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根”植历史“根”扎民间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Admin 2018-01-11

  新华网武汉9月15日电(乔道建)纳百川容千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长江在其中段形成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造就了雄奇壮丽的三峡百里“山水画廊”。

  宜昌正是这美丽画卷上一颗夺目明珠,随长江三峡著称于世,更因其厚重而多元的历史文化驰名中外。

  巴、蜀、楚文化在此融合,源远流长;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此勤学问,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和平使者王昭君从这里出发北上和亲,促进了民族团结……夷陵古战场、十里长坂坡、峡江黄陵庙等文化遗迹留存,巴山舞、土家吊脚楼、峡江号子等,与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向人们展开了宜昌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巨卷。

  如今,宜昌正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契机,深耕文化沃土,播撒文化传承之种,文化宜昌滚滚而来。

  “根”植历史创精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在恢弘磅礴的主题曲中,红色的大幕缓缓拉开,一位白发渔翁和樵夫坐立江渚上论三国之事,背后的水轮不停转动,将观众带入了战火弥漫的三国时代,孙尚香的故事在这里上演……近日,大型新编历史京剧《孙尚香》在宜昌滨江剧场震撼首演。

  “这出《孙尚香》真是好,登上国家舞台都丝毫不逊色。”不少来听戏的专家、戏迷都忍不住为《孙尚香》鼓掌叫好。

  一部《三国演义》,半部故事发生在湖北。宜昌,三国争雄主战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宜昌市京剧团“根”植深厚历史沃土,推出传统文化巨制《孙尚香》。

  《孙尚香》的成功来之不易。笔者了解到,宜昌市京剧团只有27个编制,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尝试灵活的用人机制,最终剧组人员达到了120多人。为了让该剧更加“高大上”,剧组还请来了豪华的幕前幕后班底。

  精品源自沃土,传承重在“带头人”。宜昌先后涌现了多位传统文化代表人物:巴楚文化优秀代表周立荣深入挖掘巴土文化的精髓,他创作的《巴土恋歌》、《江河恋》分别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大奖;弘扬三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汪国新用自己的画笔表现关公的忠义仁勇,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弘扬三国文化;“故事乡长”徐荣耀用一张“铁嘴”讲了52年故事,深受群众喜爱。

  正是有这样一批优秀传承人,宜昌文化精品如雨后春笋。笔者了解到,宜昌《巴土恋歌》、《江河恋》等10件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美酒喷喷香》、《爱在山水间》等15件作品获全国“群星奖”,《土里巴人》、《楚水巴山》2台大型舞台剧目获全国“文华大奖”和“文华大奖特别奖”。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宜昌选送的节目《敲起琴鼓劲逮逮》脱颖而出,斩获群星奖。

  13卷,680万字,毛重30斤。宜昌历时5年,300余名民俗专家学者及文化骨干,耗资400万元,数易其稿,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这一“民间文化拾遗整理的历史工程”——《中国民俗志湖北省宜昌市卷》。这是宜昌重传统文化传承,更重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缩影。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级非遗名录,屈原传说、王昭君传说、长江号子、土家族撒叶儿嗬等19项独具宜昌特色的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宜昌更有省级非遗名录45项,市级非遗名录80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人,省级非遗产传承人103人,市级非遗传承人444人,省级非遗示范基地2个,市级传承示范基地17个,数量位列全省同类城市首位。

  “根”扎民间畅文脉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未颜瘦。”6日暖阳下,西陵区学院街办的综合文化站里传来一阵阵嘹亮的朗诵声,十几位大爷大妈们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在位子上,手里拿着诗词读本,戴着老花镜认真朗诵南唐著名词人冯延巳的作品。此时,正是学院街办民主路社区的“尔雅诗社”在举行“诗词公益讲座”。

  在宜昌,越来越多的市民爱上了读诗写诗。

  西陵区果园文学读书社成员陈金华,将平时做网格员的所见所悟定格字里行间,独创“格格文学”,于2013年底出版发行散文集《格格吉祥》。中央政法委主管的《长安》杂志从2015年第1期开始,连续4期重磅推出她的“格格日记”。果园文学读书社名誉社长、本土作家刘小平介绍:“目前社员已发展到138人,居民作家李晓梅、韩玉洪、王新民已经成为湖北省作协第二届长篇小说扶持项目签约作家,14名社员集体加入宜昌市作协。”

  目前,全市有果园文学社、骚坛诗社、编剧联盟、散文学会等具有一定规模、重要影响的文学社团200多个,社团会员达到6000多人。全市文学社团涌现出30多名青年文学之星,8名作者的文学作品被纳入省市作家协会扶持项目。

  为推动全市民间文学繁荣发展,宜昌还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实施意见》《宜昌市宣传文化奖励办法》,设立“三峡文艺明星奖”“屈原文艺创作奖”,举办宜昌艺术节,将基层文学社团的优秀文学作品、优秀文学人才纳人评奖范围。同时每年投入200多万元,扶持基层文学社团。

  三年来,该市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8件,省级重大奖项52件,新诗学会毛子获得中国诗歌单项评选最高奖项“中国屈原诗歌奖”金奖。

  不仅民间组织有模有样,该市还紧抓校园传统文化。截至目前,该市“戏曲进校园”工作已开展演出、讲座、辅导各类活动484场,覆盖各类学校456所,培养戏曲社团或戏曲兴趣小组128个,校园戏曲爱好者3680人,成立了戏曲传习所,出版了《京剧知识集萃》等一批校园京剧书籍,涌现出了余佳诺、李子健等一批在全国全省荣获戏曲奖项的校园戏曲人才。

  2017年,该市在“戏曲进校园”全面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校一期一场”全覆盖的目标,并在促保障、建机制上下功夫,在广覆盖、多形式上做文章,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力地推进了“戏曲进校园”工作深入开展,杜绝了“京剧进校园”活动走过场。

  创建强“根”花满园

  49岁的张家发是宜都市陆城头笔社区头笔村1组组长,9月7日,他又来农家书屋借阅新的《农民文摘》。作为书屋管理员的李玉洁一边为他办理借阅手续,一边鼓励他抽空多读书。

  农家书屋作为宜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正式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到2017年已走过了11个年头。目前,宜昌市已高标准建成农家书屋1451个,实现了全市行政村的全覆盖,宜都农民读书节被评为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农家书屋管理员李玉洁当选为全国书博会十大读书人物。

  宜昌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早在“十二五”初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积极支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工程,全市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个县(市、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8个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9个县(乡)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县入选国家生态文化保护区,4个县(乡)入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在宜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畅通,共有群艺馆(文化馆)14个,图书馆12个,博物馆18个(其中民办博物馆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530多个、乡镇街办文化站106个、村级农家书屋1450多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公共文化场馆常年向群众免费开放,年均接待读者80多万人次、观众60多万人次。

  遵循文化惠民原则,宜昌市确立了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四维一体”改革创新为导向,通过构建两馆总分馆制、社会力量参与、群众需求反馈三大机制,“钢琴之城”“诗歌之城”“读书之城”三大品牌,文化e家、文化消费、文化联盟三大平台,全民阅读、特色文化社区、文化志愿服务三大载体,做到实践创新和顶层设计同步推进。

  8月25日,宜昌市歌舞剧团的演员们来到远安县嫘祖镇,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一场以“法制文化”为主题的专场演出,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的宜昌,像这样的惠民文化盛宴天天上演。

上一篇:“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
下一篇:保定的历史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