应该如何实现与大众艺术、现代艺术的融合?又如何坚守自身的特色?

 

著名导演张继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歌以及民风民俗,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格局,看山西就不仅仅是看山西,起码是看黄河文明。就黄河文明而言,就这块土地上的民歌和民间舞而言,如果自己还能活一百年的话,照样会是挖掘不尽。

 

为了进一步挖掘山西民歌,此次培训班除了邀请来自全国音乐教育、文艺理论、词曲创作以及民歌演唱等领域的40多位专业人士教授理论基础、演唱技巧等常规课程外,还安排了赴山西河曲、左权以及陕西等地的田野调查,并且将围绕民歌传承与发展举办高层论坛和结业汇报演出。

 

目前,众多音乐人在民歌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用现代的音乐元素和新的艺术手法对民歌进行加工和改造,演绎出多种多样的“新民歌”。然而,不管民歌的演唱和技法如何变换,民歌的灵魂始终是历史的,是民族的。培训班上有专家表示:只有从黄土地中来,才能使民歌艺术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有支持创新的“源头活水”。

 

    (本报记者 俞海萍 本报通讯员 刘芳滢)

 

上一篇:我国决定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开展评估检查
下一篇:因肃清黄兴国恶劣影响不力 天津5个单位被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