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新添2处 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名街
2545 2017-12-26
武汉市历史文化遗产动态保护
的规划实践探索
刘奇志罗巧灵
摘要: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探索适宜的保护方式,使其既能延续历史文脉、又能适应城市的发展要求,是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课题。近年来,武汉市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介绍了武汉市历史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理念与具体做法,以期为兄弟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汉;历史文化遗产;动态保护;规划
Practicesonthedynamicconservationof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sinWuhan
LIUQizhi,LUOQiaoling
Abstract:Urban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ispreciouswealthofmankind.Exploringpropermodelsofconservationisnotonlycontinuingthehistoricalcontextbutalsomeetingtherequirementsfortheurbandevelopment.Itisakeyissueofhistoricalandculturalconservationcurrently.Inrecentyears,therearemanyexplorationsandpracticesonthehistoricalandculturalconservationinWuhancity.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andpracticeofthedynamicconservationfromthemacro,middle,andmicrolevelsinWuhan,inordertooffertheexperienceforothercitiesonhistoricalandculturalconservation.
KeyWords:Wuhancity;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s;dynamicconservation;planning
1引言城市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是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的高潮后,大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如历史建筑破旧、损毁严重,历史文化街区公共服务、卫生设施不全等问题层出不穷,对其进行保护与更新已显然刻不容缓。然而,城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避免“假古董式”的复原保护,又避免“文物式”的静态保护;如何探索适宜的保护方式,使其既能延续历史文脉,又能适应城市的发展环境,已成为当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2武汉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思路2.1动态保护理念的提出
武汉市历史悠久,最早的城市建设史从距今3500多年前的商代盘龙城开始,同时,武汉也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城市、繁荣的近代工商业都会,并且还具有“两江四岸、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和“山水相连、湖泊星罗”的自然环境,是一座具有显著滨江、滨湖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遗留了诸多历史文化遗产。
武汉市一直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组织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并编制了各类专项规划及街区层面的保护规划,出台了历史保护的相关法规。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武汉市规划人员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同一切有生命的机体一样,总是处于不断的生长与发展过程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上一轮保护规划中尚未确定或新发现的保护对象应不断在下一轮规划中纳入进来,并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使其既能延续历史文脉,又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实际要求。因此,武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及做法多年来处于动态演变之中(图1),具体体现为:在保护对象上,从“纪念碑”式的文物建筑转向历史街区、城市文脉;在保护范围上,从历史遗迹本身扩大到遗迹周边所处的环境;在保护深度上,由过去注重物质实体保护演进扩大到对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文环境的综合性保护。
2.2动态保护理念的内涵
武汉市动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从名城保护规划的总体层面上动态更新武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对象和层次。即建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总体保护的框架体系,并动态更新反映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街巷空间、历史建构筑物、古树名木、原始自然景观及其他历史遗存等历史要素,以及城市传统历史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等。
中观层面:从中观上动态扩展历史文化遗产的外延和内涵,落实保护对象的保护要求。如扩展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增加名镇、名村、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等内容,对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历史文化遗产划定紫线,并根据历史文化遗产的动态更新、同步更新紫线等。
微观层面:基于动态理念编制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它集中展现了一个城市的社会风俗习惯及地方文化个性,并以其自身的活力起着传承社会文化的作用(李孜,2011)。武汉市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进行精心规划。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中,引入动态理念,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保护模式适合历史上的生活,而不适合现代的生活,对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不是为其养老,而是使之可持续化发展。规划中应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保护策略,使这些历史街区既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又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实际要求。
3武汉市历史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具体做法
3.1宏观层面:动态更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
武汉市前后开展了4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最早始于1984年,其后分别于1988年、1996年(简称“96版保护规划”,图2)、2006年(简称“06版保护规划”,图3)对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06版保护规划”于2010年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一起得到国务院的审批。几轮规划重点更新了以下内容:
3.1.1动态更新保护的层次框架
动态更新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总体保护层次格局,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如根据2005年出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06版保护规划在主城和市域分别建立了“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遗存、历史地段、城市风貌保护区”、和“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遗存、历史名村(镇)及历史建筑群、城市风貌保护区”三层保护体系,与96版保护规划相比,其将保护内容进一步扩展,从96版保护规划中对历史建构筑物主要保护文保单位和近代优秀历史建筑,扩展为保护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遗存;根据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类别的增加,适时补充了历史名村(镇)及历史建筑群的保护内容;而且进一步规范了规划术语,如用“历史地段”这一国家规范中确定的标准术语取代了“重点保护地段”;还将“旧城风貌区”和“风景名胜区”合并为“城市风貌保护区”这一层次。
3.1.2动态更新保护的具体对象
一是动态更新建(构)筑物层面的文保单位及优秀历史建筑。每一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的修订,均是为将更多经过详细资源普查、发掘出来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予以保护。故其保护单位越来越多:96版保护规划中有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63处、市级69处,合计135处、优秀建筑102处;06版保护规划中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3处、省级文保单位100处、市级文保单位168处,合计281处,另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还包括全国第五次文物普查调查的不可移动文物600余处,7批市级登记在册优秀历史建筑181处。随着2013年5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正式公布,武汉市又新增16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当前武汉市国家级文保单位已达到29处。
二是逐步更新街区层面的历史地段。96版保护规划界定了江汉路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红楼片、农讲所片、洪山片六片重点保护地段,06版保护规划通过资源普查,又补充了昙华林片、一元路片、青山“红房子”片、珞珈山片四片。
三是逐步更新区域层面的风景名胜区。96版保护规划划定了汉正街传统商贸、汉口原租界、汉阳旧城、武昌旧城四片旧城风貌区和龟山-月湖、东湖、墨水湖-龙阳湖、南湖四片风景名胜区。06版保护规划则在延续上轮总规所确定的主城四片旧城风貌区和东湖、龟山-月湖两个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市域风景名胜区的内容,增加了祁家湾—李家集、斧头湖-湖泗窑址两个古文化遗址区,木兰山风景区、盘龙城遗址公园、九真山嵩阳风景区、龙泉山风景区四个风景区。
3.2中观层面:不断完善各专项规划的编制3.2.1开展体系规划,整体保护历史文化
从2000年初开始,武汉市以名城保护总体规划为依据,着手开展街区层面的保护规划。然而,由于总体规划层面侧重构建保护层次与框架、明确保护对象,未深入研究各历史街区在城市整体功能和城市空间意向中的角色及形象定位,也未建立各历史街区之间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导致各街区层面保护规划之间出现空间形象各自为政、功能定位雷同等问题。为此,2010年,武汉市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体系规划》,深入研究武汉市历史文化发展与演变规律,梳理空间文化脉络,分析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同所在片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协同发展关系。通过增加这一中观层次的体系规划,进一步贯彻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规划中的保护内容和保护要求,明确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特色及角色分工,为下一步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此外,该轮体系规划还对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在06版总规基础上,又新增了6片传统特色街区,使得当前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达到16片,分别为5片历史文化街区: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昙华林片、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一元路片;5片历史地段:首义片、农讲所片、青山“红房子”片、洪山片、珞珈山片;6片传统特色街区:六合路片、大智路片、汉正街片、汉钢片、龟山北片、显正街片。
3.2.2动态更新编制紫线专项规划,落实保护法定界线
紫线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定依据,在06版保护规划的指导下,武汉市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编制完成了《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和《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为武汉市主城区和都市发展区范围内的所有历史文化遗产划定了紫线。由于历史文化遗产是动态增补和扩充的过程,因此,紫线划定和管理也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目前,随着历史建筑及风貌街区的增补和扩充,紫线专项规划始终处于动态维护过程中。
3.2.3扩大保护类别,新编《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
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保护的新类别,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和内陆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发达时期、前苏联援建中国时期、三线建设时期,武汉都留下了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特别是张之洞上世纪初在汉兴建京汉铁路和兴办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等,奠定了武汉门类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但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工业外迁”等城市功能调整,这些工业遗产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如何对武汉市域大量濒临破坏、拆迁和消亡的历史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再开发利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
随着
汉阳兵工厂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开展,武汉也逐渐受到重视,2008年,建设部组织开展中英可持续城市合作项目研究,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成为了合作项目的案例城市、参与并形成《中英可持续发展城市对话——中国武汉个案研究》报告。2010年4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武汉组织召开“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题研讨会”,会议讨论了工业遗产的认定和分类、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与技术要点以及政策建议等问题,并形成《关于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工业遗产与保护与利用的武汉建议》。2010年11月,科技部与建设部联合开展“典型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科普开发”课题项目,武汉作为典型工业城市入选其中,并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开展此项研究。2011年4月,武汉市根据前期规划调研、组织编制完成了《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规划通过对371处企业进行深入的现状调研和评价,确定了主城区现存工业遗存95处,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的保护经验,探索适合武汉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利用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武汉工业遗产的评定标准,推荐了29处工业遗产名单,还制定了工业遗产保护图则,形成了对主城控规及其他相关规划工业遗产保护的专项指导。
3.2.4拓展保护领域,明确名村名镇保护名录
2008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首次明确了名镇、名村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拓展了历史文化遗产的领域。武汉市既存有宋代瓷窑的江夏区湖泗镇夏祠村、见证明清宗族盛景的黄陂罗家岗湾,又有保存革命气息的黄陂蔡店镇姚家山村等,其建筑及活动涵盖各种类型、横跨各个年代。随着武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保护对象也由以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的同步保护,保护工作范围由以主城区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外围六个新城区、直至全市域。
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师生对武汉市6个新城区的67个镇、2087个村和15580个自然村落,共计7816平方公里范围的历史镇村进行了普查。在此基础上,2012年武汉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武汉市历史镇村保护名录规划》,首次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借鉴国内外历史镇村保护的相关理念和做法,构建了武汉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并推荐了5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列级保护,包括江夏区金口街和新洲区仓埠街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江夏区流芳街营泉村、江夏区湖泗镇夏祠村和浮山村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个省级、25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
3.3微观层面:重点编制街区层面保护规划3.3.1循序渐进,动态编制街区层面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风貌最集中的体现,武汉市尤为重视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保护,将其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的重点。由于历史街区的实施是分片分步骤的,相应的街区保护规划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早期街区实施条件尚不具备时,保护规划的重点以“保”为主,即通过规划明确“保”什么,如何“保”?如早在2002年,武汉市组织编制了《汉口一元片旧城风貌保护规划》,对2.82平方公里的汉口原租界风貌区进行统筹考虑,采取分级保护的模式,划分了保护控制区、保护协调区、保护更新区,并制定了分级控制要求。通过该规划,保护了101栋历史建筑,4片历史文化街区(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一元路片),延续了整个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历史风貌;对开发进行了有效控制,自保护规划编制以后,保护控制区内新批租项目仅有二项,面积分别为0.52、0.21公顷。
随着风貌街区实施的条件逐渐成熟,保护规划的重点也相应转为“实施”,即在保护原有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功能更新,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如何妥善解决原住民安置、就业岗位创造等社会问题?如何最大化展现风貌街区的风貌特色?如何细化落实实施工程等。为此,2008年,武汉市政府在《汉口一元片旧城风貌保护规划》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制了《汉口原租界风貌区保护规划》,该轮规划侧重对区域整体功能进行策划,协调租界风貌区内4片历史文化街区在空间、功能、交通、特色上的关系,作为规划范围内4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上位规划,同年由于青岛路过江隧道的开工建设,先期启动了青岛路片的实施规划,目前该规划正在实施。2012年,武汉市又启动了一元路片、八七会址片的实施规划。
3.3.2因地制宜,动态理念贯穿街区层面保护规划
在街区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动态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首先,在保护方式上,以保护风貌、延续文脉为基础,因地制宜,动态更新,通过新旧元素的重组与弥合,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功能,使之适应当前城市发展功能的需求(刘奇志等,2013)。如一元路片历史文化街区,面积34.64公顷,形成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属原汉口法、德租界,尤其是原法租界文化的荟萃地,区域内遗留有风格各异、富有特色的传统里分、公寓和公共建筑,有汉口旅馆之冠的德明饭店、汉口第一家正式电影院中央大戏院,以及作为里分建筑活标本的平安里、三德里、八大家、坤厚里等,街道尺度宜人,历史人文荟萃,集中反映了汉口原租借风貌区近代居住和公共活动形态特征。规划根据街区特色,在整体保护历史建筑、保护空间环境和肌理的基础上,通过功能产业的合理配置,以文化展示、旅游服务、特色办公、居住及配套服务为四大主导功能,将其打造为武汉市法国文化展示区、汉口历史文化娱乐聚集地、里分生活的体验地,激活历史风貌区活力,增加就业岗位,将现代生活与融入到传统街区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图4)。
其次,在实施操作上,坚持滚动开发、循序渐进式的改造。如根据实施规划,一元片历史文化街区建立了13个重点项目库,分一期5个、二期5个、三期3个,共计三期实施,总用地面积14ha(图5)。在此基础上,为细化落实,每个重点项目库又细分为五大工程:(1)拆腾迁工程,即对风貌极差、质量极差,通过改建的方式无法与风貌相协调的建筑或与规划相矛盾的建筑予以拆除,对现状质量较好,但功能不适宜街区发展的建筑进行腾退;(2)整旧如旧工程,即对文保单位、保护建筑及历史建筑,根据保护级别采取相应的修缮、维修及改善措施,使其还原历史风貌;(3)一般建筑工程,即明确改造工程及新建建筑工程的内容及建设要求;(4)景观绿化工程,即明确区域内需要新增、改造的中心绿化、庭院绿化及道路绿化;(5)基础设施工程,即明确市政管网、道路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新建内容。
通过以上步骤,使得在保护结果上,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历史风貌特征,又使之获得发展,形成适应现代需求的新的城市形象。
4结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依靠规划,还应该有配套的法规、政策以及创新的实施运作机制。近年来,武汉市在国家文物保护法、紫线管理办法、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规划规范的指导下,2003年出台了地方政府规章《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12年底又正式出台了地方法规《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此外,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市房产局还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控规细则编制技术规定》(2011)、《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12)、《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使用、修缮管理暂行规定》(2003)等行政规章,有效指导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武汉市历史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实践可以看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动态保护,使之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当然,在多层面动态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如何进一步出台实施运作、资金来源、自主改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探索多样化的实施运作模式,仍将是下一步规划、管理、建设工作者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孜,石会娟,杨侃.历史文化遗产及其依托城镇和谐发展途径[J].规划师,2011,(1):38-41.
(LIZi,SHIHuijuan,YANGKan.HarmoniousDevelopmentApproachesofHeritageSitesandCounty[J].Planners,2011,(1):38-41.)
2.刘奇志、吴之凌等.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LIUQizhi,WUZhiling,etal.StudyontheConservationoftheExcellentEarly-modernHistoricalArchitecture[M].Beijing:ChinaArchitecture&BuildingPress,2013.)
3.一元路片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性规划[R].武汉:武汉市规划研究院,2013.
(ImplementationPlanningofYiyuanRoadHistoricConservationArea[R].Wuhan:WuhanPlanning&DesignInstitute,2013.)
4.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R].武汉:武汉市规划研究院,2012.
(ProtectionandReutilizationPlanningofWuhanIndustrialHeritages[R].Wuhan:WuhanPlanning&DesignInstitute,2012.)
作者简介:
刘奇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lqizhi@sina.com
罗巧灵: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whluoqiaoling@163.com
图1:历史文化保护理念的演变
Fig.1Evolutionofthehistoricalandculturalprotectionconcepts
资料
图2:96版保护规划
Fig.2TheconservationplanningofWuhanhistoriccityin1996
资料
图32006版保护规划
Fig.3TheconservationplanningofWuhanhistoriccityin2006
资料
图4:一元片规划总平面图
Fig.4ThesiteplanofYiyuanRoadHistoricConservationArea
资料
图5三期项目库分布图
Fig.5Thedrawingofprojectsinthreeimplementationphases
资料
武汉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实践探索-071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