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品意识造就吴地历史文化集大成(组图)

Admin 2018-01-29

(原标题:文化精品意识造就吴地历史文化集大成(组图))

陈子善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徐雁

徐雁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

王尧

王尧 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

王振羽

王振羽 凤凰出版集团综合办主任,一级作家

李超德

李超德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小青

范小青 江苏省作协主席、《吴中文库》编委会主任

叶兆言

叶兆言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汪政

汪政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3月21日,吴中区召开《吴中文库》丛书研讨会,包括中国作协党组成员闫晶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等特邀专家学者,丛书主创人员、编委会成员在内的80余人会聚太湖之畔,分享对该套丛书的心得体会。

  吴中区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多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文化事业的建设。作为吴中区“十二五”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吴中文库》整部丛书共分为24册,总文字量近400万,配图近5000帧,丛书图文并茂展示了吴地的名贤、名胜、名产、民俗、文物、工艺和诗文,对吴中的历史文化变迁进行了全面、系统、真实的展示,无论从涵盖的广度还是深度,均堪称吴地历史文化之集大成。丛书2015年年底全部出版问世之后,编委会组织国内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阅读研讨,现将丛书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发言内容整理选编如下(以发言顺序为准)。

  范小青 江苏省作协主席、《吴中文库》编委会主任

  重塑吴中现代文化气质

  《吴中文库》的定位,精确精准。是扛起“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责任担当、打造 “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知名品牌、实施“文旅融合、富民惠民”的战略必然之举。

  《吴中文库》的编纂,精业求精。在编纂中,寻根吴地历史文化,坚持了原真性;延揽知名文化大家,体现精品性;汲取现代传播理念,体现现代性追求。

  吴中区对于文库面世的后续工作,精心精细。努力讲好吴中故事,传播吴中声音,塑造吴中精神,一是着眼“传播”——在持续传播中放大吴地文化影响;二是着手“运用”——构建更加多元的展示方式和载体;三是着力“塑造”——以此为契机塑造吴中现代文化气质。通古方能鉴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吴文化的传扬重塑,反过来会进一步滋养吴中地、吴中人,重塑吴中现代文化气质,《吴中文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

  陈子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立意高远,编纂精审,叹为观止

  《吴中文库》正是以“文库”这种大型丛书的形式,或著述或编纂,以文字记载吴中地区自古至今的人文传承。《吴中文库》把吴中地区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举凡历代人物、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风乡俗、饮食起居、工艺美术、古籍善本、各家诗文等等,分门别类,重新加以归纳整理,使我们见到了一个以前虽然有所知晓却了解远不真切完整的丰富多彩的吴中人文风貌。对这套《吴中文库》的总体评价,窃以为可用“立意高远,编纂精审,叹为观止”十二个字来形容。

  《吴中文库》的问世,也对吴中文化和海上文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中文化源远流长,是如何影响海上文化的,这正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梳理、思考和探讨的。

  叶兆言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文人所撰,文人所乐

  苏州是个有文化传统的地方,喜欢写作方志的文人众多,当然也有不少喜欢阅读方志的文人,《吴中文库》的编纂,既给了写作者以机会,能够亲笔书写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又能给阅读者以慰藉,能够有一部优秀的文化巨作可读,让这部分文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最快乐的。同样,《吴中文库》出版后,以电子书等现代形式进行传播推广,对于年轻读者关注方志、传承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汪政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地方作家反哺本土的杰作

  地方性作品写作的关键,在于书写者对于话语权利的理解。写作《吴中文库》的作者们,能够牺牲在文坛“向上耕耘”的宝贵时光,坚守在本土、以本土为写作对象,这是向哺育自己的地方致敬、反哺的一种行为,把写作的目光投向自己脚下的土地,投向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投向这片土地上的惊心动魄,投向这片土地上的“开门七件事”,对于地方来讲功德无量。

  徐雁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

  传承前人留下的物质精神财富

  在中国儒家文化的语境中,由爱惜生命即珍重自身而爱家,由爱家而爱家乡故土,由爱故乡而爱国家、爱民族,乃至爱整个人类的家园——地球和地球的主人——人类,这一切连锁的仁爱情怀,都是以乡邦文化作为发端的,也因此,主动、积极地搜集、保藏和研究地方文献和区域文化史,从来都是历代藏书家和人文学者的先知先觉行为,而《吴中文库》的编著出版,正是这样的历史长链中难能可贵的一环。

  在《吴中文库》总序言中所指出的:“吴中文明……崇文重教,人文化洽,这是吴中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进入21世纪的今天,更应该将前人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这应该正是《吴中文库》问世的终极文化关怀。

  王尧 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

  吴文化研究领域的里程碑之作

  吴中区能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中,把文化建设当作重头戏,大手笔投入编写这套文库,体现了吴中区的“文化自觉”。

  在“一城两翼”城市结构中,苏州文化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包括吴地节日、饮食、风俗等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区域性的文化在不断压缩,年轻一代不知道文化的本源,失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脉络感觉。《吴中文库》的面世,至少可以让现在人从字面上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本源。苏州有“学在民间”之风,苏州地域上的很多文人读书很多,而现今年轻人对乡土、对方志了解很少,特别在全球化环境下,文化结构发生变化,重新整理、研究和叙述历史,创造当下文化,续写吴文化的当代形态,对于做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王振羽 凤凰出版集团综合办主任,一级作家

  文脉大观看“吴中”

  如此青山绿水包孕物华,才有了吴中的文脉繁盛,也成就了这一套百科全书式的地方文库。姑苏吴中,地灵人杰,物华天宝,说这些,决非场面上的套语浮词。此地人物,此地工艺,此地万物,自吴越迄今,代有风流,史不绝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云蒸霞蔚,目不暇接,才奠定了《吴中文库》的如此壮阔绵绵,数册山河。

  如此的崇文重教人文相亲,才有了天堂姑苏的於斯为盛,也奠定了这一百花齐放各呈异彩的厚重文库。如此的群策群力众襄盛举,如此的焚膏继晷搜求爬梳,如此的精益求精不惮繁难,才有了这一套大致可以经受得住时间和后人打量的至少不大可能绕得过去的《吴中文库》。

  李超德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工匠精神”到“匠人之道”


  《吴中文库》的出版,顺应了当下传统工艺文化发展和非遗保护工作的要求。对于倡导与培育手工艺精神,留住乡愁,促进手工艺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水平与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以《吴中文库》出版为契机,进一步消化传统工艺精神,以此为内核更大程度做好提升制造业水平这个创意产业链,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前进步伐。

  《吴中文库》从中提炼了传统工艺美术的“工匠精神”,我们从崇尚“工匠精神”到体悟“匠人之道”,进而作为国家文化精神和美学品格的要求,浸入我们的基因里,将传统的工艺文化绵延留长下去,高举文化影响力的大旗,创造出新的适合于时代的产品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求的。 潘朝晖 盛峥

netease

上一篇:齐鲁情未了:我在两岸历史文化研习营的收获
下一篇:出版史的"黄金时代"从何而来
相关文章